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

坏血 ,第一,为什么说这位年轻创业者的创业,注定是失败的?第二,她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么撑起了这个巨大谎言的? 第三,这个谎言是如何被戳破的?

坏血

坏血 关于作者

约翰·卡雷鲁,《华尔街日报》资深调查记者,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等无数新闻大奖。正是因为卡雷鲁对Theranos这家硅谷明星公司的深入调查,才戳破了这个在硅谷持续了十数年的惊天骗局。他还曾经参与了一组关于美国政府滥用医疗保险费用的调查报道。这组报道成功迫使美国政府在2014年,不得不向公众公布了几十年来的医疗保险数据。

坏血 关于本书

本书是卡雷鲁对Theranos这家硅谷创业公司进行的商业调查报道。本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并横扫美国各大图书榜单。HBO拍摄了关于此事的纪录片。电影改编也已经敲定,将由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坏血

坏血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坏血:硅谷初创公司的秘密和谎言》。这本书是一个调查记者对一家硅谷创业公司进行的商业调查。它讲了一个平地起高楼,却最终又轰然坍塌的,涉及90亿美金的创业大骗局。

在讲这本书之前,我得先跟你介绍一下这位不一般的调查记者。本书的作者叫约翰·卡雷鲁,他是《华尔街日报》非常厉害的一个调查记者,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种调查记者的特点,一是不怕事;二是写文章绝对证据确凿,写出来的报道基本都是真实的。他曾经参与的一组调查报道,是关于美国政府滥用医疗保险费用的。这组报道,迫使美国政府在2014年,不得不向公众公布几十年来的医疗保险数据。他就是这么一个身经百战的记者,非常不好惹。

在这本书里他揭露的事件,同样也不一般。比尔·盖茨评价这本书说,这个故事疯狂又惊险,让他爱不释手。不光比尔·盖茨这么觉得,这本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你可以从里面看见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是怎样用教科书般的神级手段,编造出一个商业愿景的。她又是怎样通过对公司的监督控制,把谎言掩盖了十几年,从精明的硅谷风投资本家手中骗取大笔大笔的投资。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高级诈骗犯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就连作者也承认说,虽然事后,我们知道了这是个骗局,但是这个年轻的创业者一开始可能并不是存心要欺骗。她所做的每一步,很多如今成功的硅谷公司,也曾经都是这么做的。如果她选择创业的是一般的互联网科技类公司,那她现在可能还是那个光环加身的明星CEO。

这个评价听起来很奇怪。如果她做的和其他成功的公司都一样,那事情怎么发展到后来的那个地步呢?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这位年轻创业者的创业,注定是失败的?

第二个问题是,她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么撑起了这个巨大谎言的?

第三个问题是,这个谎言是如何被戳破的?

坏血 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位年轻创业者的创业,注定是失败的呢?我们总说创业难,难点大概在这么几个方向:没找到好点子,没有投资人看好,或者没找到能盈利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难点,在咱们今天要说的故事里全都不是问题。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伊丽莎白·霍尔姆斯,是个年轻又漂亮的姑娘。但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孩,霍尔姆斯的妈妈是美国国会国防与外交政策副官,爸爸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工作。所以,霍尔姆斯从小就跟着爹妈满世界跑,见惯了各种场面,这让她从小就具备很大的野心。书里讲小时候她爸妈问她的梦想,别的小女孩小时候的梦想都是当公主,而她的回答是要当女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让她有机会练就出色的口才,非常善于说服人,而且很有感染力。2002年,霍尔姆斯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虽然她大二没念完就出来开公司了,但斯坦福的学校背景,对她之后的创业非常有帮助。

最开始的时候,霍尔姆斯创立这家公司的初心是很好的。我们知道,血液检测在医疗诊断中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发现的。如果你在医院体检的时候被抽过血,回忆一下,抽血一般都是用又长又粗的针头,扎到你胳膊的静脉里,挺疼的,然后抽一大管血。血检当天是出不来结果的,最快也得第二天。而且最简单的血常规检测,一次也得花个几十块钱。可以说是又疼、又慢、又贵,缺点一大堆。

