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这片如今硝烟纷飞、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在史上那声声驼铃中,曾经见证过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世界史上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这条路上,国家、文明、战争、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名人等记忆里那点滴的珠子都被串起来,这就是丝绸之路!本书自出版以来获誉无数,长居亚马逊历史地理类排行榜第一!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彼得·弗兰科潘博士的引导,走进这段关于名为“丝绸之路”的世界大历史!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价值

这片如今硝烟纷飞、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在史上那声声驼铃中,曾经见证过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世界史上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这条路上,国家、文明、战争、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名人等记忆里那点滴的珠子都被串起来,这就是丝绸之路!

本书自出版以来获誉无数,长居亚马逊历史地理类排行榜第一!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彼得·弗兰科潘博士的引导,走进这段关于名为“丝绸之路”的世界大历史!

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丝绸之路

[英]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

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公开演讲。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丝绸之路》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丝绸之路 正文

自地中海和黑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脉的这一片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地带,现如今被视作一些边缘国家的所在地、一个充满动荡、暴力并威胁着国际安全的地区。

而这里,曾经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叉点,是国际交往的中心。

19世纪末期,这个蔓延四处的网络才由一位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正式命名——“丝绸之路”(Silk Road)。

丝绸之路

一、 丝绸之路的诞生

1. 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世界最早的村镇和城市。

所有在此崛起的王国和帝国当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带领波斯人从今天伊朗南部的家园迅速扩张,统一了周边的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将势力延伸到爱琴海岸,征服埃及后又一路向东,直抵喜马拉雅山脚。

他们在农业上的先进技术吸引了周边更多的人口,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城镇的发展。

在其后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波斯帝国一直稳定地管理着其治下的广阔领域。

丝绸之路

2. 亚历山大的征途

伟大的亚历山大登场了,他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他12岁时就做过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他们在王宫的花园里讨论哲学和科学,围着地面上由彩色鹅卵石铺成的世界地图学习地理,亚历山大对古老东方的浓厚兴趣就从此建立。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开始进击波斯,先是驱逐了波斯的埃及总督,后来他战胜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指挥的强大的波斯军队,然后继续东进,一座座城市纷纷拜倒在他脚下——“欲望之都”巴比伦、王城苏萨、“众城之城”波斯波利斯以及“国王之地”帕萨加第都纷纷打开城门。

他愿意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愿意依赖当地的高层精英,这使他得到了征服地人民的拥戴。

征服波斯帝国并不是他的终点,他的征程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

但年仅32岁的亚历山大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将领们瓜分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的成就可谓震古烁今,他的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且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也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

丝绸之路

3. 中国开启“丝绸之路”的大门

伟大的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把中国的疆域大幅扩张,逐渐抵达当时所谓的西域(今新疆地区),将整个亚洲连在了一起。

此前这些交通网络曾受到匈奴人的阻挠,汉人不得不向其进贡大量物资以及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和平,这让汉帝国倍感屈辱,武帝时,强大的大汉军队首先夺取了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历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随之贸易交流逐渐展开,主要产品就是丝绸,由于当时钱币不足以支持贸易结算之需,而丝绸实用、不易坏、高价值的功能使其在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货币。

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和管理体系。进入中国的客商有规定的行程路线,他们会拿到通关文牒(类似今天的护照)。

这些客商的信息会被仔细记录: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身份、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甚至他们吃饭花了多少钱……政府通过这些信息掌握什么人正在进出中国,干了些什么,特别是他们所携带的货物的价值(考虑到关税)。

可见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在当时,几千英里之外发生的变化,会直接刺激到当地的奢侈品需求以及人们购买能力。

丝绸之路

4. 罗马帝国的崛起

公元前247年,塞琉古的后人被安息人推翻,他们将希腊和波斯的观念融合,建立了强大的帕提亚帝国(即安息帝国,原波斯地区),并与后来崛起的罗马帝国、草原民族建立的贵霜帝国以及汉朝中国并列当时的欧亚四大强国之一。

与此同时,地处地中海意大利西海岸线正中央的罗马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强大势力。它也将目标地锁定在东方。

