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

巴菲特传 ,本文是巴菲特传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巴菲特的成功原因,可分成2个部分:第一,巴菲特高明的投资策略,低价购入优秀公司,重视公司的利润率远胜企业规模。第二,巴菲特的人生智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商业投资思考模式,能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提前很多年就准确预测出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准确预估它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传 书籍简介

罗杰·洛温斯坦在《巴菲特传》中,详细讲述了巴菲特从小企业家到股神的成长史,并且深入分析了他的投资策略、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学。

巴菲特传

巴菲特传 作者简介

罗杰·洛温斯坦,《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记者,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名股东。

巴菲特传 阅读收获

巴菲特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CEO和最大股东,在美国被誉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2008年的全球首富、2015年的世界第3富豪……当然,巴菲特还有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很特别的标签:股神,他是唯一一个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

本文将为你揭秘,巴菲特到底是怎么从小企业家成长为“股神”的,巴菲特能选出优秀的公司进行投资有什么秘诀。

你将读到:

  1. 为什么巴菲特不相信投资多元化的策略?

  2.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3. 巴菲特怎么寻找优秀的公司来投资?有哪些标准?

  4. 巴菲特怎么积累自己的投资本金?

书籍信息

书名:《巴菲特传》

原作名: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

作者:[美]罗杰•洛温斯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蒋旭峰、王丽萍

巴菲特传 书籍解读

本文为你解读的是《巴菲特传》。《巴菲特传》的中文版大约51万字,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揭秘巴菲特到底是怎么从小企业家做成“股神”的,以及巴菲特能选出优秀公司进行投资的秘诀。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巴菲特到底是谁呢?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长、CEO 和最大股东,在美国被誉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2008年的全球首富、2015年的世界第3富豪,唯一一个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

要了解巴菲特,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62年12月,它的股价只有7.5美元,到了2017年3月,股票价格已经飙升了 N 倍,这么说吧:如果你在1962年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3000美元的股票,那么54年后,这些股票的价值超过一亿美元,你很轻松地就实现了“先赚他一个亿的小目标”。你的投资相当于总共经历了110个涨停板,跟着巴菲特就等于坐上了发家致富的火箭啊。

关于巴菲特的故事,市面上其实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畅销书,譬如《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等,而我今天想和大家说的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是罗杰洛温斯坦,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财经记者。和市面上常见的畅销书不同,《巴菲特传》不仅写得好看,而且将老爷子的成长与成功故事写得很细致,对老爷子的投资理念概括得也更加精准。

比如有一次,别人问他怎么看内幕消息,老爷子直接回复说:“有了足够的内幕消息,再加上100万美元,你一年内就可能破产”,而当讨论到债券投资的时候,他又回复说,“买了长期债券,就相当于在30年内把自己的钱贱卖了”。我们在这里,也会为你解读巴菲特更多的投资理念。

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巴菲特传》主要分三个阶段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史:

第一阶段,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企业家,大学毕业时,他完成了从0到9800美元的财富积累,甚至比全职工作的成年人的收入都高得多,巴菲特这个万元户,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小富翁了。

第二个阶段,巴菲特从小企业家转型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家,中年的巴菲特完成了从9800美元到2500万美元的财富积累,在入主伯克希尔·哈撒韦之前,就已经从“万元户”成功跨进了“千万富翁”的行列。

第三个阶段,就是奠定自己“股神”地位的阶段,从1969年至今,巴菲特实现了从2500万美元到近2000亿美元市值的企业的财富增长,至今还统领着自己的公司稳步前行。

巴菲特传 第一阶段 - 少年巴菲特

巴菲特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他的野心很大,12岁的时候就发誓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好,我们就来看看巴菲特小小年纪是怎么赚钱的:他6岁的时候就开始挨家挨户卖可乐;小学的时候会把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捡来出售;13岁时,巴菲特开始送报纸,《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等都送,一直到高中毕业,总共送了60万份报纸,赚了5000多美金;14岁时,靠自己赚的钱,巴菲特买了一个小农场,当上了小地主;高中时,与朋友成立了一个小公司,做游戏机业务。高中毕业,不满19岁的巴菲特已经有了13年的能赚到钱的经商经验。

那么,小时候的巴菲特有什么过人之处,有哪些成功经验呢?