霍尔姆斯也观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她想,如果我能发明出一种小巧的检测仪器,让血检变得无痛,而且又快又便宜,那就好了。她设想,这种仪器通过一个微型注射器,在你手指上扎一下,拿到你一滴血就行。通过这一滴血,不只能简单地查个血糖,还能检测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十几分钟就能得出检测结果。并且仪器还能跟医院联网,如果发现你有什么疾病征兆,就会通知你及早治疗。这等于是把血液检测,从专业的医院实验室里,搬进了每个人的家里。我们知道,任何疾病都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所以你可以想象,这种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检测的仪器,将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明。

但是光有好的想法还不够,开公司是要钱的,霍尔姆斯心里有数。她找到了她小时候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这个朋友的爸爸叫蒂姆·德雷伯。德雷伯在硅谷算是大名鼎鼎,他成立的德丰杰投资基金投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像埃隆·马斯克的SpaceX,中国的百度和分众传媒都是他投的。而且德雷伯当年也是斯坦福毕业的,算是霍尔姆斯的学长。于是霍尔姆斯就通过这几层关系找到了德雷伯。

德雷伯不太懂医学技术,不过本着硅谷风投界很流行的一句话,叫“投资就是投人”,还是给她投资了。他觉得,反正这姑娘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挺有能力,加上还有霍尔姆斯在斯坦福的导师,大教授钱宁·罗伯森给她作保,应该没什么大问题。而且这门生意确实听起来挺有前景的。就这样,通过各种类似的关系,到2004年年底,霍尔姆斯零零散散地拉到了六百万美元的投资。

到这一步为止,霍尔姆斯没有做任何实际的产品,只是靠着一个想法,凭借自己和老师的人脉融到了钱。我们也可以反向看过来,霍尔姆斯的构想其实是很酷的,它非常符合大众想象中的那种,“硅谷创业家改变世界”的理想气质。

既然有了钱,那么接下来总要做个产品出来,找找合理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捣鼓了一年,2005年底,公司终于做出一台原型机。霍尔姆斯也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她要和大制药公司谈合作,把机器卖给他们用于新药的临床试验。

这对制药公司确实很有用。因为制药公司每研制出一种新药,在真正大规模推向市场之前,都要进行严格的人体测试,尽量避免人们服用后出现超出预期的严重不良反应。这个测试期需要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志愿者在吃了新药之后,制药公司的科学家们就得跟踪观察,随时需要做血液检查。一旦发现有问题,就得立刻停药,对药物进行修正。但如果有了霍尔姆斯说的这种血检仪器,那就方便多了。志愿者待在家里,每天就可以自己检测,检测结果还能自动回传给制药公司。制药公司因此可以节省很多跟踪观察的成本。

于是,霍尔姆斯就抱着这个想法,去了辉瑞制药拜访。辉瑞制药是非常知名的国际性大医药公司。对方就表示了,只要你产品靠谱,我们可以大量采购一批。霍尔姆斯一看这模式好像走得通,就开始大规模招募工业机械设计团队,准备把原型机做成量产产品,她感觉一切都很顺利。

到了这一步,霍尔姆斯对医学技术的无知和不尊重真正地暴露出来。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霍尔姆斯这个血检仪器的想法,在目前的医学技术条件下,是做不出来的。血液检查对过程控制的要求是很精密的。因为血液里包含的物质非常多,而各种物质需要的检测方法是不一样的。而且做血液检测,还要往血液里加入化学试剂。不同的检测方法,要往里加的化学试剂也不一样。做完了这个检测,这份血样就没法再检测别的了。所以,你要检测的项目越多,需要的血液样本也就越多。

这么对比一下你大概就明白了,平时体检抽的那么大一管血,在医院也就是做个最普通的血常规检查,大概只能查18项左右。那霍尔姆斯说的,只要一滴血就能做各种检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血液样本量就不够用。其次,手指血属于末梢血,它本身就不太可靠。因为扎手指挤出来的血液里,会混有你的皮肤组织液,所以测的结果会不准。当然,有时候一些对检测结果要求不那么精准的单个小项目,比如只测个血糖,扎手指是可以的。最后就是产品技术问题,你要把常规实验室里那么多大型检测仪器的功能,全集中在一起,还要把它做得很小巧,以现有的微芯片技术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霍尔姆斯不是造出来了一台原型机吗?如果在技术上就不可能,她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其实,那根本就不应该叫“原型机”,就是个模型壳子,根本不可能运行。到这里为止,我们就能看出,为什么说霍尔姆斯的创业注定是失败的了。她有非常符合硅谷气质的想法,拉到了投资,也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但是她的想法无论是在医学技术还是工业技术上,底层逻辑都是被锁死的,根本不可能实现。

