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索尔金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200多人,包括时任的政府官员、华尔街高管等,进行了长达500多小时的采访,取得了大量未公开的信息和决策内幕,这就让本书成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次贷危机的读本。
这本书在2010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快被改编成了同名的纪实电影。电影延续了原著的辉煌,一举获得第69届金球奖多项提名,也进一步扩大了本书的影响力。如今,《大而不倒》已成为了解次贷危机的必读之作。
《大而不倒》你将读到:
- 次贷危机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 金融市场的两大生存法则是什么?
- 百年老店雷曼是如何轰然倒塌的?
- 次贷危机是如何从华尔街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的?
- 政府看似矛盾的救援行动,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核心内容
次贷危机的真相并不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致命的危机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紧急关头,美国政府算明白了政治账,用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挽救了美国经济。
前言
《大而不倒》这本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共53万字,我会用大约3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次贷危机背后的真相是流动性危机,而在这场人与市场的残酷较量中,手握现金才有能力活,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才有资格活,概括成八个字,就是现金为王、大而不倒。
我想先问大家三个问题:你会不会购买一套自己根本供不起的房子?你会不会借钱给那些明明还不起钱的人?你又会不会投资给那些很可能让你血本无归的产品?我想,你肯定会说:当然不会!我又不傻!
但是,在2008年的夏天,也就是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前几个月,大部分美国人的回答却是“会”,他们甚至认为,那些回答“不会”的人才是傻子。为什么会这样?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大海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围绕着这场金融危机,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本期音频要说的这本《大而不倒》,就将向我们讲述次贷危机的始末。这本书的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是《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索尔金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200多人,包括时任的政府官员、华尔街高管等,进行了长达500多小时的采访,取得了大量未公开的信息和决策内幕,这就让本书成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次贷危机的读本。
书名“大而不倒”,直译为“太大而不能倒”,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金融市场大而不倒的生存法则,这个法则不仅决定了不同公司的命运,也决定了政府行动的逻辑。书中既没有深奥的术语,也没有冗长的分析,而是用纪实文学的写法,刻画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作者就像侦探一样,带领读者在这些事件中,一步步发现次贷危机的真相。在这场探寻真相之旅中,老百姓感受到的是金融战场的生与死,金融家感受到的,则是金融市场的罪与罚。
这本书在2010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快被改编成了同名的纪实电影。电影延续了原著的辉煌,一举获得第69届金球奖多项提名,也进一步扩大了本书的影响力。如今,本书已成为了解次贷危机的必读之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真相,两条线索”。一个真相,就是次贷危机背后的真相;两条线索,就是探寻这个真相的两个切入点,这两个切入点一个是百年老店雷曼的破产,这是危机全面爆发的引爆点,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第一生存法则——现金为王;另一个是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这是危机扭转的关键点,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大而不倒。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一个真相,两条线索”。
