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指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指导,这是过去30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将会教给家长,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孩子。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书籍简介

作者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指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指导,这是过去30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将会教给家长,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孩子。

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包括三部分:

  • 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
  • 培养高情商孩子中的几个误区
  •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几个步骤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简介

约翰·戈特曼,是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之一。他还被称为“婚姻教皇”,畅销书《幸福的婚姻》的作者。不止如此,约翰·戈特曼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长达20年。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你将获得

  • 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
  • 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家长,你属于哪种
  •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哄孩子对吗
  • 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
  • 孩子不哭不闹就万事大吉了?父母还应该做些什么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书籍解读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的精髓: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的孩子。

说到带小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的是,孩子老是哭闹,因为不想去幼儿园哭啊,不给买布娃娃小嘴能噘一天,不想坐安全座椅就大吵大闹,谁不想要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呢?可如果每个孩子都会24小时听话,那就不是孩子了。因为他们不太懂得,控制情绪这件事。遇到孩子哭闹的时候,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发号施令,不许哭、不许顶嘴,过一会风平浪静了,而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越堆越多成了垃圾,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很逆反。那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呢?今天讲的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给出了有效的办法。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叫约翰·戈特曼,他是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被称为“婚姻教皇”,他的其他书,比如《幸福的婚姻》。约翰·戈特曼关于家庭关系方面的研究长达40年,被评为“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当然,婚姻教皇可不只是研究婚姻的,在戈特曼成为父亲之前,他就已经花了20年的时间,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自从戈特曼的女儿出生后,这位心理学大师也经常有受挫、失望和脆弱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这就造成当孩子生气、伤心、害怕的时候,父母很难跟孩子交流,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也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也会一直受情绪的困扰。

于是,戈特曼对美国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从4岁追踪到青春期,还对130多对新婚夫妇,从结婚到养育孩子的全过程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大量案例中,父母与孩子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他们情绪的记录和心理健康程度的对比分析后,戈特曼总结出了一个叫“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他说,教育子女不仅仅靠智商,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这一点,是过去30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

跟其他育儿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给你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方法,让你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你在不干涉孩子成长的前提下,跟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成功育儿并不复杂,最需要的是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陪在孩子身边。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做。而接受过情绪管理的孩子,也被证明,他们比其他孩子身体更加健康,学习成绩更优秀,和朋友相处得更好,更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情绪上更健康,从压力中解脱的能力更强,说白了就是情商更高。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会给你讲讲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培养高情商孩子中的几个误区以及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几个步骤。下面就为你详细说说。

积极回应 - 多互动,情绪更健康

第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如今,你可能对情商的重要性早有了解,但是,情商可不仅仅是用来培养孩子的,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首先要情商高。因为,孩子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从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长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父母的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同时呢,小宝宝也会用自己的表情和体态作出回应。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用眼睛和他交流,用儿语也就是婴儿咿咿呀呀的语言和他对话,这些宝宝就会更早地学会情绪调节。

比如,当逗他们时,他们会很高兴表现得很激动,但是之后呢,又能很快地恢复平静,进入休息状态。在不同的情绪之间切换,就是一种情绪调节的表现。相反,如果父母忽视婴儿的提示,比如抑郁的妈妈不愿意跟宝宝交流,宝宝就不知道嘟囔着出声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就会选择安静和被动,长大就不能主动融入社会。再比如,一个新手爸爸跟宝宝一起玩的时间太长,宝宝老是处于兴奋状态,这也不行,宝宝将没有机会知道,吸吮手指可以帮他们平静下来。而学会恢复平静和保持平静,也会影响孩子是不是能集中注意力地学习。这说明,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够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影响,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

这个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来看看一个叫“迷走神经”的东西,它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你看,人在紧张的时候,心率也快了,呼吸也快了,消化系统有可能紊乱,导致拉肚子,这些都是情绪对生理进程的影响。而这个迷走神经啊,他会通过调节人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调节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统这些,不受人意识控制的身体情况,给身体踩刹车,使身体不至于运转太快而失控。