坏血 第二部分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霍尔姆斯居然还一步步把这家公司,做到了90亿美金的估值。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总的来看,霍尔姆斯有两个能力非常厉害,一个是拉拢名人,一个是制造幻象。

拉拢名人的能力,我们刚刚也见识到了一点。就是她在什么都没做出来的情况下,光靠一个想法就拉来了六百万的投资。但那次拉来的投资,和她之后的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600万烧没了之后,霍尔姆斯又开始了她的第二次融资。有了第一轮融资德雷伯的关系,这次,她很顺利地去拜访了另外两位大佬,其中就包括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霍尔姆斯把她的美好愿景对两位大佬又描述了一遍。然后说,我不光说说而已,我跟著名的辉瑞制药都达成了战略合作。虽然我们的第一代原型机功能还不完善,不过互联网企业不都讲究迭代吗,我这个机器也是要不停迭代的。两位大佬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投了900万。事情到这一步,霍尔姆斯已经是开始存心欺骗了。因为她那次去辉瑞制药只是一个非正式的拜访,根本就没有谈成什么战略合作。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她多多少少已经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在底层技术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次的融资非常成功,这么知名的硅谷大佬都投了,第三次融资就是大家上赶着来求霍尔姆斯了。霍尔姆斯非常幸运,正好赶上了一波创业大潮。像脸书、推特、优步、愤怒的小鸟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火起来的。于是各种热钱都围绕在硅谷旁边,想要投出下一个脸书。霍尔姆斯决定要抓住这次风口。这一年,是霍尔姆斯的传奇故事真正起飞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结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亨利·基辛格。

这两个政界大佬退休后,都到胡佛研究院去搞历史研究去了。而胡佛研究院就在斯坦福大学里,霍尔姆斯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她人长得漂亮,说话又好听,两位政界大佬非常喜欢这个姑娘。尤其是舒尔茨,完全把霍尔姆斯当作自己的孙女看待。霍尔姆斯就把这两位政界大佬拉到了自己的公司当董事。通过这两人的关系,她拉拢了更多的政界大佬。于是,她的公司就拥有了一份史无前例的、华丽丽的董事会名单。咱们来简单听听这些人的头衔,除了前国务卿,还有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现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前参议员山姆·纳恩、前副总统拜登。

有了这么多重磅名人的加持,商业合作是再也不用愁了。霍尔姆斯想找个战略合作伙伴,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药店,就来找她了。他们想出了一个健康产业大布局的计划。那就是在沃尔格林的所有店里都设置一个面向公众的“迷你实验室”,每个人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个措施估计可以让美国750亿美元的血检市场,一下子扩大到2000亿。

你看,这么多的名人加持,这样富有感染力的愿景故事,媒体闻风而来,《华尔街日报》《福布斯》杂志、《财富》杂志等重量级媒体,对霍尔姆斯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霍尔姆斯被称为女版“乔布斯”。围绕在硅谷周围的资本蜂拥而上,生怕自己错过下一个财富金矿。霍尔姆斯顺理成章地开启了她的第三次融资。这次她的条件特别横,给我钱就行,别管我做什么,我不需要向你们解释这种技术具体是怎么回事。她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募集到了十亿美元的投资。投资人的名单也是华丽无比,里面有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传媒大亨默多克,还有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以及南非钻石王朝奥本海默家族等等。

说到这里你心里可能会有一点疑惑,这些投资人也太草率了吧?上亿的投资都不做调查,说投就投?并不是的,投资人做过调查。有的甚至亲自使用过霍尔姆斯的血检仪器,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前面说过,霍尔姆斯的产品是不可能做的出来的,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霍尔姆斯的第二个非常厉害的能力,制造幻象。