次贷危机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也被称作金融市场的“9·11”。很多人认为,这场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本书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那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并不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致命的危机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这句话听起来很唬人,房地产泡沫是什么意思?金融衍生品是什么?流动性危机又是什么?别着急,我就根据这三个很陌生的词,给你讲三个故事:房地产的故事,金融衍生品的故事,还有流动性危机的故事。
房地产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房地产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房贷机构,故事的主题——玩火自焚。话说次贷危机前,为了挽救低迷的经济,美国长期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什么叫宽松的货币政策呢?就是多印钞票、贷款少收利息。钞票一多,老百姓的钱就多了,自然就想买买买;利息一降,大家贷款的积极性就高了,贷到的钱就可以用于消费或者投资。而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这俩上去了,经济自然就好转了。
就这么宽松了好多年,经济逐渐复苏,老百姓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到了2001年,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动老百姓贷款买房。于是,房地产市场逐渐繁荣,房价开始上涨。
房价上涨,房贷机构可赚大发了。这些机构中,既有银行,也有专门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一开始房贷机构撞上了房地产大牛市,自然撸起袖子大干一番。怎么干?就三点:放!快放!使劲放!以前老百姓想当房奴,那是有条件的,得信用好,得有钱出首付。现在,信用评级马马虎虎就行了,首付甚至都不用。房贷机构是这么盘算的:反正房价一直涨,房奴如果还不上钱,就把房子收回来卖了,赚得比原来吃利息还多呢。就这样,大批经济条件有限的人,带着美好的梦想当上了房奴。我们先剧透一下,后来,这批人绝大多数在次贷危机中倾家荡产,是最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也因为有了这些房奴争相贷款,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放水贷款。这些贷款质量很“次”,稍有风吹草动就收不回来,因此被称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次贷越来越多,风险就越来越大,也就形成了房地产泡沫。
虽然房贷机构如意算盘打的挺好,指望靠卖房收回贷款,但是,房价不会永远上涨,一旦下跌,卖房收入就会缩水,更可怕的是,一旦下跌,本来正常还贷款的人就会发现,房子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了,继续还款那不是吃亏吗?于是他们纷纷停止还款。这么一来,就会导致大批贷款遭受损失。在我看来,房贷机构就是在玩火自焚。这就是次贷危机前,发生在房地产市场的故事。
但是,房贷机构玩火自焚,烧的只是自己,怎么会搞出次贷危机这么大的动静呢?这就得听听第二个故事,金融衍生品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投行,故事的主题——众人挖坑坑特大。
投行,是专门从事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类似咱们的证券公司。论江湖地位,投行绝对排华尔街琅琊榜头名,理由有三:一是特立独行,干的是金融,却不受任何监管。这里我解释一下,金融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监管的业务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银行之间的金融业务,而投行不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并非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因此得以游离于监管之外。理由之二是招式自成一体,最擅长搞各种复杂到没人性的金融衍生品。什么叫金融衍生品呢?就是从一种基础资产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期货、期权,都属于金融衍生品。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金融衍生品想象成俄罗斯套娃,最里面装的最小的那个娃娃就是基础资产,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房地产等等;外面一个又一个套,就是各种金融工具。一个完整的套娃形成了一套金融产品,这就是金融衍生品。套越多,套娃就越精美,价钱也越高;金融衍生品也是如此,套越多,越复杂,风险越大,但收益也越高。而投行的专长,就是设计一个又一个光鲜亮丽的套,最终组装成吸引人的套娃。投行位列琅琊榜头名的第三个理由是出手狠辣,偏爱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次贷危机前,华尔街的五大投行,按照市值由大到小,分别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以及贝尔斯登。请大家记住老四雷曼,它是次贷危机全面引爆的关键,咱们一会儿会专门讲到。
