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本文是牛虻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牛虻》设定的时间背景,正是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的前夕,而天主教会在当时的意大利享有意识形态控制的地位,普世性的宗教必然和民族革命相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教皇和教廷不可能在意大利民族统一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小说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红衣主教蒙泰尼里,思想开明,威望极高,但仍然无可避免地站在民族主义者的对立面,最终表现为他和阿瑟之间那极端戏剧化的两败俱伤。而阿瑟与爱人琼玛、父亲蒙泰里尼之间的情感发展和论争过程,既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让小说充满了层次感与复杂性。
牛虻 书籍简介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40年代,当时意大利部分割让给奥地利,其它地区也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小说围绕一群投身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青年展开,主线剧情是主人公阿瑟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虽然出自英国作者之手,小说却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文学气息。
牛虻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生于1864年,是英国著名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幼年丧父。出生不久,就跟着母亲迁往伦敦生活。从少女时期开始,她就游历了欧洲各国,还在彼得堡居住过,在那里,她同一些俄国民粹派革命者来往密切,继而对意大利以及俄国革命发生了解和兴趣。1897年9月,《牛虻》在伦敦出版,三个月以后,俄国成为它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发行方。后来,这部小说在苏联和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牛虻 阅读收获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品,因为苏联文学的间接宣传作用,成为中国50年代最重要的青春读物之一。1953年,《牛虻》中文版上市的时候,三个月就卖出了50万本,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时至今日,熟悉《牛虻》的中国读者依然不少。
《牛虻》为什么迷人?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在于,这部作品的多面向趣味:它既是历史,也是传奇;既是革命,也是爱情。另外,作为一部主打英雄牌的小说,它却毫不忌讳地让英雄沾染上纤弱、乖戾、病态和神经质。小说以戏剧化的情感伦理故事为前景,以天主教教会和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为背景,很有层次感,人物形象也颇具复杂性。
你将读到:
- 《牛虻》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
小说呈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
为什么英国人伏尼契写了一部散发着俄国文学气息的意大利革命小说?
-
小说是如何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
-
小说在中国的命运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
-
90年代以后,中国读者对《牛虻》有了什么新的解读?
书籍信息
书名:《牛虻》
原作名:The Gadfly
作者:[英]埃塞尔·莉莲·伏尼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