咱们就以“送报”这件事情为例,你可能会想,不就送个报纸么,能有什么花样?但是13岁的巴菲特还真把送报纸做成了小规模的“生意”。

首先,送报,巴菲特也是讲究策略的,他懂得对冲。他既送《华盛顿邮报》,也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因为这两家是竞争对手,覆盖区域也基本相同,不管用户取消了哪一家的订阅而换成了另外一家的报纸,他都不受影响。

其次,巴菲特送报也有一套自己的作业流程。巴菲特专门设计了送报路线,明显提升了效率。他送一幢楼的报纸,比普通的送报人,时间要少得多。

第三,巴菲特还懂得规避风险。公寓中总会有人搬走,巴菲特就和主管电梯的女服务员达成交易,女服务员可以得到免费的报纸,而作为交换条件,一旦有人搬走,她们就需要立马向巴菲特提供情报。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巴菲特成长的第一阶段,并总结了少年巴菲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巴菲特成长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巴菲特从万元户变成了千万富翁。

巴菲特传 第二阶段 - 中年巴菲特

他到底是如何赚到2500万美金的呢?这和他的投资理念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巴菲特分析了自己的财富状况:你就3万美元的初始本金,还想搞资产配置,买8-10只股票,这不搞笑么?与其分散投资,将有限的资金购买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几百只股票,不如将资金集中投资在一两只潜力巨大的股票上,来一个“本垒打”。这里插一句:本垒打是棒球中的术语,形容一棒得分的振奋人心的击球,俗话说就是一打一个准。话说回来,只要仔细做好财务分析、公司调研与行业研究,就可以主动择时出击,你不需要像比赛一样有时间的限制。在美国股市的这么多股票中,你可以静静地挑选,等待那只“股票本垒打”的到来。

所以,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坚决反传统的,他把整个合伙人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都放在了他认为的股票本垒打公司上面,比如:美国运通、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其他两三只股票。之所以投资美国运通,是因为当年美国运通由于内部管理和运营失误,使得公司遭遇巨幅亏损,几乎陷入资不抵债的深渊,而巴菲特从身边各个牛排屋看到的现实却是,很多顾客和商家依旧在使用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服务。在经过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以后,巴菲特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美国运通并没有衰败;第二,美国运通依然是世界上畅行无阻的品牌之一。

不过,美国运通并不属于传统的价值投资者寻找的有“安全边际”的低估值公司,所谓有“安全边际”的公司,就是公司当前的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这样的公司就值得投资。巴菲特认为,美国运通虽然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但是它有强大的品牌资产,有超高的客户忠诚度,这使得美国运通其实拥有强大的商业壁垒,股市投资还是要找到公司的真正价值。

从1964年到1966年,巴菲特共买入了美国运通将近1300万美元的股票,而到了1967年,这笔投资的价值上涨到2800万美元,卖出后,总计实现了2倍到3倍的收益。

这个案例给了巴菲特很大信心,巴菲特自信自己费了大力气,找到的那几只满意的股票,是足够带来相应的收益的。他对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只知道践行“投资多元化”的铁律,动不动就买入几百只不同股票的做法,完全不屑一顾,认为这根本就不靠谱,“投资多元化”不过是用来忽悠客户的。

基于此,巴菲特选中的公司所构成的投资组合收益,从1962年到1966年,连续5年,帮助巴菲特显著打败了道琼斯指数的上涨幅度,而市场上大多数投资公司的收益率都赶不上道琼斯指数,巴菲特的投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仔细审查,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的所有投资,无不体现着“有原则的激进,与有原因的集中投资”这个风格,比如,10倍市盈率的迪士尼,巴菲特直接斥资400万美元买下5%的股份。这里插一句,市盈率就是公司股价与公司净利润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股价就越高,比如在2017年的6月份,腾讯的市盈率就有49倍。为什么要买迪士尼呢?巴菲特认为光迪士尼本身拥有的卡通形象和电影本身就已经和股票当前的账面价值相等了,其他的新业务像迪士尼乐园等都是潜在的增长点。无论怎样,当前的股价是远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

