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升级》

学习的升级 , 从工业革命到今天,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育领域却依然在按照一百多年前的方式运作,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作者认为,只有彻底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模式,才能抓住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产业机会。关于学习升级,作者给出了明确建议:拥有编程思维,以及学习模式要从剧本式升级为真人秀式。

学习的升级

学习的升级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另一位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者贾森·汤。这两个人一个来自技术界的顶尖公司,一个来自教育界的顶尖大学。他们合著的这本书,把关于教育和学习的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内部人士的第一手资料,也有关于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

学习的升级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讨论在互联网技术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产业应该如何改变模式,找到新出路和机会的书。讨论教育如何与科技结合的书很多,但这本书仍然非常值得推荐。因为它告诉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界究竟是怎样运行的,未来教育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学习的升级

学习的升级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学习的升级》,这本书是苹果公司第54号员工、苹果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的新作品。

从工业革命到今天,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个领域却很反常,依然在按照一百多年前的方式运作,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这个领域,就是教育。

你可能要问,教育领域明明有升级啊?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在线课程,互联网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但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如果你只把互联网当成传播知识的新工具,把线下的内容直接搬到线上,就不能算真正的学习升级。只有彻底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模式,才能抓住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升级机会。

在这本书里,作者先讨论了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这个时候去做学习的升级。紧接着,作者给出了学习升级的方法,分别是每个人都要有的编程思维,以及学习的模式要从剧本式升级为真人秀式。本期解读我们也会遵循这个顺序。

学习的升级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说第一点,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这个时候去做学习的升级?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东方的教育更注重分数,西方的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作为教育行业的业内人,作者指出,其实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注重分数,美国的老师教起书来,也是一板一眼,并不会因材施教。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几千年前,教育家们就非常推崇因材施教,但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产业依然是强调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强调分数而不是强调素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致力于批量产出流水线工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1856年3月20日。这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叫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人出生了。正是这个叫泰勒的人,结束了个性化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让教育标准化走上了历史舞台。

泰勒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在工作中,泰勒的效率很高,是明星员工。但他发现,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自己一样高效地完成工作。有些工厂里的工人,明明有能力按时把事情做好,却总是敷衍了事。泰勒觉得,这种行为非常恶劣,触犯了雇主的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对效率和生产力做了深入研究,并把发现写进了一本叫《科学管理原则》的书里。1911年,此书出版。1911年这个时间点是非常微妙的,当时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人们热切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泰勒的理念和当时的时代需求一拍即合,迅速传遍了美国。为了提高生产力,泰勒建议把工作分解成几乎谁都能干的很多个小任务。管理人员负责动脑,工人们只需要完全按照指令完成任务。

这个改变给雇主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雇主们再也不用担心员工磨洋工了。因为任务被分解得很细、很容易被量化,员工干了还是没干,雇主一目了然。二是企业的成本大幅削减。雇主们不用再给专业技术人员支付高额工资,只要多雇一些普通工人,就可以完成原来的复杂工作。

这个设想听起来不错,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不容易。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国梦”。雇主怎么才能让大量工人们安心地在流水线上做一颗螺丝钉呢?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站了出来。他认为,做这件事的最佳方法就是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需要改变教育体系,把教育的方向,转为把孩子培养成更好的劳动力。于是他创立并资助了一个叫“普通教育委员会”的组织。

1912年,这个组织起草发表了一篇震惊美国教育界的论文。这篇论文影响深远,可以说从此改变了美国的教育系统。这篇论文提出,教育不是为孩子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是让他们成为时代所需的劳动力。极端一点说,这篇论文就是一个确保各行各业拥有足量低技术工人的指南。论文里有这么一段话,说得非常赤裸裸,我念给你听一下:“我们不应试图让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孩子成为哲学家、学者或者科学家,不应从这些人中培养出作家、演说家、诗人或文学家,更不应在他们之中寻找有望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画家或者音乐家的胚子,也无需从他们之中培养律师、医生、牧师、政客以及政治家,这些我们已经有大量人选”。 

这篇论文把泰勒的观点全盘照收,甚至还往前走出了有争议性的一步,就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把他们区分开,认为有的人生来就更加优秀,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些人身上。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育系统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首先是判断标准变得非常僵硬。判断一个学生能力是高还是低,只需要看在考试里,他得了几分。判断一个老师教学水平好坏,只需要看他教的学生考了多少分。教学方式则变得更加机械。不管学生们的能力多么不同,老师都用完全相同的教材、教学方式和教学速度。如果模型显示,普通人在某个年龄、某种情况下,能最高效地学习某个学科,那么这个模型就应该推广到所有人身上。正是这些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理念,在工业革命后期重新定义了学校和教育,让整个教育体系开始注重标准化,并持续到了今天。