比如,在进行消防演习的时候,一年级小学生中,有着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同学,在消防演习开始的时候,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快速地疏散。一旦演习结束,他们也可以短时间回归平静,回到教室后集中注意力继续学习。而低迷走神经的孩子就不能轻松应对了。什么?现在让我离开教室?现在还没到下课时间呢?演习结束回到教室后,他们好长时间都定不下神来。总之,迷走神经的张力越大,那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大。怎么能让迷走神经张力变大呢,研究表明,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他们体会的情绪经验,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父母而言,能很容易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对孩子的情绪作出回应,帮孩子抚平不好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习情绪管理,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情商变高。并且,这种对孩子的体察,需要在孩子的情绪刚出现轻微变化时,就要做出回应。说白了,还没等到孩子的情绪激化时,就给孩子需要的关注。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理解自己,不需要等他们做出极端的行为,就会关爱自己。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这就对父母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这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具体怎么留心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场景。

正面关注

当玛丽哄3岁的儿子穿外套的时候,她已经上班快要迟到了。一顿仓促的早餐和关于穿哪双鞋的争执之后,儿子的情绪也很紧张了。头出门前,儿子告诉玛丽,他不想去幼儿园了,只想待在家里玩。玛丽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之后,儿子蹲在地上大哭起来。那接下来,玛丽是怎么处理的呢?

在玛丽看来,孩子离开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认为儿子的想法很可笑,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她的方法是,用饼干哄孩子,转移注意力,给他讲讲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生活中,像玛丽这样做法的家长可不在少数,你可能觉得,这样很好啊,孩子被好吃的吸引不就不哭了吗,然后就乖乖去幼儿园了。作者说了,玛丽其实是一个“忽视型”的家长,忽视型家长的典型做法是,漠视、忽视甚至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忽视型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啥样的呢?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因此没必要当回事,对孩子们的话也没有兴趣听,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然后不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有些家长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从与孩子交流的实际行动看来,他们确实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凯文是一个四岁女孩的父亲,他很疼爱女儿,每当女儿不高兴时,他都会抱着她四处走,问她是不是需要什么,想看电视吗?还是想出去玩?吃巧克力会不会让她高兴点?凯文表现得很有耐心,他想尽快让女儿开心起来。但是凯文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正面关注孩子的消极情绪。凯文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你是不是不太开心?因为凯文觉得,关注消极情绪是在火上浇油,会把消极情绪放大,他希望女儿每时每刻都开心,这是出于他保护孩子的本能。于是,就有意识地为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

那么这样的教养方式,问题在哪呢?孩子并不能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人理解,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它会对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影响,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会觉得是自己身上有问题,才会有那种不好的情绪。试想一个4岁的小孩,老是在生气的时候被人说,“别老像个小孩!”被人摸着下巴问,“我家宝贝的笑脸哪去了?”孩子收到这些信息,会这样想,如果这没什么大不了,为什么我会这么难受?看来我的判断是错的。时间长了,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导致他们的自尊感也很低。也不会调整情绪。

同样导致孩子自尊感低的,就是脾气火爆的家长,他们可就没什么耐心了,直接对孩子发一通火,警告孩子不许再闹,再闹就揍你。这种就是“压抑型”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为,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都是批评的态度,经常斥责打骂孩子,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甚至觉得孩子不听话、哭闹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尤其是父亲对待儿子的时候,一位冷酷的父亲,觉得男孩子嘛,就应该经得起摔打,不然怎么在残酷的社会中经受考验呢?甚至觉得悲伤情绪是浪费精力的,为丢了个玩具悲伤,不是什么值得的事,你的小狗死了,悲伤一下还差不多。压抑型的家长不认可孩子的情绪,这跟忽视型家长一样,都会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情绪。在长大后面对生活的挑战,反而不会应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忽视和压抑孩子情绪的行为呢?这可能跟父母的童年生活有关。有的父母从小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就经常争吵,面对争吵的时候,他们可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敢出声,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敢讨论父母的问题,这很可能让父母更生气,所以等他们长大后,就会回避冲突,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讨论负面情绪。还有的父母小时候生活在贫困或者疏忽大意的家庭中,他们从小就担当起了拯救者的角色,总想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关爱,他们就像能够摆平任何困难的超人父母,一旦没法满足孩子的某个要求时,他们就会心烦意乱,时间一长,他们会把孩子的每一次难过当成没法满足的任务,越来越沮丧,感到孩子在左右自己,所以就开始有意缩小孩子感到的紧张情绪,把问题搁置一边然后慢慢淡忘。这些都不算是高情商的行为方式。追根溯源,父母在童年学习调整情绪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