什么是内在价值呢?巴菲特是怎么形成自己价值投资的理念的?这就要从巴菲特从沃顿商学院辍学说起了。

巴菲特并不满足于赚小钱,怎样才能赚大钱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他本科考进了美国商科最著名的院校——沃顿商学院。结果到了那以后发现,沃顿商学院徒有其名,名不副实。这里面的教授每天都在讲金融学的理论,那种很前沿的理论,但是他真正想学的是:我如何才能赚到100万美金呢?我如何才能赚大钱呢?我如何才能赚回我自己的学费呢?这些知识却一无所获。

读了两年书后,巴菲特特别失望。平常人失望么,可能忍忍就过去了,可巴菲特就是不一样,他要是失望了怎么办?直接主动辍学回自己老家读书去了。这种激进的状态、迫切地想要成为胜者的欲望,贯穿着巴菲特的投资生涯,驱使着他前进。

从沃顿辍学回到老家读书以后,巴菲特依然在积极寻找赚大钱的方向,其中就包括申请知名的商学院。偶然间,巴菲特在美国研究生院教师名录上看到了两个人的名字: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巴菲特他自己本身就读到过这两个人的业界经典之作,《证券分析》。巴菲特突然发现,原来《巴菲特传》的作者居然都还活着,太有意思了。于是他给教授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本科毕业以后,想申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我惊奇地发现:你居然还活着。我还以为能写出《巴菲特传》的人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巴菲特就把这样的一封信寄给了教授们。格雷厄姆一看说:哎呦,这小伙子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申请者居然写了这么一段话,此人必定天资聪颖、智慧过人。

巴菲特为什么能进哥大?也是因为格雷厄姆看上了他。巴菲特在校学习的阶段也没有辜负恩师的希望,和自己的恩师格雷厄姆有相当频繁的交流,并从格雷厄姆手上拿到了他教书22年来唯一的一个A+。

你可能要问,那这个本杰明·格雷厄姆到底是谁?巴菲特这么傲娇的人,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都不服,偏偏就服他?是的,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投资界精神领袖之一。他有一个很著名的“雪茄尾”投资理论:很多人都觉得雪茄的最后一段不是很好抽,但是不要忘了,雪茄尾也是雪茄。再差的雪茄也是雪茄,再差的上市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对于那些对雪茄有特殊情感的人,看到别人丢弃的雪茄,自己捡便宜、捡过来抽一口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因为捡到的雪茄实在是太过便宜,作为雪茄的内在价值是有的,而被遗弃了以后,价格很低,也就意味着,输的成本很低很低,买卖公司也是一样,寻找那些股价远远地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才是赚钱的核心。刚才说的迪士尼,市盈率才10倍,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巴菲特很崇拜自己的老师,迫切地想成为格雷厄姆第二,想法设法地主动跟随自己的恩师格雷厄姆。凡是格雷厄姆投资的公司,巴菲特都会跟着买进。后来,巴菲特还争取到了为格雷厄姆工作的机会。在格雷厄姆的培养下,寻找低价公司,巴菲特变得越来越顺手。

1962年12月,巴菲特开始入股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才7.5美元,经过测算,公司每股所代表的企业运营价值大概是16.5美元,股价被严重低估了,当前7.5美元的价格简直就是白菜价。随即,巴菲特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主业是纺织业,而纺织业不赚钱啊,所以买得虽然便宜,但是公司并不是一家优质的公司。2年过后,股价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到了1964年5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向巴菲特提出并谈妥了想要要约收购公司的价格,也就是巴菲特会将自己目前持有的部分股份卖给公司董事长,双方谈妥的协议价是每股11.5美元。可是,到了最后,这个董事长给出的要约收购价格却单方面故意压低了0.125美金。这谈成的事,怎么能随意修改呢?更何况,你这压低我的价格,岂不我的盈利就少了么。那时的巴菲特非常气愤,一怒之下,开始大量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这炒股炒成大股东,说的就是巴菲特。我们刚才也说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做纺织行业的,属于夕阳产业,发展潜力有限,冲动是魔鬼,一点不假,冲动投资的巴菲特在这次投资上亏损了不少。

