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 ,本文是2666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这本书以一系列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末世中,在邪恶和暴力面前,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文学能抵抗世界之恶吗?文学艺术与邪恶暴力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波拉尼奥思考了一生的问题,也是他毕生创作的所有主题。《2666》就是这个主题最集中深刻的展示。他用这本书表达了他的姿态:明知文学在恶面前可能是无力的,但仍然要用文学去抵抗恶。在深入主题的过程中,波拉尼奥也对读者提出了要求,在很多关键信息上,他选择了留白,他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成为一个“主动读者”,扮演侦探的角色,去破解这本奇书为我们留下的谜。
2666 书籍简介
《2666》是波拉尼奥未来得及出版的遗作,也是为他带来最大声誉的代表作。这本长达千页的超长小说,按照波拉尼奥生前的计划,是作为各自独立的五本书陆续出版,但最终以五部曲的单行本形式问世。《2666》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奇书。时间上,它跨越了从一战到9·11后的百年,空间上,涵盖了欧洲、拉美、北美、亚洲各地,内容上,它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哲学、人类学、神话学、刑侦学等多种知识门类,是一部试图用文学装载下整个社会历史全景的“全景小说”。艺术上,它从欧美文学和拉美文学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种既充满神秘悬疑氛围,又充满文学游戏的风格。因为此,《2666》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新一代拉美文学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评论家将这本书与博尔赫斯的作品比较,称其为“文学中的文学”。
2666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年出生于智利,他的父亲是卡车司机和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波拉尼奥全家移居墨西哥,年仅15岁的波拉尼奥选择了退学,做一个纯粹的诗人。1973年,波拉尼奥回到祖国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遭到逮捕,险些被杀害。1977年,他前往欧洲,成为一个主动的流亡者,白天写诗,晚上做体力活,度过了贫病交加穷困潦倒的大半生。他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十年内以惊人的速度出版了十部小说、四部短篇集和三部诗集,其中《荒野侦探》和《2666》在欧美文坛引起轰动,获得压倒性好评。2003年,刚满50岁的波拉尼奥因等不到肝移植而去世。
2666 阅读收获
《2666》是一部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的超长“全景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新一代拉美文学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区别于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它的叙事是团块状的,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主线情节随时都在节外生枝,真正的大Boss永远藏在后面,真相需要读者自己主动从细节中搜寻、拼凑,得出结论。那么,面对这样一本体量巨大、障碍重重的奇书,我们该如何进入呢?本书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将从《2666》的五部曲之间相互的关联切入,分析作者是如何用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的秘密勾连起整张叙事大网的,探讨“文学”与“恶”这个双重主题,以及“文学与恶”的关系。同时,也会分析这部小说的文体特点和它在艺术上的成就,让你对这部无所不包的奇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你将读到:
- 为什么《2666》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新一代拉美文学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2666》的叙事中心是如何一步步从“文学”转移到“罪恶”的社会现实,又转到“文学”与“罪恶”的交叉处的?
-
为什么说《2666》的主题是文学与恶的关系?在作家笔下,文学与恶究竟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
-
《2666》这个书名究竟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说波拉尼奥是一个世界级的大作家?
书籍信息
书名:《2666》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赵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