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4.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本文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那么,对亚非拉这些变动中的社会来说,究竟怎么样才能实现政治秩序?那就是政治制度化。亨廷顿认为,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政治稳定程度,取决于其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是否与政治参与的扩大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步伐。如果政治参与快速扩大,而政治制度化的步伐跟不上的话,就意味着参与对制度来说压力过大,超载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就会像一辆超载的车,很可能会跑不动,甚至翻车,状况频出。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亨廷顿所指的政治制度化,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政治组织要足够强大、完善、覆盖广泛,从而能够容纳不同的社会团体的政治诉求。比如说,原先处在劣势地位的性别或种族想要谋求普选权,或者说工人阶级想要保证最低工资、八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等这些诉求,都能够通过现有的政治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不至于走到流血冲突的地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化水平相对较高。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程序的稳定性。一国的政治体制,在横向上表现为政治机构和政治组织,在纵向上表现为周期性发生的政治程序,比如说几年一次的会议、选举、政府和领导人换届等等。如果说这些程序普遍地受到社会成员的服从和尊重,和平地定期发生,那么我们也可以判断,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化水平较高。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国家所欠缺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国家通常面临着传统政治制度的解体,并且刚经历过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这种“天降大任”的情形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们集大权于一身,如果他们愿意,他们有足够的权威推动政治程序的制度化,变身为“伟大的立法者”。

但是,他们又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制度化的权力是超凡领袖个人权威的对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他们自己动手限制自己的权力,又实在是对人性提出了太高的要求。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就此走向了独裁政治,错失了创立常规化的政治制度,例如领导人任期限制和继任制度,这样的机会,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就陷入了停滞。而只依靠一个人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也是最不稳定的。

除了政治机构的完善和政治程序的稳定,亨廷顿还提出,政治组织发展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在政治参与水平较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政治组织比如说政党,那么很有可能在政治参与逐步扩大的时候,这些政党足以消化政治参与的压力,并且在压力的刺激下,这个国家在制度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如果政治组织建立的时机晚了一步,就很有可能一步差,步步差。

比如说在20世纪60年代的马来西亚,已经存在了一个初步的政党架构,而当时的泰国几乎还不存在政党,因此当后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要求参与政治的时候,马来西亚的政治秩序就比泰国更稳定。

不得不说,虽然亨廷顿指出了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他在本书中,更多地是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方向,一个大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仍然有许多的细节不够明晰,定义不够清楚。比如说,他对政治制度的界定自始自终都很模糊,对具体如何实现良好的政治秩序也语焉不详。但是,他的理论被他的弟子,也是著名的政治学家福山继承。

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将延续这个话题,为你系统地讲解三种政治制度——国家、法制、负责制——如何相互平衡,创造出运作良好的政治秩序。

赞(0)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4.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