这次失败的投资让巴菲特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他的恩师买价要低的策略到底是对还是错?巴菲特逐渐发现,恩师格雷厄姆的时代是经历过大萧条、破产过的时代,所以格雷厄姆虽为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代宗师,但是在新的环境下总有些束手束脚,不太敢相信个人的感觉,总是依靠数字与策略理论做出判断。

失败使得巴菲特开始有了新的思考:以合适价格买入一个优秀的公司远胜于以优惠价格买入一个普通的公司,价值投资首先追求优秀公司,其次才是寻找合适的买点。

那什么样的公司才是优秀的公司呢?巴菲特又是怎么找到这些优秀公司的呢?他有4大策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解释这4个策略:

巴菲特在1988年的秋天,大举买入可口可乐。你可能会问了,可口可乐这么成熟的公司,有什么增长空间?有什么交易机会?巴菲特告诉你,有的。在他的眼里,可口可乐就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

第一点,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巨大,任何一个人兴许可能有100亿美金,也可以买到可口可乐公司所有的渠道、生产线、厂房、机器等,但无法重构一个“可口可乐”品牌,巴菲特从1935年就开始喝可口可乐,53年后的1988年,这家公司获得了巴菲特的青睐,可口可乐品牌本身的护城河之宽广和坚实可见一斑。

第二点,“利润率才是王道,不是规模”,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就是:与其投资一个重视规模扩张的公司,不如投资一个重视利润率扩张的公司。举个例子:这就像我们今天来吃一个包子,你可以提出特殊的需求,有两个选择:你是愿意吃“体积大了一倍,但是馅儿还是那么多的包子”呢?还是愿意吃“包子体积不变,但是馅儿多了很多的包子”呢?显然,体积大一倍,可能就成了第一口没馅儿,第二口包子没了的状况,吃起来既没太多的动力,也可能压根吃不掉。但是,如果你让厨师在里面多放点肉,多放点料,这简直满足了一个吃货的所有美好愿望。公司运营也是一样,与其今天你把公司规模做大,但是利润率没上去,还不如做一个精简有效的利润率特别好,日子过得更安稳、更舒服的盈利性超强的一家公司。可口可乐从1984年到1987年巴菲特投资前,全球销量增加34%,利润率从22%上升到27%,实现了规模与利润的平衡发展。

第三点,公司新的 CEO 在用公司的剩余资金回购股票,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公司认为当前的股价被低估,未来有上升潜力,所以才回购自己的股票。

第四点,还需要讨论回来,也就是价格必须要低,在1987年的时候,可口可乐的股价已经从之前的最高点下跌了25%,市盈率仅有13倍,但是考虑到它的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就相当于用比亚迪的价格买了一辆宝马。

1988年,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哈撒韦1/4以上的资金投在了可口可乐,3年的时间内,可口可乐每股收益上涨了64%,股价更是上涨了3倍。总结一下,他投资可口可乐,以及其他大多数公司的策略,就是“买价要低,下手要狠,要利润率不要规模,宽广的品牌护城河”。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巴菲特成长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巴菲特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学会了“低价买入”的雪茄尾投资理论,并在一次失败的投资中总结出了更好的投资策略,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寻找优秀公司的4大要点:品牌价值、利润率、上升潜力、买入价格。接下来,我们为你讲述巴菲特成长的第三阶段,也是奠定他“股神”地位的关键阶段。

巴菲特传 第三阶段 - 股神巴菲特

策略日趋精湛,也得有用武之地啊。巴菲特迎来了一个所有投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我的投资本金究竟从哪里来呢?天时地利人和,就缺一个:资金。早年的巴菲特和我们一样,最开始只能从亲朋好友下手,姐姐、姐夫、姑妈、岳父、之前的室友……接着,去找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有医生,有律师,有物理学家等。