公元前52年,罗马征服了高卢(约当今法兰西、荷兰以及德国西部地区),获取了大量的战利品,这让他们大为兴奋,但欧洲可征服的地方实在太小,他们瞄上了埃及。

埃及仰仗着尼罗河创造了辉煌的财富,都城亚历山大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凯撒大帝遇刺身亡后,他的养子击败了他的情人——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埃及成为了罗马的囊中之物。

征服埃及改变了罗马的命运,他们获得了大量便宜的粮食和税收,粮价下跌使得家庭购买力大涨,地价开始飙升,并且随着海上贸易的路线开拓,罗马在累积财富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一重要的繁荣时期还发明了一个不乏嫉妒心的新名词:暴发户(nouveauxriches)。

丝绸之路

5. 丝绸之路的兴荣之始

与我们当下热衷于购买来自欧美、韩日等国的奢侈品相似,罗马人也喜欢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来自我国的丝绸。

丝绸在地中海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每年消耗罗马帝国造币总数的近一半。

巨额的资金流促进了丝绸之路上商户们的蓬勃发展。

其中,月氏国游牧部落被中国赶出塔里木盆地后,最终在波斯东部建立起了位于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贵霜帝国,他们成为一个汇集了来自印度、中亚和中国的各类货物的大型商业中心。

东汉时,大将军班超统领部队进行一系列探险并于公元1世纪末抵达里海后,中国开始派使节西方,与波斯的交往也变得更加密切频繁。

此时的罗马将目光盯在了波斯帝国,也拉开了波斯与罗马之间牵扯数百年的拉锯战争序幕。

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拜占庭旧址建起一座辉煌的新都城,成为连接着地中海和东方世界锦带上的新明珠——君士坦丁堡。

丝绸之路

二、 信仰之路

丝绸之路既是货物的天堂,也一定是人类智慧交流的空间,各类神祇和宗教派别、神职人员和地方首领在这里相互竞争,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所有的这些宗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或者是根植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还有西方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稍后诞生的伊斯兰教——它们或在战场上取胜,或在谈判桌上取胜,有时依附统治者的支持与推广,有时则倒过来为其铺平踏上权力争夺的路途。

公元1世纪前后,原本与世无争的佛教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宗教开始影响信徒们的日常生活。与佛陀相关的佛塔与寺庙开始兴建起来,成为人们朝拜的地点。

公元4世纪初,佛教已遍布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至公元5世纪60年代,佛教的思想、活动、艺术和形象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公元后的前四个世纪里,起步于巴勒斯坦一处小根据地的基督教发展成为横扫地中海和亚洲的一种信仰,成为宗教战争中的一股巨大洪流。

基督教兴起于亚洲,其中心在耶路撒冷,耶稣出生、生活和受难的相关地点都在亚洲,它的神学和精神背景源于被埃及和巴比伦统治时期诞生在以色列的犹太教。

基督教最初由自巴比伦流放后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犹太人东传的,由于传播和渗透的速度之快,对原本传统信仰的挑战,基督教引来了罗马与波斯帝国统治者疯狂的暴力驱逐。

直到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并以极大的热情大力推行该教。他的这一行动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却由于其与波斯之间激烈的大国敌对关系,给身处东方的基督教徒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建立起一个具有特色的新波斯帝国,结束了原多教派融融一席的宗教状态,使得波斯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传遍了波斯全境及其征服的各个地区。

丝绸之路

三、 基督之路

公元350年到360年间,草原部落开始放弃自己的地盘向西部移动,这股浪潮来势之汹令罗马与波斯都难以抵挡,于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缓和下来,但是公元410年罗马还是被攻陷,西罗马帝国崩溃。

而公元5世纪中叶,匈奴王阿提拉又一次席卷欧洲,使其陷入了一个文明倒退的时期。

罗马的崩溃使得亚洲的基督徒在教义的争论上占据了上风,在公元5世纪到6世纪期,得益于波斯帝国萨珊统治者对宗教的包容与变通,基督福音还是传遍了亚洲大地。

到公元7世纪中叶,各教派之间的竞争格局变得更加明朗了,基督教压过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和佛教,长驱直入,深入亚洲各地。

就在基督教即将获胜的关口,一股新势力带着新的世界观逐渐崛起,它的本命“伊斯兰”,意为“顺从”,然而这并不能反映它的变革特性。

丝绸之路

四、 变革之路

公元541年,鼠疫袭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进而入侵亚洲,导致全世界的人口急剧下降,整个世界陷入了危机,多难之际,伊斯兰教诞生了。