咱们前面提到说,霍尔姆斯做的那个“原型机”,根本就是个假模型,完全不能用。那怎么办呢?她找了一个设计团队,要求他们不但要让这个假模型运作起来,看着还得高科技一点。设计师被逼的实在没办法,破罐子破摔只能糊弄了。霍尔姆斯不是想要高级感吗?那把需要人工操作的一些步骤给它自动化,不就看起来挺高级了吗?他们买了一台点胶机器人,改装了一下。点胶机器人,就是那种在工厂流水线上经常会看到的、像手臂一样的机器。通过程序控制,它可以实现一些重复固定的操作步骤。比如把血样放进机器后,吸管把血吸进去,然后加化学试剂之类的工作,这些都是固定重复动作,可以通过点胶机器人来完成。所以设计师就直接改装了一下点胶机器人,还取名叫“爱迪生”。你看,根本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也就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就是个虚假的幻象。

那之后,如果有投资人来要参观,霍尔姆斯会带着投资人体验整套血检服务。从投资人指头里取一滴血放进仪器里,然后带着投资人去参观实验室和各种仪器。转一圈回来之后,血检结果就出来了。而实际的情况是,霍尔姆斯在公司里建了两个实验室,一个是专门给投资人看的,取名叫“诺曼底”,里面放着各种看起来很高科技的仪器,实际没什么用。投资人在这里抽完血之后,工作人员悄悄把血样送到另外一个取名叫“侏罗纪”的实验室做检测。这个实验室就是正常医院用的,里面的机器都是从西门子公司买来的。但这个实验室是秘密的,投资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看起来,这家公司的血检技术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就这样,靠着众多名人的背书,还有自己制造虚假幻象的能力,霍尔姆斯的公司估值一下子飙升到90亿美金,上市的事情也开始准备起来了。此时的霍尔姆斯志得意满,风头无两,正处在人生的巅峰。但是她没想到,一场针对她的反击战已经悄悄打响了。

坏血 第三部分

外人不知道霍尔姆斯准备了两个实验室,但自己公司内部的员工多多少少总是会知道的吧?霍尔姆斯当然考虑到这一点了,所以她采用了一种监视式的管理。

她专门设置了一个IT主管,以防止泄密为由,把所有员工的电脑和手机里的内容全部备份监管。另外,她还进行了信息隔离,禁止员工之间就公司产品进行直接的交流,每个员工只负责自己手里的事情,所有事情都直接跟霍尔姆斯一个人汇报。

所以,整个公司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除了她自己以外,员工能知道全貌的很少。而且为了防止员工告密,她还聘请了美国最顶级的诉讼律师,强迫所有员工都签订了严格保密协议,一旦违反就会被告到倾家荡产。所以大多数人根本不想惹也惹不起这个麻烦。

但是,还是有两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一个叫萝谢尔,她是霍尔姆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的老婆。她的丈夫可以说是被这家公司给逼死的。另一个是泰勒·舒尔茨,这个泰勒·舒尔茨,就是前面说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的亲孙子。戳破谎言的关键,就在这两个人身上。

这两个人为什么会站出来呢?萝谢尔的丈夫是霍尔姆斯聘请的科学家,当霍尔姆斯和沃尔格林谈合作的时候,他表示了反对。因为作为一个科学家,公司的技术行不行,他是知道的。他心里明白,错误的血检结果,会耽误患者的治疗。

但霍尔姆斯根本不在乎,而且从此开始边缘化这个科学家。比如降职,取消个人办公室,开会也没他的份。作为首席科学家在公司没有了发言权,这个科学家的心情越来越郁闷,加上他年纪又大,而且本身还有大肠癌。重压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不过得知这个科学家去世,霍尔姆斯的反应居然是让她的大律师给萝谢尔打电话,让萝谢尔立刻把她丈夫的工作电脑和手机交还公司,因为那是公司财产。一个为公司服务了十年的员工去世了,老板居然是这种反应,换谁估计都接受不了。萝谢尔非常生气,加上之前她就听丈夫抱怨过自己在公司里的遭遇。她拒绝交还电脑,并且下定决心要挖一挖了。

另一边的泰勒·舒尔茨又是怎么回事呢?泰勒·舒尔茨是在他爷爷家和霍尔姆斯认识的。当时泰勒还在上大学,见面就被霍尔姆斯所讲的故事感染到了。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到霍尔姆斯的公司来上班。

结果一看到那台“爱迪生”机器的内部结构,他对这家公司的技术就产生了怀疑。这个机器就是外观好看,内在结构很简陋,并不像是个精密的医疗产品。之后他用这台机器做了很多血液检测,果然每次检测的结果都非常不靠谱。他把情况跟霍尔姆斯一说,没想到霍尔姆斯说,你把偏差比较大的数值删了,然后多做几次实验,一直做到想要的结果不就行了。泰勒一听就抓狂了,你这不是闹着玩呢吗,会出人命的。

