《第三道门》

第三道门 ,第三道门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如下。本读书笔记从行动策略和叙事技巧这两方面出发,为你解读《第三道门》。第一部分,我们说说《第三道门》的故事本身,分析一下作者采取了哪些行动策略?第二部分,跳出《第三道门》,拿亚克斯·班纳言的故事作为案例,说说怎么把你的个人经历,变成一个迷人的故事?

第三道门 书籍简介

《第三道门》将读者带入一场非同寻常的冒险——从比尔·盖茨的会客厅、陆奇的办公室、沃伦·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到杂货店里追逐拉里·金,再到为Lady Gaga出谋划策……亚历克斯·班纳言讲述自己如何从大学宿舍出发,去追寻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探索他们在事业起步阶段,为实现梦想是如何另辟蹊径、突破自我的。

第三道门

第三道门 作者简介

亚克斯·班纳言是美国首位30岁以下的美国“国家畅销书”作者,他的作品《第三道门》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他长期为《快公司》《企业家》以及科技媒体 TechCrunch 供稿,并被《华盛顿邮报》《财富》《商业周刊》《公告牌》和彭博财经电视台等主要媒体报道。

第三道门 阅读收获

  1. 如何赢得一场小概率游戏?
  2.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一学生,作者是怎么采访到比尔盖茨的?
  3. 如何把你的个人经历,变成一个迷人的故事?

第三道门 书籍解读 - 为我们展现了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第三道门》是一本比较轻松的个人传记。《第三道门》主要讲的是,一个大一新生,也就是《第三道门》的作者,叫亚历克斯·班纳言,去采访比尔·盖茨的经历。

乍一听简介,你可能一头雾水。亚历克斯·班纳言是谁?他采访比尔·盖茨的经历,跟我又有什么关系?这个故事未免离我们有点远。

其实,刚刚翻开《第三道门》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是,读完之后,我发现,《第三道门》对我们来说,至少有两点,很有参考价值。

第一,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很有参考意义的行动策略。要知道,作者班纳言,为了讲述方便,咱们叫他小班吧。这个小班并不是媒体工作者,而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个普通的大一学生。而且他采访的人,不止比尔·盖茨,还有巴菲特、扎克伯格、斯皮尔伯格,等等。这个采访的难度有多高?大概就跟随便找一个路人甲,让他去采访马云差不多。

所以,把小班的问题引申一步,这不光是怎么采访到比尔·盖茨的问题。而是当你面对一个毫无头绪的难题时,应该怎么快速打开局面?比如转行、提升销售业绩,或者你想结交某个很厉害的人却摸不着门道。那么我相信,小班的经历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二个价值是,《第三道门》堪称兜售个人经历的教科书。怎么讲?小班最后确实采访到了这些人,但是他并没有挖掘出什么特别的料。就像你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藏宝箱,却没有开启这个宝箱的钥匙。但是,虽然采访不是特别理想,小班本人可是相当成功。《第三道门》出版之后,小班入选《福布斯》杂志的“30岁以下商业领袖”榜,被《商业内幕》杂志称为“3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这些成就都是因为,《第三道门》太畅销了。为什么畅销?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小班太会包装自己的故事了。

《第三道门》原本被列为商业传记,也是英文图书市场上的现象级畅销书。2019年下半年,简体中文版上市。但是,我希望你不要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而是一份有关,怎么快速打开陌生局面的行动策略参考书。同时,这也是一个教你怎么包装个人经历,让陌生人快速为你着迷的,教科书级的案例。

这也正是书名《第三道门》的含义所在。作者认为,我们的面前,往往有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正门,99%的人都在门外排着队,等着入场。第二道门是贵宾入口,家世显赫的名流子弟,从这道门悄悄进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三道门。要进入这道门,你就必须摆脱既定路线,沿着小径摸索。说白了,就是要另辟蹊径。而《第三道门》,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种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接下来,我就从行动策略和叙事技巧这两方面出发,为你解读《第三道门》。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小班的故事本身,分析一下他采取了哪些行动策略?第二部分,咱们再跳出《第三道门》,拿小班的故事作为案例,说说怎么把你的个人经历,变成一个迷人的故事?