草原来的突厥人开始取代匈奴人,他们战斗力更为惊人,罗马不得不每年向其进贡大量物品,而且他们还意图联合罗马吞下波斯,于是重新燃起了波斯与罗马之间的战火。

虽然波斯人后来控制了阿拉伯西部和南部的港口与城市,并新建了一条从波斯通往麦加和麦地那的陆路通道。然而罗马与波斯后续的战火最终使得波斯帝国在公元7世纪崩溃。

战火使得一个以商贸往来为生的古来氏部落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他于公元610年得到真主天启,后来的几年里,一系列天启接踵而至,在7世纪后半叶被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古兰经》。

穆罕默德的雄才宏略,他统一了阿拉伯地区,并向其他地区派遣远征军。

而面对穆斯林的威胁,罗马和波斯都显得有些反应迟钝。以波斯为例,公元636年穆斯林在卡迪西亚大获全胜,最终波斯帝国倒在了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的铁蹄之下。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伊斯兰的势力究竟能扩散到多远?

丝绸之路

五、 和睦之路

伊斯兰势力的成功除了沙场上的军事天赋和战略以及波斯帝国崩溃提供的机遇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重要原因:基督徒的支持,以及更关键的犹太人的支持。

这也提示我们在它们早期共存的年代,它们是和平共处的,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更是如此,两者的互容性令人吃惊。中东地区的犹太人对穆罕默德宗教的繁衍和散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穆罕默德的策略就是主动寻求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帮助,并正式规定,犹太人的宗教和财产都将永远受到穆斯林的尊重。

而通过挖掘信仰中的共同来源,以及强调双方习俗和教义之间的相似性,伊斯兰教不断强化着与基督教的共识。

《古兰经》里出现的摩西、诺亚、约伯和撒迦利亚等一系列熟悉的形象,让基督徒倍感亲切。

它甚至包含这样一种真理,调节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争:世界上只有一位上帝,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都是上帝的信使它告诉信众:“要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

多信仰并存是早期伊斯兰扩张的重要特色,也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穆罕默德过世后,伊斯兰教派内部产生了分歧,而教派之间的对立状态也加剧了各方对非穆斯林态度的转变。

伊斯兰扩张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让大量财富汇集到中央政府,一座新城市的崛起令人震惊,据后来10世纪学者根据遗迹中浴室数量的估算,该城人口接近1亿,它被称为麦地那·阿萨拉姆,意思是和平之城,也就是今天的巴格达。

尽管穆斯林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大阵营——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内部迅速分裂,但穆斯林的征服行动仍旧创造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在这里商人能够致富、智者得到尊重、异见可以陈述和争论。

麦加山洞中那个毫不起眼的开端,居然孕育出一个全球性、多样化的乌托邦。

丝绸之路

六、 皮毛之路

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秩序和文明均占上风的雅利安世界(伊朗人的祖先),一半是混乱不堪、无法无天、危险异常的图兰世界(突厥人的祖先)。

伊斯兰人的传教进入了草原部落,而草原部落的首领也乐于借助为宗教信仰开辟新领土而获取荣誉,这不仅会得到哈里发(伊斯兰统治者)的赏识,而且能在当地获得一定的声望。

这使得草原上的商贸往来开始兴起,草原经济的关键是马匹,另有一种重要的商品,则是动物的毛皮。

富庶令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改变,他们逐渐有了固定的定居之所,在8世纪初,突厥人建立的可萨汗国甚至与拜占庭帝国(对这一时期罗马剩余领土的通称)达成了政治联姻。

可汗本人还从草原信仰的腾格里改信了犹太教,相信与此处大量的犹太商人不无关系。

还有一部分被吸引来的,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这些人被称为罗斯,或许是得名于他们的红发,他们就是俄罗斯人的祖先。

丝绸之路

七、 奴隶之路

商人很多,货物也很多,而罗斯人经营的最重要货物就是奴隶——贩卖人口可以赚大钱。

罗斯人对当地人的奴役是残酷无情的,遭受迫害的主要都是当地土著,由于被抓的人太多,于是人们给他们起了个名字:斯拉夫人(Slav)。从此他们都成为失去自由的人:奴隶(Slave)。

