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 ,本文是哲学科学常识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在现代科学诞生以前存在着哲学-科学的连续体,哲学与科学都是追求描述世界真相的理论,从古希腊的时代开始就一直是这样。而现代科学离开了常识,是因为科学开始用不同于常识的语言讲话。科学所要追求的已经是由实验确立的事实世界,这是一个比常识的经验世界更少主体的体验、而更多客观性内容的领域。所以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哲学·科学·常识 书籍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的主题,是描述现代科学是如何从古代的哲学与科学连续体中分化出来的。作者指出,经验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分野,成为今天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家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源。
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简介
陈嘉映,国内著名哲学家。1952年生于上海,长于北京,北京大学德语本科和外国哲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哲学·科学·常识 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只要稍微关心一下社会舆论的领域,就不难发现,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对立真是无处不在。比如说,转基因食品究竟应该支持还是反对?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在很多这样的公共议题上,专业科学家与人文知识分子往往有着截然相反的认识。但如果追踪历史,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都是从古代的哲学与科学连续体中分化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都被囊括在“哲学”这门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之中,现代科学也是从哲学的母体中生长出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哲学-科学的连续体。那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现代科学背离了这个连续体,造成了今天的对立呢?国内哲学界的著名学者陈嘉映教授的这本《哲学·科学·常识》,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
你将读到:
- 由索卡尔事件引发的“科学大战”究竟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说哲学与科学都是追求描述世界真相的理论呢?
-
为什么说现代科学离开了常识,是因为科学开始用不同于常识的语言讲话?
-
现代科学脱离以往的哲学-科学连续体的最终原因是什么?
书籍信息
书名:《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