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一个完整危机的阶段演变。债务危机,今天我们来看看通缩性债务周期。他一般会分为,早期,泡沫,顶部,萧条,去杠杆,推绳子和正常化7个阶段。
债务危机 读书笔记
债务危机,今天我们来看看通缩性债务周期。他一般会分为,早期,泡沫,顶部,萧条,去杠杆,推绳子和正常化7个阶段。周期的早期阶段,债务强劲上升,但是此时是良性的,因为收入增长的更快,所以债务扩张,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支撑了实业,创造了效率。这个阶段,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是泡沫阶段,债务增长快于收入增速了,这一时期债务仍然可以带动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上行,这一过程会自我强化,比如房价上升,同时提高了资产的抵押价值,让大家可以贷出更多的款,进一步增加债务。但是债务人手上的现金流已经不够偿还债务,所以大家都在掩耳盗铃,击鼓传花。靠着虚无缥缈的抵押品价值,给自己壮胆。看似还贷能力很强,但其实早已是镜中花水中月。央行每当发现债务问题,都会通过降息和稀泥,从而进一步通过加杠杆刺激经济,降低债务风险。但其实只是将债务滚动。所以一般央行降息的过程,就是杠杆和债务持续上升的过程。这一时期通常会有投资性资产的牛市,比如股票和房地产,经济形势得以改善,企业利润增加。这种牛市效应,会吸引投机的新买家入场,从而推升价格,助长泡沫。一开始大家都是来投资的,后来就都在那博傻了。甚至从贪婪变成恐慌,认为没有买入股票和房产,将会被这个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所以慌张之下跑步入场。还有人将实业关闭,从而带着钱转投资本市场,因为他觉得这里来钱更快。
随着债务与收入比上升越来越快,典型的泡沫阶段会维持3年,在此期间,债务在GDP中的占比会增长20-25%,在泡沫接近顶峰的时候,是经济最为脆弱的时期,但是也是人们自认为最富有的时期,对未来的信心也最大。泡沫阶段债务总额,占GDP比例平均为300%,现在全球债务总额占GDP已经达到了225%,发达国家中日本最高,达到234%,美国是113%,但中国要低的多,原因就是政府债务这块我们比较低。远低于国际警戒线。所以我们也看到,2019年要想再刺激经济,也只能从政府债务这块来扩张。只有这块有潜力。企业端和居民端都加不起了。
第三阶段就是顶部,一般先从发现泡沫开始,通常有这么几个特征,资产价格偏高,价格已经很高但还在快速上涨,普遍存在看涨情绪,利用高杠杆买入资产,有需求的买家提前很长时间买入,新买家进入市场,刺激性货币政策助推市场反应灵敏。作者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市场已经好到不能再好,但每个人都认为他可以更好一点的时候,市场的顶部也就形成了。这时候往往央行也觉得不对劲了,开始收缩货币,提高利率。而这种小心翼翼的保护行为,往往反而戳破资产泡沫。短期利率快速上升,导致长短利差逐渐消除,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抛售资产,所以过了顶部之后的下跌都是非常快速的。作者说,根据经验,在股市触顶前的5个月,信贷紧缩的速度是最快的,换句话说,先紧缩再到顶,紧缩之后,并不会马上逆转,很多人还会拿加息当利好,2007年我们的股市就出现过类似现象,央行不断加息,股市不断低开高走。最终在10月份崩盘。而2015年后的美国股市也在一路加息下,不断创新高。
注意杠杆化越高,刺破泡沫所需的紧缩程度越小,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越大。甚至有时候还没紧缩,自己就崩溃了,比如29年大危机,就毫无征兆。这造成了严重的衰退。
下一个阶段叫做萧条,在正常的衰退阶段,货币政策仍然有效,降息可以产生财富效应,也可以刺激经济活动,还能降低偿债负担,但是在经济萧条阶段,你的降息是无效的,因为此时利率已经接近0了,如果此时的经济体还存在严重的货币外流或者货币贬值问题,那么降低利率就更不可能。所以往往萧条跟汇率结合的时候,通常就会演变成一场巨大的危机,而且本国执政者无解。只能请求外部援助。1930年和2008年,早期阶段,都出现了这种问题,在利率降无可降之后,债务问题就会出现雪崩,在金融市场持续发酵。一方面,借款人疯了一样的寻找现金偿还债务,另一方面投资者却捂紧了口袋。于是流动性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到处都在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而金融资产,甚至实体资产,全都不值钱了。只有现金最为珍贵。