奴隶是维京社会的关键组成,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当时富庶地区对奴隶的需求非常迫切。

有研究表明,在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若想维持奴隶人口的水准,则需要每年买进25万到40万名奴隶。

而假定人均需求量差不多,阿拉伯语世界的市场还要更大得多。在奴隶贩卖的大军中,有一群人贩子为日后的水上之城——威尼斯奠定了基础。

罗斯人的实力不断壮大,他们打败了可萨汗国,到10世纪末,罗斯人已成为西部草原上的主要势力。

在度过了300年稳定繁荣的日子后,巴格达的哈里发陷入了一系列的混乱。一个新王朝在内部动荡中诞生,即白益王朝。

趁着穆斯林世界的不稳定,拜占庭将以往被征服的土地一个个地收复了: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爱琴海以及曾经的商业中心安条克。

这一逆袭对基督世界来说是一种强势复兴,大量的资产和资金开始从巴格达向君士坦丁堡转移。

而从奴隶军一路崛起的塞尔柱人实力逐渐得到承认,在1071年与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的战争中,大败帝国军队。

拜占庭基督教帝国很快陷入困境,皇帝只得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随之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浓墨重彩地登场了,虽然十字军东征被认为是一场宗教战争,但其背后隐藏着更为重要的世俗动力。

为了地位、财富和尊严,被现实利益所引诱的欧洲列强,即将在遥远的疆土上展开他们之间的首场争斗。

丝绸之路

八、 天堂之路

1099年7月15日,耶路撒冷第一次陷落于首次东征的十字军骑士之手。穆斯林统治耶路撒冷达几个世纪之久,最终却被驱逐而出。

前往耶路撒冷的征程也被当成一条通向天堂之路,这与教皇许诺参战者将被免于原罪有关,人们相信,凡在与异教徒的斗争中倒下的人,都将获得救赎。

早在11世纪90年代以前开始舒活筋骨的意大利诸城邦当然不会放过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所带来的令人振奋的商业机会,他们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特别是威尼斯人,这要归功于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十字军东征不仅刺激了西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且还喂饱了那些看准新市场赚钱机遇的穆斯林商人。

各城邦之间的争斗影响了都城的居民,拜占庭帝国与意大利城邦之间冲突升级,身在埃及的穆斯林将军萨拉丁借机拉拢拜占庭帝国。

1187年7月,耶路撒冷王国的十字军骑士在哈丁角的激烈战役中被萨拉丁击败,战争结束不到两个月,耶路撒冷便向穆斯林投诚。

圣城的沦陷给基督教世界带来了耻辱,教皇格雷戈里八世呼吁所有斗争势力与城邦摒弃前嫌,共同对抗日益强盛的穆斯林势力。

在这一次的东征行动中,威尼斯人使得这场打着保卫圣城旗号的征战沦为一个彻底的笑话,将圣战彻底变成了利益之战。

十字军先是对基督教城市扎拉港不宣而战,洗劫一空,接着又在1204年3月末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原本用来进攻穆斯林城市的长梯、重锤和石弩被用来攻击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城市。

城墙很快被攻破,西方人搜刮了一切,十字军简直成了反基督教的先驱。

十字军又迅速将注意力转向了埃及,1218年,埃及再次成为一场大规模远征的目标。

尽管在与卡米尔苏丹的交战中获得惨败,但是十字军得到了一个宛如奇迹的消息:一支大部队正从亚洲内陆赶来,帮助西方骑士攻打埃及,他们势如破竹,将为十字军解围。

传说,那是祭司王约翰的部队——传说中,那不仅是一个基督教王国,更是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王国。

很快,人们就知道这一切都是胡说,从东方传来的铁蹄声,既不是祭司王约翰,也不是他的儿子大卫王,而是向着十字军、向着欧洲奔来的蒙古人。

丝绸之路

九、 铁蹄之路

蒙古人的生活看似混乱、野蛮、漂泊不定,但他们拥有一位绝世罕见的领袖——成吉思汗铁木真。

他靠着武力或恐吓连续征服了蒙古草原上一个又一个部落,直到1206年,他成为草原上无可争议的真正霸主—1211年他们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最后挺进到中国金朝占领下的国土,夺取了中都(今北京)。