小班采取的行动策略

如何弄到采访经费 - 参加电视竞猜节目

换位思考:能发现别人察觉不到的规则,把一个事件从小概率变成大概率

怎么采访到这些人 - 增强自己的公信力

网络式行动:先拟定一个行动网络,在每个节点获得他人的信用背书,逐渐靠近最终的目标

怎么把采访的内容写成书 - 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

摆脱常规思考方式:假如追求的结果本身没有达到要求,想想这过程能否转化成另一种价值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小班的故事。他是怎么采访到比尔·盖茨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说说,他为什么要采访比尔·盖茨。小班从小就喜欢读名人传记。后来,他发现这些传记普遍有一个缺陷,就是它们只讲了,这些名人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却没说,第一个金币是怎么来的?也就是,那个具体的第一步,是怎么迈出来的?

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短片叫《安培林》,被环球影业的副总裁一眼相中。你看,一个天才,遇到伯乐,一鸣惊人,多么典型的励志故事。但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疑点。那就是,斯皮尔伯格是怎么让环球影业的副总裁看到这部片子的?要知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年轻导演,向制片公司推销自己的作品。绝大多数石沉大海。而且这些导演,很多都有不错的科班背景。而斯皮尔伯格当年是被电影学院拒绝过的。这么一个履历平平的人,是怎么把片子送到环球影业高层手里的呢?你看,这本身就是个疑点。再比如,比尔·盖茨、Lady Gaga,他们的传记里,都有类似的盲点。

小班认为,这些缺失的部分,才是这些人成功的真正秘密。想到此处,小班心念一动,既然现在所有的书里都没写,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写一部?对,就这么办。19岁那年,刚刚上大一的小班,列了一份采访名单,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等等。他要采访到这些名人,挖掘出别人没挖出的秘密,然后把这些秘密写成一本书,把真正的成功方法传授给别人。

确定目标之后,就要琢磨怎么行动。其实,完成写书这个任务,无非要做成三件事。第一,怎么弄到采访经费?这些名人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你要去采访,总得有往返的机票住宿费吧。第二,怎么见到这些人,完成一对一的采访?第三,怎么把采访的内容写成书?

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上,小班的行动策略很有意思。

第一步,怎么弄到钱?采访费用大概需要1万多美元。假如靠勤工俭学,一时半会儿根本凑不够。投资?没本钱。买彩票?几率又太低。小班粗略盘算了几种方法。想来想去,有最大几率快速赚到这笔钱的方式,是参加一个叫《价格猜猜猜》的电视竞猜节目。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观众在现场猜一个商品的价格,前几轮猜的是电视、冰箱之类的家电,越往后,东西越贵,可能是游艇、帆船之类的。你只要猜对价格,这个东西就是你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你得大概知道,每个东西,大概的市场行情。但是,你一定也发现了,运气在这里面其实也很重要。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知识竞赛,它的本质,还是一个字,猜。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还是撞大运吗?别说取胜,就连通过海选都机会渺茫。的确每期节目报名的选手有上千人,能被导演相中,通过面试并且参加比赛的,只有十个人,几率太低了吧。其实,小班也很清楚这点。但是,他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多问了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入选几率低?是因为报名的人多,导演的筛选很严格。那么,导演是按照什么标准筛选的呢?问题到这一步,就有意思了。在大多数选手看来,这就是一场比赛。既然是比赛,筛选的标准肯定是看谁的实力更强。但是,这只是选手眼中的规则。在裁判,也就是节目的导演看来,这件事有另一套规则。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最高目标是什么?是找到最会答题的选手?体现答题的最高水平?当然不是。这又不是奥运会。归根结底这是一场秀,一场表演。对导演来说,他只追求一个目标,收视率。节目必须得好看。那么,怎么才能好看呢?你必须得找一些话题性特别强,能吸引眼球的选手。

