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辩》

自然之辩 ,本文是自然之辩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苏轼提出了艺术即修行这个观念,就像一组代码给中国文化做了系统升级。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开拓了艺术的版图,打通了技巧的边界,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个观念,苏轼才能在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门类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观念也让他获得了个体人生的圆满。即便是身处常人看来非常悲惨的境遇,苏轼依然用诗把悲苦的晚年变成了流动的美好瞬间。安贫乐道从他开始,成了一种真切的内在感受,铭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这就是我们觉得苏轼可亲可爱的根本原因。

“自然”之辩 书籍简介

《自然之辩》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通过苏轼写牡丹和名石的诗歌阐发了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她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和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

自然之辩

“自然”之辩 作者简介

杨治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青年教授,研究比较文学、美学和中国古典诗歌,是苏轼美学和伦理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她曾经在重要汉学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学术观点在国内外汉学界有相当影响。著有《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译有柯马丁《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合译)。

“自然”之辩 阅读收获

苏轼,你应该很熟悉了。要说他的成就,相信你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他是诗人、词人、古文家、书法家、画家、收藏鉴赏家,而且在这些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功劳。为什么他能在众多领域,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

在青年学者杨治宜看来,苏轼的行为、爱好、成就,甚至他的人生观,背后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思想,核心就一句话——艺术即修行。你可别小看这五个字,它就像一串代码,更新了中国文化的底层系统,此后一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面貌都随之改变。

你将读到:

  1. 为什么我们觉得苏轼那么可爱?

  2. 苏轼晚年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是什么?

  3. 为什么中国的赏石文化那么独特?

  4. 苏轼为什么能取得那么高的文学成就?

书籍信息

书名:《“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原作名: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

作者:杨治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自然”之辩 思维导图

“自然”之辩

赞(1)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自然之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