然后又打败了花剌子模,通往中亚的大门就此统统打开,再无任何障碍。

1221年,成吉思汗的两个儿子统率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横扫阿富汗和波斯,窝阔台在铁木真去世后成为大可汗,他率军在中亚取得了非凡的胜利。

此后,蒙古人发起了历史上最大的攻势之一:1241年,蒙古人直插欧洲的心脏,一路攻打波兰,一路挺近匈牙利平原,整个欧洲大陆一片恐慌。

同年,窝阔台的去世使得蒙古人撤回家乡,商议下一任领袖的人选。这给了欧洲喘息的机会,欧洲各教会结成同盟,这个在前人未能完成的事业,最后反倒靠着蒙古人成功了。

到了1258年,蒙古人继续前行,扫荡了巴格达城,并在1259年再次来到欧洲。蒙古人差点就征服了全世界,他们统治的地域涵盖了整个亚洲,欧洲和北非也已是门户大开。

而阻挡蒙古人控制尼罗河以及埃及大地上四通八达的贸易通道的,居然是同样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马穆鲁克人,但在1299年冬天,蒙古人终于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彻底打败了马穆鲁克人,占领了埃及。

丝绸之路

十、 重生之路

13世纪,圣地战事仍然频繁,途径这一地区的贸易活动仍旧颇受影响。但欧洲两大贸易巨头——威尼斯和热那亚仍然强势。

意大利城邦崛起的背后还与复杂的财政体系和蒙古人的支持有关。灵活的定价和刻意的低关税政策显示出蒙古帝国的商业智慧。

事实上,蒙古人的成功不在于它的暴力和粗鲁,而在于它愿意让步与合作。蒙古人在宗教信仰方面也表现得很宽容,当时蜂拥前往东方的传教士们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正如穆斯林在7世纪征服世界,导致关税、贡物和资金从各个角落流向伊斯兰中心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一样,蒙古人在13世纪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就:重建了欧亚大陆整个经济体系。

然而蒙古人给欧洲带来最重要的影响不是贸易、战争、文化或货币,而是疾病。蒙古人从草原带来的诸多细菌及疫病,来到欧洲大地,对未曾适应他们的欧洲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14世纪的瘟疫爆发于1346年,它先是横扫了金帐汗国,然后通过连接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商贸通道抵达君士坦丁堡、热那亚、威尼斯和地中海。在北方,瘟疫也同样迅速扩散,至1348年中期已直抵法兰西北部和巴伐利亚。

穿越地中海的商船将疫病带入了麦加,导致大量朝圣者和学生丧生。在开罗到巴勒斯坦的道路上,也是死者遍布。

欧洲在这场瘟疫中,至少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据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在2,500万左右。

瘟疫带来了恐怖景象,却也成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的催化剂,它促进了欧洲整体的再生。

而在14世纪70年代,热那亚企图趁着瘟疫造成的巨大影响夺取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却最终被老对手威尼斯击倒,全面溃败。摆脱了宿敌的威尼斯却逐步走上正轨,愈发繁荣。

丝绸之路

绘画颜料的进口也令欧洲艺术的黄金时代——法拉·安吉里柯、皮耶罗·戴拉·弗朗西丝卡,以及后来的米开朗基罗、利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和提香等艺术家生活的年代——有了更棒、更易自由挥洒的创作工具。

14世纪的中叶,取代了蒙古元朝的明帝国也对都城北京投入大笔资金,建设支援、保卫都城的基础设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税收政策的完善,同样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大笔收入。这也为大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中国舰队下西洋提供了资金保障。

到了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发起的攻势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焦虑。它先是席卷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击败了拜占庭人、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色雷斯和巴尔干站稳了脚跟。

君士坦丁堡命悬一线,成为一座陷入穆斯林重重包围的基督教孤岛。1453年,帝都陷落,穆斯林终于夺取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基督教王国,再一次显示出伊斯兰世界的强大优势。

欧洲对耶路撒冷的陷落似乎并不在意,但是这却令一个虔诚的信徒不安与愤怒,这个人就是克里斯托弗·科隆。他带着一股热情和执着,准备开展新一轮解救圣城的行动。

他的计划最终得到了认可。这个叫做科隆的人,他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哥伦布。他不是独行者,五年后,瓦斯科·达·伽马也从里斯本出发了。