你看,换位思考之后,小班就发现了一套大多数人没发现的规则。节目的目标不是选最会答题的选手,而是最有表现力的选手。所以,他的目标也变了,在海选阶段,不求做那个最会答题的人。但是,一定要做那个存在感最强的人。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小班又做了第二件事。他查看了所有评委的资料,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穿着,最近在关注什么话题。然后,小班投其所好,朝着这个方向做准备。

这个具体的海选过程,咱们就不细说了。选拔当天,小班成功通过面试,正式成为选手。你看,到这一步,小班获得大奖的机会,一下就从千分之一变成了十分之一。接下来,小班就要琢磨,怎么答题?一般选手准备的方式是,上网查资料,尽可能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背下来。显然,短时间内要做到这点,几乎不可能。也有人整天泡在论坛里,跟一群热心观众,一起分析竞猜的技巧。但是,小班认为,这些信息大都是观众,也就是旁观者的总结。而解决问题的办法,肯定不在旁观者手里,而在真正面对问题的人手里。谁是直接面对问题的人?显然不是观众,而是选手。

于是,小班整天泡在节目后台,跟别的选手打成一片。因为他们的经验最实用。他只要从每个人嘴里,套出一些答题技巧,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一份最简洁,也最有效的答题策略。比如,价格猜低不猜高,也就是宁可把价格猜低,也不能猜高,等等,都是一些很实用的小窍门。

完成这一步之后,小班的答题水平,大概已经在十个选手里,能排到前五。当然,最后的结果你可能已经猜到,小班赢得了最终的冠军。奖品是一艘船。小班把船卖了16000美元。这笔钱就是他的采访经费。

当然,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我希望你注意的是,小班是怎么一点点发现那些被人忽略的规则,并且把一个机会渺茫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我相信,即使这个过程重来一遍,按照小班的行动策略,他还是很有可能会获胜。

好,书归正传,咱们接着说小班。筹集采访经费之后,下一步,小班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怎么采访到这些人?

其实,联系到这些名人并不难。因为他们的经纪人,或者办公室的邮箱,都是在网上公开的。按照最简单的设想,可以直接给他们发邮件,直接提出采访请求。一次失败不要紧,你可以屡败屡战,一直软磨硬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想采访比尔·盖茨的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是,按照这种方法,成功率几乎接近零。因为即使别人看到你的邮件,也不会轻易相信你。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而是增强自己的公信力,让对方相信你。

小班很清楚,他必须得让比尔·盖茨相信,虽然自己没什么采访经验,不属于任何媒体机构。但是,自己是一个年轻有为,很有想法,值得他们花一个小时,接受采访的人。简单说,小班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快速建立自己的个人信用?

对待这个问题,小班的解决方案很有意思。他不是直接发出请求,而是设计了一套相当巧妙的行动策略。你可以管它叫,网络式行动。怎么讲?你可以把小班的行动,设想成一张网。网的中心,是小班的最终目标,比尔·盖茨。确定目标之后,小班再围着这个中心,把边界一点一点扩大。先搜索比尔·盖茨身边,他信得过的人,看这些人里,有没有自己认识的。假如有,就先争取获得他的信任,找他来为你背书。假如没有,就把这张网再放大一圈,看看这些盖茨信得过的人,他们最紧密的社交圈里,有没有自己认识的人。

最终,小班锁定了一个著名的作家,叫蒂姆·费里斯,就是《巨人的工具》这本书的作者。费里斯专门跟那些高效能人士,包括企业家、艺术家、发明家等等取经,然后把他们的经验写成书。他干的事,就跟小班现在做的有点像。而且他成名已久,在企业家的圈子里很有影响力。

那么,小班为什么要锁定费里斯呢?这是因为,小班在费里斯的一本书里,发现书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说《第三道门》版税收入的十分之一,将捐给一个公益网站。而小班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正好在这个公益网站上班。