作者说,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可怕,父母大可把它当成是一个机会,一个跟孩子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这就叫共情。高情商的家长,是可以与孩子共享情绪的。当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他们会很欣赏,因为这证明孩子和他们有着同样的价值观。一位妈妈回忆说,当四岁的女儿在挨骂后冲她反击,说“我不喜欢你说话的口气”时,她心里有多么惊喜。她对女儿的果敢感到骄傲。高情商的父母,会跟孩子用同一视角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可以信任的盟友,会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同时,高情商的父母也不会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他们难过的时候也会哭,也可以发脾气,还会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那么生气。这样呢,由于父母们理解情绪,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并相信自己能正确地表达情绪,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榜样。

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比如,父母们经过激烈争吵,达成了和解,孩子也会学习如何化解冲突。父母在悲伤时依然互相关心,给予对方支持,孩子也会学习如何分享彼此的悲伤,如何建立情感的联结。如果父母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也要大方向孩子道歉,用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处理内疚和悔恨。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观点,总结一下,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做是跟孩子交流的好机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的情绪不当回事,轻视孩子的情绪,都不能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感。要重视情绪的价值,认可和倾听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愿意信任和依靠父母,并且相信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不用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高情商的父母懂得,通过正确的情绪处理给孩子做出榜样。

贴情绪标签

你可能会问了,在关注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之后,到底应该怎么让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呢?作者说了,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标签是个好办法。负面情绪分很多种,但是对于一个缺乏人生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嫉妒、什么是委屈、什么是失落、什么是孤独,比如你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孩子很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大人来教的,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给情绪贴标签,也就是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到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比如,一个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礼物,而自己没有收到礼物的4岁小男孩,很可能会大声地抗议“这不公平”。在这个时候,孩子他爸可能会跟孩子解释,那是因为你的生日还没到,等你的生日到了你也会收到礼物,这很公平哦。尽管爸爸解释了原因,但是也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反而会生气。很多家长很难克制内心的冲动,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其实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爸爸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回应给孩子,比如“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样收到礼物,这可能让你感到有些嫉妒”。孩子就会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他说的是对的,这是弟弟的生日,而实际上自己却嫉妒弟弟,应该表现得大方一点。这样,孩子会更能听得进爸爸关于公平的逻辑推理。爸爸为孩子的不愉快贴上了嫉妒的标签,这样一来,孩子不但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还知道了,该用什么词表达这种强烈的情绪。

研究表明,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是有安抚作用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需要调用左脑,左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当逻辑思维起作用时,孩子就会更集中注意力,恢复平静。孩子越能精准地表达感受,对情商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好。

这里需要注意,在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简单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往往比提出一个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要好很多,比如“你昨天晚上几点回来的?”“谁把花瓶打碎了?”这样的问句,像是不信任的语气问出来的,听上去更像是个圈套,好像父母在等孩子撒谎一样。最好的方式就是开门见山说出你的观察,比如“我知道你把花瓶打碎了,这让我很失望”“你晚上一点多回来这是不能容忍的”。

有的时候,会有好多种情绪一块出现,这对孩子来说,解读起来就更困难了。比如,一个孩子露营之前,既会为自己的独立感到骄傲,又会担心自己会想家。她看到别的孩子都很高兴,就可能觉得为啥大家看上去都兴奋着呢,而我却这样想,我这是怎么了?这时候,更需要父母帮孩子认识自己的多重情绪,告诉她,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观点,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区分不同的情绪,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表达情绪,在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时,给情绪贴标签是个好方法,它能有效地安抚神经,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平复下来。孩子越能精准地表达感受,对情商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好。简单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比质问孩子好得多。

为行为设限

下面我们来说说第四个观点,给行为划定界限。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个不爱上幼儿园的小男孩,换做是戴安娜,她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她看到孩子伤心她自己跟着难过,她会上去抱抱孩子,跟他说想留在家里的方法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她既不打骂孩子也不哄骗孩子,她会提议,跟孩子玩10分钟的游戏,然后孩子要答应她乖乖去托儿所。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家长处理的挺好,很多家长也都是这么做的。但是结果呢,极有可能同样的事情第二天再发生。其实戴安娜就是典型的“放任型”的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却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帮助孩子划定行为界限。