投行早就盯上了房地产市场这块香饽饽,他们要用自己的看家本事——金融衍生品,从中分一杯羹。
当时房地产市场上已经有一款金融衍生品,叫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简称“MBS”。MBS就是以房贷为基础的一个简单套娃。它主要是由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机构发行的,这两家合称为“两房”。两房从房贷机构手中收购已经发放的房贷,打包成MBS,卖给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两房从投资者那里筹到资金,再把资金注入房贷机构,房贷机构拿着资金扩大房贷规模。次贷危机爆发前,房贷机构正是靠着两房获取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不断扩大房贷规模。
投行很快盯上了MBS。投行找到两房说:“老兄,你看你到处兜售MBS多辛苦啊?再说,你买的那些房贷里面有这么多次品,保不齐哪天就收不回来了,到时候MBS打了水漂,你也不好跟投资者交待啊。不如你把MBS都卖给我。这样你既落袋为安,又省了麻烦,万一贷款收不回来,你也不会有损失。”双方一拍即合。投行从两房购买了大量MBS,搭配上一些证券资产,重新组合、打包成了新的金融衍生品,改了个名字叫“担保债务凭证”,简称CDO。名字很唬人,其实换汤不换药,就是在MBS这个套娃上,又多加了一个、甚至几个套,把MBS从一个简单套娃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套娃。
投行为什么要这么积极的出钱出力改装MBS呢?答案是为了赚取更高的收益。怎么赚的呢?投行用了两招,一招叫“瞒天过海”,一招叫“吸星大法”。瞒天过海,是指投行用CDO这个复杂的套娃,把MBS里的大量次级贷款隐藏了起来,也就把风险隐藏了起来,这让CDO看上去风险很低,但收益很高,这么好的产品自然会让投资者趋之若鹜。吸星大法,是指投行买MBS的钱,大部分是从银行和投资人那里借来的。这些投资者有个人,有各种基金,也有大型企业,甚至还有中国、俄罗斯等主权国家。投行拿借来的钱购买了MBS,就等于购买了房贷,房奴们的月供就源源不断支付给了投行,这些钱支付借款利息绰绰有余,剩下的就全进了投行的腰包。这招“吸星大法”,用金融的话讲就叫“放杠杆”。总之,CDO让投行赚得盆满钵满。
紧接着,投行又摆出了一个叫“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衍生品,简称CDS。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投行也怕那些次贷会收不回来,于是就跟保险公司商量说:“哥们儿,我跟你投个保吧,就保我那些次贷。要是能收回来,我就白付保费;要是收不回来,你就赔我钱。”保险公司觉得房价一直在涨,就算出点篓子把房一卖就能搞定,这种保险稳赚不赔,于是,非常爽快地入了伙儿。
MBS、CDO、CDS这些都是基于次贷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次贷衍生品。投行用这些次贷衍生品,把贷款人、贷款机构、两房、投行、投资人、保险公司全部串在了一起。在这条绳子上,每个人的命运都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前大家各挣各的钱,现在却手拉手、心连心,眼巴巴的盼着房地产市场继续火下去。到了这个时候,次贷风险已经不是贷款机构一个人的事儿了,而是扩散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以前贷款机构是自己挖坑自己埋,现在呢?众人挖坑坑特大,大伙儿在投行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挖了一个可以把整个金融体系给埋了的黑洞。
第三个故事,是流动性危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所有人,故事的主题——现金为王。流动性危机,简单讲就是市场上没钱了。钱都上哪儿去了呢?被大家拿回家藏起来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市场遭遇危机时。在危机面前,大家觉得,房地产啊、股票啊、债券啊这些资产都不怎么靠谱了,反倒是现金更加安全,因为现金是国家发行的,只要国家不垮台,现金就能用。因此,大家就都愿意持有现金,正所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金融业,这就叫“现金为王”。