这么一来,这个信用链条就很清晰了。小班先找自己的朋友,介绍自己正在做的事。取得信任之后,朋友再把他引荐给公益网站的负责人。然后,他再争取负责人的信任。再然后,负责人再把他介绍给费里斯。而且费里斯本身就很值得采访。在采访完费里斯之后,费里斯就有可能再把他引荐给比尔·盖茨。

换句话说,在这个信用网络里,小班每接近中心目标一步,获得的信用背书就增加一分。等他走到中心时,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信用资本。

当然,真实的行动过程很复杂。整个采访计划,耗费了整整七年时间。咱们就不细说了。最终,按照这个行动策略,小班虽然没有完成整个采访名单,但是也算完成了一大半。他陆续见到了比尔·盖茨、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也就是乔布斯的合伙人,还有著名影星杰西卡·阿尔巴,并且争取到了一对一的采访机会。

最后,小班只剩第三个问题,怎么把采访的内容写成书?其实,前面已经说过,采访本身并没有挖掘出太多前所未见的资料。按照通常的设想,既然资料不够新,书也肯定是写不成了。但是,小班换了个角度思考。

虽然采访不算特别理想,但是,他的最终目的是采访吗?不是。而是写书,教人怎么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他现在知不知道怎么迈出呢?显然,他知道。虽然名人们没有告诉他,但是,他本人一路的采访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你看,从筹集最初的启动资金开始,再到采访费里斯,小班其实就已经找到了成功链条中缺失的那一环。那就是,摆脱常规的思考方式,走别人没走过的那条路。简单说,就是这本书的书名,走《第三道门》。

而且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小班自己也成了企业家圈子里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有个用电视竞猜的奖金,来实现采访计划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大公司主动邀请他去做讲座。

你看,到这一步,采访的内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小班只要把自己的行动策略全盘托出,就已经是一部名人的成功秘籍了。

其实,小班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让我想起了,我在读研时的一段真实经历。我的专业是电视编导。有个学期,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部短片。恰好,我们小组的八个人,都很有想法。有人想拍公益短片,有人想拍短剧,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眼看着交作业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别的组都拍完了,我们组却还没个结果。最终,我出了个主意。我们索性把这个争执的过程,拍成一部短片。短片的名字就叫《我们是怎么把片子拍砸的》。这个片子拍出来之后,效果很好。表面上看,它讲的是一次失败。但是,要讲失败,你总得说明,为什么失败?显然,是因为大家的想法不一致。到底是怎么个不一致法呢?你看,要解释这个问题,你就要在片子里,让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一遍。这么一来,这个短片其实是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每个人的想法。

我觉得这段经历跟小班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使你最初的目标没法实现,也不要浪费这个为了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可能转化成另一种,让你意想不到的价值。

有关小班的故事,咱们就说到这。从这个故事里,我总结出了三条行动策略。第一,换位思考,能让你发现别人察觉不到的规则,增加你的获胜几率,就像小班参加电视竞猜一样。第二,当你需要快速建立自己的公信力时,可以先拟定一个行动网络,然后在每一个节点,获得他人的信用背书,逐渐靠近最终的目标。就像小班采访比尔·盖茨一样。第三,假如你追求的结果本身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可以想想,这个追求的过程,有没有可能转化成另一种价值,就像小班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一样。

小班讲故事的方式

第一个要点 - 制造惊奇元素

惊奇元素:是一个能让人兴奋的小概率事件,不能长,必须能用一句话概括

第二个要点 - 描写戏剧化的矛盾

两难的选择:读者的同理心易被代入,人们会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

说到这,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小班遇到的每个人,都愿意帮他?其实,答案开篇说过。这是因为,小班太会包装自己的经历了。每个遇到他的人,几乎都会被他的故事吸引。其实,小班讲故事的技巧并不复杂。只要稍微拆解一下,你也能学会。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简单说说,小班是怎么包装自己的经历的?