放任型家长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觉得,孩子的情绪一旦发泄出来了,父母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所以,他们是好好先生,什么事都答应,除了包容以外没有什么可做的。说白了,这跟溺爱差不多。是在纵容孩子,用不恰当甚至是恣意妄为的方式表达情绪。时间长了,孩子其实没有学会怎么调节情绪,生气时会伤害别的小朋友,难过时,会毫无节制的哭闹,难以平复心情进而很难集中注意力。其实,他们自己就陷入情感的无底洞中,难以解脱。还有一个严重后果是,这会增加孩子对特权的要求,但是这些特权又是家长不能同意的,这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矛盾重重。

所以,除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以外,到底还应该做什么呢?让我们看看露西的处理方式。面对不想去幼儿园的儿子,一开始她会跟孩子共情,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他为什么难过,这一点呢,跟放任型家长是一样的。但后面一点就很关键了,接着,她会提供指导,告诉孩子如何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我们还原一下露西跟孩子的对话:

-孩子说:我不想去幼儿园!
-露西问: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因为我想和你待在家里。
-是这样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一起玩,而不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在9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孩子这时候开始哭了,嚷嚷说: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这时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说:我很抱歉,宝贝儿,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是的。
-还有点伤心?
-嗯。
-我也感到有点伤心。
-这时候露西一边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哭了一会儿。再继续说: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吃冰激淋,看动画片。
-不错,那一定会很棒。还有别的吗?
-我们能去公园看长颈鹿吗?
-我觉得可以。
-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好的。

你看,从头到尾,露西并没有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这一点跟忽视型的家长很不同,更不像压抑型的家长去责备孩子,相反,她花了几分钟时间照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尊重他的感受,认为他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为孩子的行为划界限。她让孩子知道,她会因此迟到,违背对同事的承诺。孩子会有点失望,但是这完全是他能够应对的。这样孩子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学习去接受这种情绪,然后再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的,明天会更精彩。作者说,露西的这种回应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证明的最成功的亲子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后,要对不当的行为划定界限。对幼儿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恰当,什么不恰当,有明确的标准。当孩子知道纪律,理解打破这些纪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就更不会做出不好的行为。通过这些体验,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调整情绪。

比如,这样跟孩子说,“你很生气,因为弟弟把你的游戏机抢走了。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生气,但你动手打他就不对了,想想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再比如,“妹妹比你先抢到前排的座位,你心里很嫉妒,有这样的感觉完全没问题,但张口骂她可就不对了。你能想出应对这种情绪的其他办法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家长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父母的任务,是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而不是情绪。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他还会明白,大人理解自己的情绪,还会帮助自己从烦人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来总结一下第四个观点,父母要无条件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但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如果只是让孩子发泄情绪,而不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依然不能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变得任性妄为。家长需要在孩子表达了情绪之后,给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告诉他们恰当的和不恰当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不恰当的行为,家长还要帮他们尝试着正确地解决问题。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总结

说到这,我们的内容就讲完了,通过作者的四个观点,情绪控制训练的几个步骤也就完整呈现出来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父母要懂得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这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

第二步,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做是跟孩子交流的好机会。要重视情绪的价值,认可和倾听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愿意信任和依靠父母,并且相信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判断。

第三步,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区分不同的情绪,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表达情绪,在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时,给情绪贴标签是个好方法,它能有效地安抚神经,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平复下来。简单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比质问孩子好得多。

第四步,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如果只是让孩子发泄情绪,而不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依然不能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变得任性妄为。家长需要在孩子表达了情绪之后,给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告诉他们恰当的和不恰当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不恰当的行为,家长还要帮他们尝试着正确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四步方法,需要提醒你的是,学会了戈特曼的情绪训练方法,也不代表家庭冲突就会消失,发生冲突出现负面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以说是每个家庭不能避免的,但是戈特曼提倡的情绪管理训练,是在教给我们一个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好方法,有了跟孩子良好的情感纽带,管教和培养孩子就会自然变得轻松和顺畅。

赞(4)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