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红与黑 ,本文是红与黑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司汤达撰写《红与黑》的初衷,是想通过个体的际遇来精准地记录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保守的波旁王朝遭遇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挑战,社会矛盾激荡之下,最终以7月革命完成了历史的进步。小说中的于连终究无法和保守的法国社会抗衡,以悲剧收场,而《红与黑》则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

红与黑 书籍简介

法国作家格拉克认为,《红与黑》是智力和情感的一次反抗,而司汤达正是通过于连来实践这双重反抗的。于连不甘于一辈子当农民,娶个女仆过小日子,他通过自身奋斗挤入上流社会,并得到贵族女性的垂青和爱慕,一时成为人生赢家,最终又落得一场空。司汤达借个体的境遇来投射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的风土人情。

红与黑

红与黑 作者简介

司汤达,真名马利-亨利·贝尔,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他开创性地抛弃了描述性文字,减少人物间的对话,加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使小说更具戏剧张力。司汤达作品中细腻的心理刻画奠定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基石。作为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启发了后来的左拉、福楼拜等人。

红与黑 阅读收获

《红与黑》早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于连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男主角形象打破了惯常的“高大全”人设,令读者耳目一新,由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红与黑》的热潮。

于连具有叛逆的气质,《红与黑》也是反抗时代潮流的产物。当大多数作家仍热衷撰写男欢女爱的闺房小说之际,司汤达却在《红与黑》中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青年野心勃勃的发迹史。这是因为司汤达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法国的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并借于连之口针砭时事,留待后人反思。

那么,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到底经历了哪些变革?身处群英荟萃的法国文坛,司汤达身怀哪些独步江湖的写作秘籍?

你将读到:

  1. 《红与黑》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确切说来,就是法国7月革命前夕。于连的行为动机和当时的法国社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2. 书名中的“红”与“黑”有何深意?是否代表了军队和教会这两条实现阶层晋升的途径?

  3. 司汤达给《红与黑》的献词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4. 司汤达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他的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

  5.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论述司汤达的作品,司汤达和女性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6. 司汤达的写作经典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直到21世纪,无论是《红与黑》小说本身还是于连这个人物都能给人历久弥新之感?

书籍信息

书名:《红与黑》

原作名:Le rouge et le noir

作者:[法]司汤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郝运

红与黑 思维导图

红与黑

赞(7)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红与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