丝绸之路

十一、 黄金之路

一系列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起航的、将来把南北美洲和非洲及欧洲连接起来并最终通向亚洲的远航均已起锚。新思想、新商品和新人物将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向新世界转移。

不过欧洲的崛起给新发现的地域带来许多灾难,自16世纪开始出现的辉煌的教堂、精美的艺术和高档的生活标准,其背后都是有一定代价的。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给加勒比海和美洲当地居民带来了劫难,在哥伦布首次航行后的几十年间泰诺当地原住民的人口从50万锐减到只剩2,000人。然而屠杀和财产掠夺之外,欧洲人带来的当地原住民所不具备抗体的疾病更是致命。

对奴隶的大量劫掠也令欧洲国家的财富日益增长,同时,它们在新发现的大陆开采的矿物也令黄金被大批运回西班牙。

新世界在海外被发现,但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各种新思想百花齐放,各种新尝试广受欢迎,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在为资金和赞助相互竞争。几十年间,欧洲涌现出一大批热衷于追求奢华生活的富豪。

欧洲的新财富给自身带来荣耀和自信,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复兴耶路撒冷的信念。这些热情要归功于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师的粉饰。

他们借鉴了古代的元素、思想和文字,选择性地引用史料,编成了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越发让人觉得可信、越被认为是标准的故事——人们称之为“文艺复兴”。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复兴,相反,这是一次新兴,一次新生。在人类历史上,欧洲首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丝绸之路

十二、 白银之路

早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前,全球贸易就已经开始从15世纪的经济震荡中慢慢复苏,学者这也许是得益于贵金属提炼技术的发展。

比如说1460年之后的几十年间,萨克森、波西米亚、匈牙利和瑞典的白银产量都多了五倍。

在哥伦布跨越大西洋带来意外收获的同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向北航行之时,他的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发现了驶往亚洲的海上通道。

这使得葡萄牙与西班牙逐渐掌握了海上霸权,并划定了两家瓜分世界的分界线。当然,他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奥斯曼帝国的成功给葡萄牙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经济繁荣,列强分立的大环境中,文化氛围更为国际化,书籍、书法和其他视觉艺术,特别是细密画,以及各地辉煌的建筑都拔地而起。

然而尽管这些近东国家在从美洲跨大西洋涌入黄金、白银和珍宝的冲击中获益甚多,但最大的收益来源还是要属那些出口量最高的货源地,即印度、中国和中亚。

大量的贵金属被熔铸成钱币,然后运往东方。自16世纪中叶开始,每年都有几百吨的白银出口到亚洲。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的扩张,印度的经济飞速增长,其统治者也声望日隆。

靠着白银的流通,几块主要大陆已经紧密相连。白银吸引着许多人到新世界去寻找财富。

1571年,西班牙人建造了马尼拉城,由此改变了环球贸易的格局,它很快发展成了一座大城市,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其商品之繁茂,引得当代评论家也说:“马尼拉应该算是世界上首座全球性城市。”

白银之路像一条丝带一般环绕世界,贵金属最后都流向了一个地方:中国。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辽阔的疆域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使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生产国,包括陶瓷。第二个原因,是贵重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在中国白银和黄金的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动,远低于印度、波斯和奥斯曼帝国。

如果说15世纪90年代的发现及之后的一个世纪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好处都落在了东方帝国身上),那么之后的200年将属于欧洲西北部国家。世界的中心将再次出人意料地发生转移,这一次的机会将属于不列颠。

丝绸之路

十三、 西欧之路

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驱动引擎。

这种局面令英格兰人深感不快,但英格兰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规划下,造船大师马修·贝克为皇家海军建造了一批威力无穷的新型舰船。

虽然西班牙仍然处于国际事务的中心地位,而持续流入欧洲的美洲金银使得物价上涨,持续的都市化进程使问题加剧,物价不断攀升,人民购买力则飞流直下。

与之相对的,却是欧洲北部聚集着众多富有生产力的城镇,安特卫普、布鲁日、根特和阿姆斯特丹在14世纪和15世纪纷纷崛起,成为连接地中海、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俄罗斯以及不列颠群岛的贸易往来中心。

在16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局势的变化为低地国家提供了创造奇迹的机会。当贸易禁运在1590年被最终解除时,荷兰迅速采取行动,立马投身到国际贸易当中,寻求和美洲、非洲及亚洲建立真正的贸易联系。