此时如果债务是以本币计价的,央行就会出来充当最后贷款人,大量收购那些没人要的资产,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尽量让货币转起来。有央行撑腰,要多少钱,就印多少钱,如此银行就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挤兑,银行稳住了,信心逐渐就回来了。
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央行大量印钞,导致了本币贬值,债权人虽然收回了资金,数量没有变化,但是价值上却贬值了。但这也没有办法,资金本身就是信贷,信贷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会通过信用创造而凭空出现,而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会因为信心缺失而凭空消失。所以受到损失在所难免,又或者说,他本就不该有原来的价值。举个例子,你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先借钱再消费,而这笔钱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你只是承诺以后会还,所以就凭空多出来这笔钱,但如果经济不好,店主不相信你有还款能力,也不相信信用卡公司会给他结账,那么你就没有这笔钱。也带不走这件东西,对你来说,肯定是购买力遭遇到了损失。但是也许这才是财富本来的样子。
在这一阶段,投资者会把资金向低风险资产转移,比如国债,现金,黄金等等,而高风险资产价格就会出现暴跌。之前持有高风险资产的人会承担萧条阶段的损失。至于萧条持续的时间,就要看政府的反映了,如果反应快速,应对得当,则时间就会短一些,如果应对错误,那就相当缓慢,比如日本,就失去了30年。现在还没找到爬出来的路。
至于应对萧条,政府一般有四类工具,1是财政紧缩,勒紧裤腰带还债,2印钞止血和刺激经济,多赚钱还债,3债务违约和重组,就是尽可能把债务延期,或者换个方式还债。让这些债务不至于现在就炸掉。比如我们曾经就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银行手上的不良债权全部接走,然后慢慢消化。先把着急的钱还了,不着急的就先拖着。还不起的先还利息。还得起的,也别着急,慢慢的还。4对于战略意义的借款人,实施更多的保护,比如债转股,或者债务置换,把高利率债,换成低利率债,把短期债务换成长期债务。
在泡沫期间,贫富差距会拉大,那么在困难时候呢?贫富差距会缩小吗?显然不会,贫富差距只能拉的更大,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于富裕阶层,他们更是会凭借手上的现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来抢夺其他穷人的资产。
那么什么叫做和谐的去杠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让收入增长快于债务增长,举个例子房价涨幅每年5%,而大家的收入每年涨幅是7%,那么高房价就能够被时间一点一点的化解。相反房价涨幅是10%,收入涨幅只有7%。那么这个债务就迟早会破裂。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一直都是控制住房价的涨幅,然后用收入的涨幅去和谐的去杠杆,但是前几次都失败了。导致杠杆越来越高。债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房地产总市值200万亿的时候,泡沫破裂的影响程度跟总市值450万亿,则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是骨折,后者可能是粉身碎骨。所以对于楼市调控来说已经不容有失,如果房价涨幅再超过收入,那么就无药可救了。
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应对萧条,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印钞,因为财政收缩太痛苦,债务重组太麻烦,也会引发社会问题,还是印钞好,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让全民承担了损失。而且这一招也是最有用的,2008年和1930年的对比,大家就能发现,本伯南克及时的站在直升机上往下撒钱,让危机的萧条时间缩短了很多。
下一个阶段叫做推绳子,这个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化宽松。也就是印钞票购买金融资产,他是通过影响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行为,来产生作用,而不是影响借款人的行为,所以区别点在这。不是印钱还债,而是印钱推升资产价格,让大家自觉自愿的把压箱底的钱都拿出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