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本文是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在追求美,但它追求美的模式与文艺创作颇不相同。本文以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非凡的音乐家贝多芬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为例,揭示了文艺创作与科学研究在创作模式上的差异,并详细解析了这种差异的根源。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书籍简介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收集了钱德拉塞卡教授精心准备的7篇演讲。7篇演讲的时间跨度达40年,展示了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对科学动机等问题的深思熟虑。书中以大量的实例生动而系统地阐述了,钱德拉塞卡教授对科学研究目的和科学创造模式的理解。正因如此,本书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与年轻学子的一致好评,被誉为理解科学精神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作者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不仅在物理学方面造诣精深,早年还曾阅读大量文学作品。钱德拉塞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精深造诣和对文艺作品的广泛涉猎,使他对不同领域创造模式的差异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阅读收获
科学研究的动机是什么?科学研究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科学家的创造和艺术家的创造到底有何不同?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将告诉你,科学研究与文艺创作异曲同工,都是在追求美,但二者追求美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家们往往是在青壮年时期,就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而文艺工作者们则要到生命的后期,才能创作出自己最伟大的杰作。科学之美和文艺之美具有不同的内涵,这造成了它们创作模式的差异。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取材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教授的著作《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钱德拉塞卡不仅在科学研究上造诣精深,还曾广泛涉猎各类文艺作品。这样的阅历与经历促使他深入思考不同领域的创造模式差异,写就此书。作者思想深邃,但这本书却深入浅出、内容详备,是理解科学动机与科学创造特点的最佳著作。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重新认识科学研究的真正追求。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你将读到:
- 为什么“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往往都出自理科,而非文科?
-
科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
科学之美的本质是什么?
-
莎士比亚、贝多芬、牛顿的创造模式有何差异?
-
科学之美与文艺之美的内涵有何不同?
书籍信息
书名:《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
原作名:Truth and Beauty
作者:[美]S·钱德拉塞卡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杨建邺、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