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本文是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一个大的议题,而这本书把焦点放在了英国在华的博物学家这么一个小点之上,由此展开的却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中国之间的文化遭遇等大的图景。而在作者的论述中,也澄清了一些人们习惯性的误解:一方面,传统的西方历史论述中,东方往往只是被发现的对象,在叙事中缺乏自己的主体性。而在作者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知道,有很多中国人也主动加入到博物学的工作中,他们也是在和西方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而他们也影响到了来华的西方人,他们在科学工作中也有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多数人的概念中,文明间的巨大不同,往往必然会引起文明间的冲突,然而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并非如此。大家虽然有着很多不同点,但还是在交流和彼此妥协中,共同完成了工作。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书籍简介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出版于2004年,并于2011年被翻译成为中文。这本书以研究博物学家与清朝的中国居民的交流为缩影,揭示出的则是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作者以这种新颖的视角,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科学帝国主义是没有办法脱离与本土的居民合作,而独立完成科学工作的,而清朝的本土居民,也没有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对外国人仇视或自卑。他们不仅试图去理解那些博物学家,也把博物学的研究当做自己的工作。这些有趣的论述与珍贵的资料,引起了中外交流史、科技史、博物学研究者在内的各方关注。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范发迪,是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专门从事科技史的研究,而这本书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以英国博物学家为主角的学术作品。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阅读收获
19世纪,随着帝国主义殖民的扩张,探索中国在西方是一种风潮。博物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动物、植物充满了好奇,这些知识乍看起来可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性,最典型的就是英国人带走了中国的茶叶,不仅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改变了他们的文化。
然而巨大的文化差异却并没有引发文化冲突,英国的绅士逐渐学会如何同中国同事交流,并发现,虽然不符合他们的科学规范,但本土知识也仍有很多可取之处;而中国当地的居民也逐渐明白什么是英国人所要的,大家一同合作,使得中国的民间知识得以渗透进英国博物学领域。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以英国博物学家为主角的学术作品。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一个我们并不太熟悉的话题,与此同时,它也对我们一些传统的认知提出了挑战。
你将读到:
- 为什么在19世纪的西方掀起了一股来中国进行博物学研究的热潮?
-
为什么说英国博物学家在华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和中国本地人的帮助?
-
英国博物学家在实际工作中,和中国人发生了很多有有意思的互动,这些互动是怎么更新了我们对东西方文明相遇的认识?
书籍信息
书名:《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
原作名: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Science,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作者:[美]范发迪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