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次贷危机是如何失控的。债务危机。昨天我们说到了2007年9月,次贷危机已经一触即发,银行留下了太多的风险敞口,这些投资者,银行,评级机构都被误导了,他们以为抵押贷款证券的风险很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风险的分析方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投资者能承担的亏损上限是20%,而次贷每月的损失最大5%,那么他就会得出结论,我加3倍杠杆还能承担的起。加4倍杠杆就不安全了。
债务危机 读书笔记
债务危机。昨天我们说到了2007年9月,次贷危机已经一触即发,银行留下了太多的风险敞口,这些投资者,银行,评级机构都被误导了,他们以为抵押贷款证券的风险很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风险的分析方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投资者能承担的亏损上限是20%,而次贷每月的损失最大5%,那么他就会得出结论,我加3倍杠杆还能承担的起。加4倍杠杆就不安全了。但这个方法的问题是,他们用现在和之前的波动率,计算出来的每月最大损失,这并不代表以后也会这样。桥水他们看到了这个风险,所以主动减仓,但是他们的客户还很不满意,甚至敦促他们加仓。作者说,我们必须要想到极端的情况,不能对未来过于乐观。特别是在大家都非常乐观的时候。
随后,美联储和财政部联手,对实体经济的救助升级,扩大了贷款范围,不仅提供正规渠道信贷,而且还放贷款给交易对手。这成为日后救市的关键。在2007年底,住房市场量价齐跌,但股市却反弹,很多投资者乐观的认为,可能最悲观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随后美林的巨亏,就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此时的美联储也是左右为难,不放开货币金融市场会恶化,而放开货币闸门,那么通胀就会上行,美元贬值,会让油价将越来越贵。另外还有道德的风险,那就是如果那些投机的借贷者,得到了美联储的援助,不用为风险而承担责任的话,那么今后大家会胆子越来越大。反正赚钱是自己的,出了事就让美联储来踩屁股。
不过后来,美联储想明白了,虽然他们也认为降低道德风险很重要,但是在危机的时候,首要任务必须先拯救经济。只有政策激进,才能消灭灾难。
此时的银行也在自救,之前经济好的时候,他们把债券组合起来出售给投资者,现在卖不出去了,他们又把债券拆出来分着卖,分为超级安全的,有风险的,垃圾债还有根本没法评级的。能卖多少是多少。最后那种无法评级的,干脆就窝在了手里。然后计入损失。所以各家大银行,都在第三季度爆出了巨亏。主要就是减计这种损失所带来的。此时整个金融系统还进行了压力测试,考察银行资产的负债情况。一些主要银行也开始筹集100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购买不良贷款。
2007年10月9日,美国股市创新高,但是后来就是漫长的下跌, 而这个高点,直到2013年才被打破。
美国感冒欧洲也打喷嚏,许多欧洲银行也投资了次级贷,英国北岩银行就出现了挤兑,弄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出来为全部存款提供担保。瑞士联合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也买了不少次级贷,让他们的资产负债情况快速的恶化。后面好几年都没缓过来。
到了10月底,危机持续恶化,房价持续大跌。家庭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持续上升。新房和现房根本卖不掉了。零售增长也大幅放缓。桥水当时做出判断,他们认为,潜在的信贷问题,比已经显现的要大的多。
到了12月,美联储持续降息,但是股市仍然是不断下跌,同时美联储限制向信用较低的借款人提供抵押和高成本贷款。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显现出来,这是一种保险,比如有人贷款违约不还钱了,那么只要持有这种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公司就会赔钱给你。美国国际集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IG保险,就出售了大量的此类保险,但是他却没什么准备金,一旦出现亏损,他可能完全没有能力去支付。
2008年开始,正式进入了萧条阶段,美林花旗都发布了巨亏的财报,股市应声下跌,就业数据和制造业都在萎缩。小布什政府当机立断,宣布14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计划,美联储也大幅降息0.75%,这是84年以来的利率最大降幅。这才算暂时稳住了股市,但是到了2月份,美国国际集团,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全都发生大规模减计。抵押贷款违约率创新高,之前提到的止赎率达到了7.9%,此时桥水对客户发表报告,说这不是一般的经济衰退,而是去杠杆化的萧条式衰退。并跟日本90年代的危机,和美国30年代的危机进行类比。
