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 ,本文是尘几录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塑造陶渊明,是古代文人上千年来共同谋划的一个局。他们的目的,是用文学的方法把隐逸的悖论化解掉,让隐逸这种文化可以因为相信而存在。在古代的史书中,陶渊明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是虚构大于真实的。后来的人通过编辑校正,完善了他的形象,把他塑造成了文化典范。这个文化典范,源自魏晋时期的隐士文化。陶渊明用诗文把隐居描绘得画面感十足,让每个人都能感知,成为一种对人生的浪漫想象。
尘几录 书籍简介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直是以高洁的隐士形象留在文化史中的。而田晓菲的这本《尘几录》会给你展示陶渊明形象的另一个可能。她关注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想还原陶渊明的本来面目,而是想向我们展示,在手抄本的时代,文人是怎么通过编校中的选择,塑造了我们心目中完美的诗人形象。
尘几录 作者简介
田晓菲是一个才女,14岁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后赴美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尘几录 阅读收获
《尘几录》讲的是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书名里的“尘几”是个比喻,意思是说陶渊明真实的形象,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人们编校他的诗文集,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真实的陶渊明。但最终发现,真实的陶渊明就像桃花源,你听说了,去找了,但怎么也找不到。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理想的世界,寻找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已经够了。陶渊明的形象,就是在编校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固定、越来越完美。而我们也因此找到了更大的意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成了中国文化一个完美的定格。这个画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陶渊明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解决方案。
大文豪苏轼,就是从陶渊明身上获得了精神能量,去面对人生起落,世事无常。他对陶渊明的化用,放大了陶渊明的象征意义。就像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其实我们心里也都住着一个陶渊明。
你将读到:
- 陶渊明就是他笔下的五柳先生么?
-
“悠然见南山”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
如果真的隐士不应该被人看到,我们为什么相信陶渊明是隐士呢?
书籍信息
书名:《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美]田晓菲
出版社: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