而且他还发现,公司在接受政府监管时,有欺诈行为。当监管人员来公司检查的时候,“诺曼底”实验室就会被封起来,监管人员看到的是正规的“侏罗纪”实验室。就是说,监管单位一直以为,霍尔姆斯要让公众使用的是正常的机器。

不过泰勒觉得,既然霍尔姆斯跟他爷爷关系这么好,他还是应该提醒一下霍尔姆斯的。所以他认真写了一封邮件,把他观察到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和产品技术的问题汇总报告给了霍尔姆斯。

但是没想到霍尔姆斯一下急了,她让她男朋友给泰勒回了一封信说,要不是看在你爷爷的面子上,我都不带浪费时间跟你解释这么多的。霍尔姆斯紧接着又让她的律师团去找乔治·舒尔茨,通过乔治·舒尔茨来向泰勒施压,想让他闭嘴。这种做法很不尊重人,而且越是这样逼他,泰勒越觉得这公司一定有问题。最后,泰勒也决定要举报了。

用什么方法呢?两人想一块去了,在网上爆料,把事儿捅出去。他们辗转着找到我们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卡雷鲁。卡雷鲁一听,感觉是个大新闻,然后就着手开始调查。

在保证不透露对方姓名的前提下,卡雷鲁悄悄地把这家公司的离职员工都采访了个遍。然后在2015年10月,《华尔街日报》头条登出了他的一篇调查报道,名字叫《知名创业公司举步维艰》。报道里把这家公司的技术问题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质疑了一遍,认为霍尔姆斯不可能做得出来这种产品。

霍尔姆斯看到后,第二天立刻在电视节目上反驳。但她的反驳很没水平,对关键核心问题一直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在后续的回击中,霍尔姆斯又举起女权主义的大旗,把《华尔街日报》比做无良小报,暗示自己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但之后,卡雷鲁的调查报道一篇接一篇地往外发,都是非常硬的确凿证据,霍尔姆斯根本没法反驳,事情彻底瞒不住了。之后监管部门迅速介入,随之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调查和各种商业诉讼。

目前的一些确定的结果是霍尔姆斯被指控为诈骗,退回全部公司股份,禁止从事血检业务,未来十年禁止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职务。就这样,这个硅谷明星CEO和她的创业公司一夜之间坍塌。到目前为止,各种调查和诉讼都还在进行中,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相关新闻报道。

坏血 总结

故事到这里基本讲完了,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霍尔姆斯一开始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改变世界的愿景,靠这个愿景拉拢了一大批名人围绕在自己身边,由此募集了大笔的风投资金。但是对技术的无知和不尊重,导致她讲的故事没有优秀的产品做支撑,只能靠制造幻象支撑谎言。从一开始的无心之失,到后来的明确作恶,霍尔姆斯一步一步靠着谎言和权势,打造了一个高达90亿美金的明星公司,但又在登顶的瞬间被戳破谎言轰然倒台。

我看完这本书后,有个感想。就是创业者的坚持,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对自己不懂的技术要有足够的尊重。霍尔姆斯三次教科书般的融资操作,完全是按照硅谷最流行的步骤去操作的。先营造一个好故事、好概念,吸引到名人为自己站台,然后迅速推出产品,占领一部分用户。

你拉到的名人越多,你的故事就越容易被人们相信。人们相信你,你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时间越长,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迭代会让你最开始的粗糙产品变得越来越好,最终赢得市场。在这个逻辑链条里,时间是站在创业者一边的,你坚持的时间越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但是这个逻辑,对霍尔姆斯从事的医疗企业来说并不成立。现代医学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一个一个又细又深的分支学科。所以你看医学院的学生课业都是极其繁重的,动不动就是本硕博连读,因为它就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过程。

这个行业几乎不存在像互联网企业那样,靠一个天才想法就颠覆行业的可能。而且关键在于医疗产品涉及人命,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不可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可以先推出一个不完善的产品,之后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迭代更新。医疗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监管,确保安全可靠,才能推向市场。从你有一个想法到推出正式的可以面向市场的产品,这中间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时间并不站在创业者这一边。

赞(28)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坏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