流动性危机对金融市场来说是致命的,一旦形成,大家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屯钱,既无心做买卖,也无心搞投资,而现金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一旦大家都把现金从市场上抽走,整个金融体系就停摆了。金融体系一旦停摆,钱就更拿不回来,大家就会更加疯狂地往回抢钱,流动性危机就进一步加深,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后把整个金融体系拖垮。正如曾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他回忆金融危机的名作《行动的勇气》中所说的,“挤兑就像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样,真有可能把一个偿付能力良好的银行拖垮。”
现在,我们来听听流动性危机的故事。其实有了前面两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就是意料之中了。还记得那些定时炸弹一样的次贷吗?2007年,很多次贷都还不上了,只能卖房子。大量的房子一 下子涌入市场,立马供大于求。要想尽快出手,只有降价。于是房价开始下跌。房价一跌,原来正常还款的人觉得继续还款太亏了,于是不再还款而让贷款机构把房子收回去卖,结果更多的房子涌入市场,房价就继续一路狂跌。很快卖房子的钱就根本不够还贷款了。市场遭遇了危机。这时候大家要干嘛了?对了,赶紧把资产变成现金拿回家藏起来。
投资人争先恐后地要投行还钱。投行本来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哪来那么多钱还?这下子,整个金融市场都知道投行玩不转了,所有人都开始担心危机会掉到自己头上,打破头也要尽快把自己的钱抢回来。这就触发了全社会的流动性危机。这正是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时,金融市场的真实写照。
好了,这就是我要讲的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房地产泡沫只是点燃了一把火,金融衍生品却把它烧成了森林大火,大家为了保命互相踩踏,最终死伤无数。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次贷危机的真相并不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致命的危机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百年老店雷曼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刚刚咱们通过三个故事讲了“一个真相”:次贷危机的真相,不难发现,这场危机的焦点就是投行。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讲讲第一条线索:百年老店雷曼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雷曼在华尔街五大投行里排行老四。这个百年老店不仅是五大投行里最激进的,它当时的掌门人也是最富战斗精神的。这位掌门人叫富尔德,是一位意志顽强、头脑冷静的铁腕领导,曾多次把雷曼从灾难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在“9.11”事件中,雷曼斥巨资在世贸中心附近新建的办公楼垮塌,还有员工不幸遇难,公司不仅经济上遭受重创,士气也极其低落,江湖地位一落千丈。是富尔德大叔力挽狂澜,带领公司重新杀回了琅琊榜,坐稳了第四把交椅。长期的战斗经验让大叔觉得,雷曼是不可战胜的。
大叔万万没想到,一场金融“9.11”正向他袭来,不可战胜的雷曼,将如同当年君临天下般的世贸中心一样粉身碎骨。
第一波撞击来的时候,大叔正和老婆悠闲度假,玩得正开心时,接到时任财政部长保尔森的电话。请大家记住这个保尔森,他是应对次贷危机的核心人物,他的故事我们后面讲。保尔森带来了坏消息:投行老五贝尔斯登玩次贷把自己玩坏了,靠着政府的担保,才把自己卖了还债。大叔当时就意识到了危机——五大投行同气连枝,现在老五丢下一副烂摊子跑了,老四雷曼不就成出头鸟了吗?
危机当前,大叔深知“现金为王”的道理,只要筹到足够多的钱,就能平息银行和投资人的恐慌。但是,还没等大叔把有钱朋友列出名单来呢,第二波撞击就迎头撞上了。房地美、房利美这两家公司爆出巨额亏损。前面说过,两房的主要业务就是从房贷机构那里购买房贷,特别是次贷,以此给房贷机构补充资金。它们的亏损,正是由于大量次贷还不上了。一旦两房倒下,房地产市场就会彻底崩盘。政府为了稳定市场,不得不把两房国有化了。但两房的国有化更使投资人意识到,房地产市场一旦崩盘,手中的次贷产品就一文不值了。立刻上门要钱,把雷曼的门都快挤爆了。筹钱,筹钱,赶紧筹钱,大叔已经感到火烧眉毛了。
危急关头,一向冷静的掌门人,为筹钱使尽浑身解数,却在慌乱中一错再错,最终无力回天。一起来看看富尔德大叔的三宗错。
一错错在狂妄自大。大叔第一时间想到了邀请股神巴菲特入股。巴菲特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对市场有巨大的安抚和号召作用。但股神一眼就看穿了雷曼深藏的巨大危机,只愿意低价收购。大叔却狂妄地认为,雷曼是不死之躯,巴菲特这是趁火打劫,拒绝了股神。这恐怕是大叔一生犯的最大错误。
二错错在判断失误。大叔痛骂巴菲特之后,立刻想到向政府求援。毕竟,政府为贝尔斯登提供了担保,又刚刚把两房国有化,没理由单单坐视雷曼倒闭。但是一贯正确的大叔,这次却出现了严重误判,财政部长保尔森,就是通知大叔贝尔斯登被收购了的那位,明确表态,政府不会救助雷曼。理由我们后面再讲。