因为在管理生产力和效率方面的重要贡献,泰勒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洛克菲勒也是著名的石油大王。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商界传奇,但作者认为,他们给教育界带来的方向性错误,直到今天都没能被完全修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念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除了工业革命这个时代背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校教育是当时人们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一旦孩子被学校教育成了流水线工人,就很难通过其他渠道学习,他们长大后,在教育改革这个话题上,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话语权。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这个时候去做学习的升级?因为现在技术的进步让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方便,学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不再只是青少年的事,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终身学习者。但是,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我们熟知的学习模式都是从旧有的教育系统里来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新的模式还没出现。要想在新一轮洗牌中抓住机会,你必须立刻进行学习升级。

学习的升级 第二部分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了他的明确建议,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在第二部分,我先来介绍作者最核心的观点:编程将成为21世纪的外语。当然在今天,编程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强调了。很多早教班都开设了编程课,学编程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

但作者认为,编程本身并不重要,比别人多掌握几种编程语言也没有太大用处,这些东西始终在更替,你是学不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编程思维。就是说,你要学会用计算机思考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用计算机听得懂的指令,让它帮你解决问题。人用简单的指令告诉计算机怎么做事,这就叫编程。

那计算机是怎么做事的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很多,它可以导航、医疗诊断、自动驾驶,但说到底,计算机就是一个机器。这些看起来复杂的事情,都是通过你给出的简单指令完成的。你给的指令越简单,它能做的事情就越复杂。

这听起来像是个悖论。比如你想让机器人给你炒个鸡蛋,你不能像跟人说话一样跟它说:“你去炒一个鸡蛋!”你的编程指令应该是这样的:“你先把油放到锅里,然后把鸡蛋放进去,然后翻动五分钟,最后拿出来放在盘子里。”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是这种形式的简单命令,在计算机学科里,这就叫指令。 

计算机是很死板的。如果你把指令写错了,比如你说,先放鸡蛋再放油,那么计算机就真的会先放鸡蛋再放油,它不会自己改过来的。如果你听说哪个很聪明的计算机自己会改错,其实是因为背后又有很多其他的指令帮助它判断如何去改错。

但计算机也不是没有优点,在耐心这方面,它是特别厉害的。比如,如果我让你把100本英文书,按作者姓氏首字母从A到Z的顺序排列,你可能一天就排完了。但如果我让你按照这个规则,给一万本书排序,这个工作量就很大了,需要排很多天。但计算机没有这个问题,它不怕累,不管是一万本、十万本还是一百万本,只要你明确发出了指令,它就能按照指令马上把书排好。快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一万本书,只用0.1秒就排好了。计算机的这个优点,让它看起来特别厉害、能力很强。但说到底,这是因为你给的指令简单正确。

一个程序就是一系列这样简单的、能让计算机理解的指令。懂得编程思维,就是知道应该怎么把命令告诉计算机。换句话说,当你能用计算机理解的方法去想事情、能用程序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那么你就能够让计算机为你做事了。

当然,你可能不是程序员,从事的工作跟编程的关系也不大,但是懂得编程思维同样也会给你带来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比如,分解问题是编程思维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计算机可以运作的小问题,然后让它逐步完成。在任何工作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从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比如说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写一篇文章,那么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收集资料、写提纲、写初稿、修改、定稿。当然每一步还可以继续往下分解。

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其实是非常细致的。你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这件事怎么分步骤来做?这件事可以分成几步?哪些大步可以再分成小步?哪些可以同时做?哪些不能同时做?哪些可以找别人来做?哪些步骤需要有条件才能做?这个条件是什么?

发现没有,当你学会这样分析问题的时候,你就很像一台计算机了,你学会了正确地给自己的大脑下指令。这就是作者说编程思维重要的真正原因。

学习的升级 第三部分

好,编程思维的重要性相信你已经理解了,我们接下来讲第三点,把学习模式从剧本式变为真人秀式。我们都知道,坚持学习其实并不轻松,我们也知道,保持终身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么有没有一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习这件事情变得更容易呢?

