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故事 ,本文是废墟的故事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这本书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讲述了“废墟的故事”。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美术,几乎不存在表现建筑废墟的写实图像,而是通过丘、墟、碑、迹以及古树等意象,表达一种抽象的怀古之情,从心理上体会消蚀、死亡和重生之感。近代以来,在西方美术的影响下,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画废墟”和“战争废墟”这两种新的废墟类型。此后,废墟在中国缺席了一段时间,直到1979年,废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又再次出现,并获得了新的内涵。
废墟的故事 书籍简介
《废墟的故事》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废墟的图像,在全球语境下考察了废墟观念的变化,指出19世纪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对废墟的写实性描绘,我们通过怀古,把废墟这个概念内化了。近代以来,在西方影响下,中国才出现了写实性的“废墟”图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废墟”图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探索未来和呼唤新生的内涵,19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家又以新的“废墟”图像,表达着他们对现代化和商业化浪潮化下现实世界被碎片化的深刻反思。
废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巫鸿是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得过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是大陆赴美学者中第一个获得这两项荣誉的人。这本《废墟的故事》是巫鸿的美术史力作之一。这本书构思于1997年,初稿形成于1999年,浓缩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在书中,巫鸿以中西文明比较的跨文化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对中国美术史作了独到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废墟的故事 阅读收获
如果你去美术馆里,你会见到,有的画上画着一个孤零零的土丘,有的画了一座残破的建筑物。在北京,你还会看到圆明园、798艺术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废墟”。
《废墟的故事》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废墟的图像,在全球语境下考察了废墟观念的变化,指出19世纪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对废墟的写实性描绘,我们通过怀古,把废墟这个概念内化了。近代以来,在西方影响下,中国才出现了写实性的“废墟”图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废墟”图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探索未来和呼唤新生的内涵,19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家又以新的“废墟”图像,表达着他们对现代化和商业化浪潮化下现实世界被碎片化的深刻反思。
你将读到:
- 中国废墟的观念和西方,和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
废墟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对于中国现代美术史产生巨大影响?
-
巫鸿从这个废墟的故事里,如何看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
-
中国当代艺术中为什么会再次出现废墟主题,它的意义是什么?
书籍信息
书名:《废墟的故事》
作者:[美]巫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