三错错在刚愎自用。两次失败之后,大叔已经急得要上房了,好不容易找到了韩国产业银行。但韩国人慢条斯理地表示,买雷曼可以,但雷曼的所有次贷资产我可不要。大叔一听就犯了牛脾气,不仅打死不承认次贷资产有毛病,还给韩国人上起了金融课,气跑了韩国人。
三错之后,雷曼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虽然保尔森为雷曼联系了一个买家——英国巴克莱银行,但是,英国金融监管机构因为担心交易会让危机蔓延到英国,在最后关头否决了交易。雷曼到死也没有筹到一分钱。
这三错听起来好像挺长,但其实,雷曼从听到两房国有化开始筹钱,到宣布破产,中间只隔了短短5天,百年老店就轰然坍塌。
雷曼破产,全面引爆了金融危机。雷曼倒的太快、太突然,市场顿时人人自危,就算亏本也要尽快把资产换成现金,流动性危机一发不可收拾。在这种恐慌下,当天纽约股市狂泄400点,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是什么概念呢?2015年中国股市遭遇断崖式下跌,但上证综指的最大单日跌幅也不到350点。除此之外,仅剩的三家投行里,老三美林撑不下去,在雷曼破产当天就被美国银行收购,剩下老大高盛、老二摩根士丹利,也都命悬一线。
这还不算完,就在市场疯狂踩踏的时候,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简称“AIG”,又爆出天量亏损。为啥?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保险公司爽快入伙的事吗?AIG尤其爽快,仗着自己是行业老大,办理的次贷保单最多。市场好的时候,AIG简直是闭着眼睛收钱,可一旦市场崩盘,天量保单就成了黑洞,AIG把自己卖了都赔不起了。
市场这边还来不及对AIG崩盘的惊天一炮作出反应,那边传统制造业巨人——通用公司又奄奄一息了。通用公司因为投资了次贷衍生品,受到了巨大冲击,日常经营都难以维系。至此,次贷危机不仅全面蔓延了整个金融系统,甚至也危及到了实体经济。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就是第一条线索:百年老店雷曼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一句话总结就是:雷曼破产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而随着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和通用公司的陷落,危机全面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
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
雷曼破产是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引爆点。既然如此,为什么政府眼睁睁看着雷曼破产呢?面对雷曼破产后的恐慌局面,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咱们接着就来讲讲另一条线索: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
先来认识一下政府救援行动的核心人物——亨利·保尔森。咱们前面多次提到过保尔森,就是他把贝尔斯登被收购的消息通知了富尔德大叔,也是他拒绝了雷曼的求援。保尔森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曾长期担任投行老大高盛的掌门人,次贷危机发生时,他是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
保尔森太熟悉投行那套吸星大法了,也很清楚被次贷危机连在一起的那些人都无力自保,要想阻止危机发生,就必须由政府进行救援。因此,保尔森果断出手,将两房国有化了。但他却眼睁睁的看着雷曼破产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美国的政党体制下,为了在竞选中获胜,执政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首先服从政党利益。所以,对执政党来说,经济算的从来都不是经济账,而是政治账,搞经济首先得讲政治。
保尔森算的第一笔政治账,叫道德风险。什么意思?当时老百姓也好,社会精英也好,普遍认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正是像雷曼这样贪婪、冒进的投行,如果对它们进行救援,就等于告诉华尔街:你们放心作,作出事儿来有政府买单。之前政府救援贝尔斯登和两房,已经被认为严重助长了道德风险,保尔森和当时的执政党共和党已经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绝不能再有第三次了。
保尔森算的第二笔政治账,就是政党政治。美国最大的两个政党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和党是支持自由市场的,认为市场的事,政府应该少管甚至不管;民主党对政府干预市场的态度则积极些。次贷危机发生时,执政党是共和党,保尔森本人也是共和党。现在,共和党政府要出手救市,那不是自打耳光吗?更要命的是,2008年正是大选年,民主党已经在炮轰共和党把美国经济搞得一地鸡毛,这会儿出手,不等于承认自己之前无能失职?