只要你稍微看过几部影视剧,就会发现推测剧情怎么往下发展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比如一个成长类的片子,主角一开始一定是资质平平,经过一番艰难困苦,最后成了大人物。武侠片就更好预测了,不管主角身中十剑还是二十刀,只要他是主角,一定能九死一生,活到最后。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跟影视剧拍摄模式很像。请注意,演员演一部电视剧不是从头到尾连贯地演下来的,他都是一条一条地拍,最后再把各种镜头剪辑,凑成一部完整电视剧。所以很多时候演员演完了一部电视剧,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个电视剧最后播出来会是什么样。倒不是说这个演员不敬业,实在是这种制作模式导致的。拍每场戏的时候,演员只要按照剧本记住这一条要讲什么台词就行了,就算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影响他照着台词念下去。演的人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但是观众看的时候又一眼猜透了剧情,这就是剧本模式的坏处。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中,学生就是演员,学生按照教科书的安排,一板一眼地去学习眼前的东西。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它的好处是结果可预期,可以批量化输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果不符合剧本要求,就会NG重来。分阶段设置考试,就跟电视剧分条拍摄一个道理,所以这也就解释了学生为什么考完试就忘这个现实问题。评价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就是要跟教科书一致,不接受自由发挥。这其实是一种低效重复,时间越久越难以坚持,一旦外界压力减小,学习行为也会慢慢跟着减少。

哈佛大学教授托德·罗斯说,我们不能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不能再试图把孩子培养成我们自己的更好版本。所以本书作者库奇提出,在未来的教育和学习中,我们不应该靠老师告诉自己要记住哪些内容,而是要自己去发掘、主演自己的节目。要像真人秀节目那样去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真人秀的特点是什么?跟电视剧比起来,真人秀节目没有一板一眼的剧本,真人秀只要把不同背景、动机和才能的嘉宾放到一起,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嘉宾只要对节目里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嘉宾们不断经历、不断学习,然后相互建立起伙伴关系。没有一板一眼的剧本,真人秀的情节发展就不太能被精准预测,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更有观赏性,人们更爱看它。

如何把真人秀的形式融合到学习里呢?苹果公司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早在1985年,苹果公司就开启了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叫“明日苹果教室”。这个项目在研究了大量真人秀节目之后发现,学习也可以像真人秀节目那样先给出一个大致的挑战,然后让学习者自行创造出符合规则的东西。

这个方法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作者在书里讲的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假如你是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四年级的社会研究老师,按照州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要熟知加州历史。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老师会要求学生读跟加州历史有关的书,安排几次随堂考试,检查大家记住了多少。

但如果采用真人秀学习模式,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假装自己是传媒大亨,要在加州举办一场大型晚宴,邀请当地历史上的名流参加。学生们负责决定,谁的名字会出现在邀请名单上。对于不被邀请的人,学生们也要给出理由。通过邀请嘉宾这个大任务,学生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梳理哪些加州名人值得被放到邀请的大名单里。他们还要了解每个名人的功与过,确定邀请和不邀请每个人的理由。比起从教科书里按年份了解加州历史,学生可以通过更有意思的形式,从人的角度进行知识梳理。

这个任务还可以有升级版本。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排好座次表。谁和谁关系好,适合坐在一起,谁和谁有过摩擦,要分开坐,这是更细致的资料整理工作。如果想要让学生放飞想象力,还可以让他们设计名流之间的对话,再把对话排练出来。

真人秀模式只给出方向,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自由学习。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目标是获得信息,也就是学习本身。传统学习模式主要依靠对剧本的记忆来获得信息。但在真人秀学习模式下,获取信息势必要借助技术的力量。苹果公司开启这个教育项目,就是想利用技术改变学习过程,让学习变得更容易。这个理念,在苹果公司自己的产品身上应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苹果的iPhone和iPad就没有说明书,你拿到产品,自然就能探索出来该怎么用。这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这种学习模式的胜利。这说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剧本学习是可以放弃的,真人秀式的自主学习也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让学习模式从剧本式变成真人秀式,这是教育产业的大机会。

学习的升级 总结

好了,到这里,《学习的升级》这本书的几个重要观点就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一起来总结一下。

这是一本讨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育产业应该如何改变模式,找到新出路和机会的书。这本书是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者贾森·汤合著的,作为技术商业实践和教育理论两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或许会对你有一些启发。

他们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培养流水线工人,而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前提下,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搞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做出新的学习变革非常重要。所以,相应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都需要进行升级。在作者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编程思维,学习用计算机思考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利用编程思维来解决问题。不仅要学会向计算机下指令,更要学会用计算机能理解的方式向自己的大脑下指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模式从剧本式变为真人秀式。你可以先设置一个挑战,在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来获取信息,从而带来学习行为的连贯性和自由性。这也正是教育产业的机会所在。

赞(1)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学习的升级》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