到了3月份,情况再度失控,由于借款成本快速上升,贝尔斯登面临破产,而如果他破产,市场就会抛售价值4000亿美元的证券,另外他还有400家子公司,和主要金融公司都有业务关系。伯南克后来说过,贝尔斯登虽然很大,但是跟他能够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联系比起来,还是小多了。所以准确地说,不是大而不能到,而是联而不能倒。随后美联储展开了一系列救助贝尔斯登的活动,比如提供了一个2000亿美元的,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民众也不怎么理解。
此时的金融市场已经恐慌了,民众还是在不断地挤兑贝尔斯登,到了3月中旬,贝尔斯登已经奄奄一息,只能靠着隔夜拆借活着了。此时美国财长保尔森就预计,贝尔斯登可能活不过24小时了,此时他们做最后一搏,法律不允许财政部收购贝尔斯登,于是他们只能找来摩根大通,以换股的方式收购贝尔斯登,作价2.36亿美元。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接管贝尔斯登30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为摩根大通收购提供便利。
2008年4月,就业岗位减少了8万个,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岗位急速减少。创出5年来最大跌幅。而由于美联储宽松,让美元走弱,石油价格暴涨,通胀的担忧越发明显。不过救助贝尔斯登的行为,却暂时扭转了股市的颓势,但也仅仅坚持了一个月,到了夏天,油价飙升,股市下跌,金融业信贷问题,再次出现。经济数据也表现不佳。
此时,评级机构标普,下调了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和摩根士丹利的信用评级。接着雷曼向美联储求救。此时的美联储彻底懵逼了,他有两个职责,一个是维持增长,一个是抑制通胀,现在两个信号同时报警。让他进退两难。6月伯南克讲话,考虑到通胀,美联储不太可能进一步降息了。6月7日原油价格站上138美元,消费者信心跌到16年的谷底。此时的股市,已经比2017年10月的高点,下滑了20%,按照美国的标准这就已经是熊市了。而且证监会还动用行政手段,限制了卖空。顺便说一句,此时的中国股市已经跌到了3000点以下,比6124的高点跌去了一半,但此时大家都不会想到,还有一半的跌幅正在等待着投资者。
在这时候,美国政府还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目的还是为这种连锁反应提供隐形担保,希望能够中断恐慌情绪的蔓延。这两家公司的规模比贝尔斯登大20倍,持有或担保5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或者是支持证券,大约是美国发行总量的一半,如果这里起火,那么损失就不可挽回了。到7月15日,两房的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跌去了75%,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两房存在这大量的坏账。此时美国国际集团还有瑞士联合银行,还在不断的往外爆出亏损数据。财长保尔森说,我们总以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每个数据都让我们感到吃惊。
此时其实已经进入了去杠杆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雪崩阶段,尽管美联储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但尚未止住颓势,减计还在扩大,桥水此时认为,偿付能力的危机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未来会导致雪崩式的资产抛售。现在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政府能否及时的编制一张安全网,兜住这些暴跌的资产。避免出现,金融体系的崩溃。
好在进入秋天之后,原油价格从最高的147美元一桶,开始俯冲而下,这让通胀开始化解,但是也形成了股债商品多杀的局面,9月份危机开始陷入崩溃,雷曼房地美,房利美等金融机构正在苦苦挣扎,9月8日,16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面临破产,股价突然暴跌了80%,与此同时,美林证券也危了,他们统一把503亿美元的股票出售给美国银行,此时雷曼需要有一个接盘侠,就像摩根大通接盘贝尔斯登那样,本来巴克莱银行,可能会救助雷曼一把,但最终也没有谈成,巴克莱不愿意在没有政府援助的情况下收购雷曼,此时美联储急了,他们召集华尔街开会,让大家齐心协力支持雷曼,保尔森甚至希望组成金融机构财团收购雷曼的不良贷款,那么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