算明白这两笔政治账,保尔森即使有心救雷曼,也不能救、不敢救了。
但是,雷曼破产导致的市场恐慌完全出乎了保尔森的意料,到AIG搞出黑洞的时候,保尔森不得不算第三笔政治账了,这就是“国本不可动摇”。前面讲过,AIG的巨额亏损,同样源于自己的贪婪、冒进,保尔森本不该向它提供援助。但AIG不是雷曼,它是一家真正的大公司,大到可以动摇国本。它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管理着各种保险,包括无数的教师退休金、遍及全美的居民医疗保险,它的兴亡关系着每一个美国人。一旦有什么闪失,不仅所有美国人的财富会化为乌有,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崩溃,任何执政党都不能、也不敢承受这个代价。这就是是本书书名所说的“大而不倒”。
正是这第三笔政治账,让保尔森下定决心救援市场。他不仅立刻向AIG提供了85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AIG逃出生天,而且紧急向国会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援计划”,此时距离雷曼破产才刚刚过去5天。但这个计划的通过,却是一波三折。
救援计划第一次上会,很快就被两党同时否掉了。7000亿美元是个天文数字,议员们都被惊着了——这可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救援。开历史先河的事情,谁也不敢轻易点头。
保尔森并没有放弃,带领他的团队加班加点完善计划,三天后再次提交国会审议。此时,总统大选已经迫在眉睫,政党利益成了主要矛盾,救援计划要想通过,比登天还难。病急乱投医的保尔森,竟然不顾体面,当众向众议院议长、民主党领袖佩洛西单膝下跪,恳求她支持救援计划。尽管保尔森豁出了老脸,救援计划仍然再次被否决。最让保尔森伤心的是,反对票里居然有一多半是共和党议员投下的。国家利益还是败给了政党利益。
保尔森孤注一掷,一边继续修改救援计划,一边通过白宫向国会施压。两天后,救援计划第三次提上国会。此时的市场已经濒临崩溃,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哀鸿遍野,再不下猛药,国将不国。保尔森和他的团队又是恐吓,又是哀求,最终让议员们算明白了这第三笔政治账,通过了救援计划。小布什总统随即签署法案,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救援计划落地。
保尔森拿到钱后,迅速向最大的9家银行注资1250亿美元。这一举动提振了市场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应声大涨900点。最重要的,岌岌可危的银行业绝地重生、恢复经营,银行一开门,市场上就重新有钱可以贷了,流动性危机得到了缓解。从这一刻起,危机得到了扭转,美国经济逃过了灭顶之灾。
这就是政府救援行动的过程。从畏首畏尾到大手笔救援,看似前后矛盾,实际政府的逻辑始终没有变过,那就是:搞经济首先要讲政治。
上面咱们就讲完了第二条线索: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政府算明白了政治账,用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挽救了美国经济。
总结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本期音频我跟大家分享了《大而不倒》这本书中的“一个真相,两条线索”。一个真相,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次贷危机的一个致命成因是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两条线索,一个是百年老店雷曼的破产,这是危机全面爆发的引爆点,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第一生存法则——现金为王;另一个是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这是危机扭转的关键点,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大而不倒。
次贷危机已经过去10年了,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是一场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除了《大而不倒》这本书所讲的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还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监管危机,表现在央行对投行监管的缺失、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放松以及对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也有学者指出,市场信息披露不足、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缺陷、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因素,也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与保尔森一起同次贷危机战斗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他的著作《行动的勇气》中,还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他认为金融危机吞噬了信贷流量,信贷流量的减少又会加速金融危机,就像滚雪球,雪球一旦形成,如果不果断出手干预,就会越滚越大。总之,10年来,金融界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深入,因为大家知道,只有把次贷危机背后的原因梳理清晰,才能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