我从小班的讲述技巧中,提炼出了两个核心要点。第一个要点叫作,惊奇元素。意思是,你的故事里必须包含一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让人惊奇的元素。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要想卖座,必须包括这个惊奇元素。

比如,2019年很火的《流浪地球》,它的惊奇元素就是,未来太阳老化,人类在地球表面安装了一万座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你看,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让人很有兴趣。

再比如,一部电影说的是,警方和黑帮互相安插卧底,最终双方的卧底在天台持枪相见。你可能听出来了,说的是《无间道》。

再比如,一个男人被冤枉,在监狱里待了20年,用一把吃饭的勺子挖出了一条密道,最终逃出生天。你可能又听出来了,这是著名的《肖申克的救赎》。

你发现了吗,但凡卖座的电影,都有一个能用一句话概括的惊奇元素。对于小班而言,他故事里的惊奇元素,就是他最初的经历:一个大一学生,用电视竞猜赢来的钱,去采访比尔·盖茨。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听一个陌生人说出这段经历,是什么感受?你大概率上会觉得,这个人很神奇,并且愿意继续听他讲下去。这个惊奇元素,就像一枚印章。只要别人听到,就会印在他的心里。

在小班的经历中,不管遇到什么人,他都会讲起这段故事。更重要的是,这个惊奇元素,特别便于口头转述。你听完之后,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转达给另一个人。这就是小班的故事,为什么能快速在企业家的圈子里传开。

假如你想给自己的故事提炼一个惊奇元素,那么你需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这个惊奇元素必须是一个能让人兴奋的小概率事件。比如中彩票、英雄救美、从班级最后一名逆袭成第一名,等等。你可以想想,有什么是只有你经历过的。这段经历,就有可能成为你的惊奇元素。第二,惊奇元素不能长,必须能用一句话概括。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的故事,都包含这么一个简洁的惊奇元素。比如乔布斯,他的惊奇元素是,一个曾经被苹果抛弃的人,在危难之际重回苹果,并且带领公司走上巅峰。

这是小班包装个人经历的第一个要点,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到惊奇元素。当然,并非每个人的故事里,都能找到这个惊奇元素。假如没有,你可以参考第二个要点,叫作描写戏剧矛盾。

什么叫戏剧矛盾?简单说,就是你怎么做都对,却又怎么做都不对。这个两难的选择,就叫戏剧矛盾。要想进一步解释,咱们得先对第一部分,小班的故事做个补充。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信息,我一直没提,那就是小班的身世。小班出生于一个伊朗的难民家庭,后来移民美国。全家人生活很拮据,能够在美国扎下根,维持日常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全家上下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小班读完大学,将来找一份正经工作。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听说小班打算休学,去采访比尔·盖茨时,是什么反应?母亲严厉制止,白发苍苍的奶奶苦苦劝说。显然,要下定这个决心,太难了。

假如小班老老实实听家里的话,就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假如去追求梦想,就辜负了家人的期待。这个两难的选择,就是小班遇到的戏剧矛盾。

当读者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定会忍不住想,到底怎么办?应该怎么选择?想着想着,同理心就被代入了。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和小班产生共鸣。

其实,很多人的故事不够精彩,就是因为,他们仅仅展现了问题,而不是矛盾。你看,假如小班的故事,仅仅是怎么采访比尔·盖茨,那么它就只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行动攻略,算不上一个精彩的故事。当然类似的戏剧化矛盾,书里还有很多。小班是个故事高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原书,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我们简单说了说,从小班的故事里,能学到哪些技巧?一共说了两点。第一个技巧叫作制造惊奇元素。也就是,那个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让人觉得大吃一惊,或者有意外惊喜的元素。第二个技巧叫描写戏剧化的矛盾。也就是,面对一个选择,你怎么做都对,却又怎么做都不对。

第三道门 总结

到这里,这本《第三道门》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今天,我们借着小班的故事,学习了一套面对问题时的行动策略。同时,我们也简单分析了小班讲故事的方式,相信这对你包装个人经历,也会有所启发。

赞(3)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第三道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