从1956年到1966年,巴菲特基金公司的总资产上升了1156%,而道琼斯指数只增长了122.9%,巴菲特基金公司的资产增长率是道琼斯指数上涨幅度的6倍,基于此,巴菲特逐渐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可是,收益率越高,巴菲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市场常常过热的大背景下,各种负面声音开始出现,像“巴菲特没有早年的冲劲了,开始持中庸的投资理念了”等等。外部投资人的压力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动力,反而成为压垮巴菲特的最后一根稻草。到了1969年,巴菲特干脆直接关闭了自己的基金,开始寻找成本更低廉的资金,他也的确找到了。这家公司叫做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就曾经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巴菲特为什么盯上保险公司呢,因为保险公司“期限错期匹配”的特点刚好满足了巴菲特获取廉价资金的需要。什么叫期限错配?譬如今天我去买了一份保险,不管我买的是寿险还是财险,但我肯定付了该付的保费。这笔保费什么时候能得到收益呢?可能得十几年、几十年以后了,甚至受益人都不是我了。所以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旦保险产品销售出去,就有一笔现金进账了,而负债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因此,期限错配机制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廉价的现金流,也给巴菲特带来了机会。

这种资金在短期内可以被视看做没有负债风险的资金,也几乎不需要像银行贷款一样支付定期利息,更不需要像股权融资那样出让股权,同时满足了巴菲特巨大的廉价资金的需求。

巴菲特将保险称为“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它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绝低成本资金,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取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后,巴菲特保险业务的资本实力又大大增强,带来了更多的保险,更多的资金又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收益又带来更多的保险,雪球一步一步越滚越大,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越做越大,巴菲特通过个人持续努力地稳定投资,打下了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帝国。保险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三位一体,这才是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关键。

这就是巴菲特成长的第三阶段,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第三阶段的巴菲特顺利多了:如愿找到廉价资金,加上持续稳健投资,成为世界首富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巴菲特传 总结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巴菲特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巴菲特传》分三个阶段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过程。

第一阶段,少年巴菲特,是一个典型的小企业家,在大学毕业之时就成了“万元户”。第二阶段,中年巴菲特,从小企业家转型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家,在正式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大当家之前,他就已经是千万富翁了;第三阶段,股神巴菲特,从1969年至今,巴菲特实现了从千万富翁到近2000亿美元市值的企业的财富增长,至今还带领着自己的公司稳步前行。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巴菲特传》里讲到的,巴菲特的核心投资思路:第一,有关利润率,巴菲特说:“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也不愿经营一个规模达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到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企业规模并不是终极目标,股东的高回报才是,要重视公司的利润率水平。”

第二,有关导师,巴菲特说,他人生中最成功的事就是选对了自己心中的英雄,他的灵感都来自于格雷厄姆。

第三,有关价格,永远不要指望在转让时能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价低得诱人,这样最后的售价即使不高,也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第四,有关资产配置,本垒打式的投资才是关键,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做那么多资产配置,他们对所选择的每只股票的肤浅了解甚至还赶不上一个酋长对自己100个老婆的了解程度。

巴菲特的成功和他科学的投资理念有关,也跟他的个人因素有关系。

比如他渴望成功的心态,巴菲特少年成长于美国1929年经济崩盘之后的大萧条时代,如何能变得更加富有,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在他的脑海中消失过。在沃顿商学院的本科求学过程中,因为学不到切实可行的赚钱方法,巴菲特不惜以退学为代价,寻找成功之路。在哥大毕业之后,他还愿意以0元工资给导师格雷厄姆打工,这无不体现着巴菲特内心追求成功、渴望成功的心态。

再比如他的财商。巴菲特有一套自己的商业投资思考模式,他能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提前很多年就准确预测出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准确预估它的内在价值。同时,巴菲特认为大多数小道消息都没什么价值,他认为自己的那些好观点是非常私密的,是一种夹杂着神圣感的自我创造。

还有他准确的自我定位,并且与管理层保持健康、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术业有专攻,巴菲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管理所有的公司,所以在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华盛顿邮报等公司的股东以后,巴菲特充分信任现有的管理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成为管理层的敌人,而是做他们的教练,与此同时,他也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个股票的本垒打。

赞(2)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巴菲特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