荷兰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超的造船技术,特别是浅吃水的船体设计,能让船队在北海和浅港顺利航行。

其他资料同样对东方旅行很有帮助,比如说地图绘制,荷兰在当时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荷兰人在17世纪成功的关键是其所拥有的知识和勤奋品质。

1602年。联合行省政府创立了一个单一的亚洲贸易公司,并认为这一定会比每个单独个体的总和更为强大、更具实力。

这个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随后不久在美洲成立的姐妹公司西印度公司,均可作为建立世界级跨国企业的教科书。至17世纪40年代,荷兰人已经占据了跨大西洋船运中的主要份额,而且基本控制了整个的蔗糖贸易。

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在此时声名鹊起,原因之一是欧洲北部地区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而无法直接将商品直接卖给最富顾客的意大利城邦就已经处于下风。

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曾经称霸东欧和南欧长达数世纪的旧欧洲,但如今已经日薄西山;一个是西北部的新欧洲,正在蓬勃发展。

随着欧洲大陆中心的改变,很快,英格兰和低地国家就引进了诗歌、艺术、音乐、园艺、医药和古典时期的科学,并开始按照过往的荣耀来塑造今日的辉煌,它即将统治世界。

丝绸之路

十四、 帝国之路

权力向欧洲北部转移让一些国家失去了竞争力,比如奥斯曼帝国,它的经济开始停滞不前。

与西欧国家不同的穆斯林社会结构也是影响帝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和基督教社会相比,伊斯兰社会的财富分配通常更为平均,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兰经》中对遗产的详细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在寻求与荷兰结盟共同对付西班牙,以后翻来翻脸相向的过程中,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展开的海事改革为建立强大的海上军团,增强国家实力做出了贡献。

不列颠最终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地理位置才是它制胜的法宝。由于没有需要守卫的路上边境,不列颠的军事开支仅仅是其大陆对手的零头。

而当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大陆上的国家陷入彼此争执和交战时,英国聪明地选择谨慎干预,除非于自己有益,否则就作壁上观。

欧洲对亚洲的态度正逐渐强硬,他们不再将亚洲视作充满奇异植物和财富的仙境,而是一个和新世界一样软弱可欺的地方。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在两块大陆间运输货物的贸易企业转变成了一股扩张势力。

毒品交易和敲诈勒索进行得十分顺利。印度种植园的鸦片越种越多,它们为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最重要的茶叶提供了资金。

丝绸之路

1770年,在被英国殖民的孟加拉,粮食价格被越抬越高,结果造成了毁灭性的饥荒。孟加拉劳动力减少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随着财政崩溃,物价的飙升导致了大规模的恐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抛售,从而将该公司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伦敦方面经过紧急磋商,要投入大量资金救助东印度公司,他们转向了北美的殖民地,决定提高当地税收。

然而这一法案点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一些人化妆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将茶叶倾倒入海,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它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丢失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让英国人颜面尽失,并且意识到确保英国领地的安全是多么重要。

丝绸之路

十五、 危机之路

在美洲的失败大大震惊了英国人,这一挫折暗示出帝国的脆弱性。

尽管19世纪通常被视为英国的全盛时期,但同时也意味着将出现盛极而衰的现象:它的掌控开始放松,这常常给战略、军事和外交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到了1914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弗朗茨·斐迪南遇刺前的100年间,俄罗斯成功地从一个摇摇欲坠的古老农业王国转型成为一个改革后野心勃勃的帝国。它的壮大和扩张不仅触及了英国的利益,甚至还威胁到了英国本身。

到了18世纪末,拿破仑不仅谋划着征服埃及,而且还想把英国从印度赶出去。1812年6月,随着拿破仑向俄罗斯发起进攻,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法国军队兵败莫斯科以后,英国人看到了与波斯保持距离并与俄国人站在一起的好处。

随着俄罗斯以更大的步伐扩张领土,它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俄罗斯人对待边境线外那些人的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打响,俄罗斯最终败于英法联军之手。战后,沙皇废除了延续在这土地上数个世纪的农奴制。这预示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浪潮,它们帮助俄罗斯在19世纪下半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没过多久,大草原南部的更多疆域以及那些遍布亚洲心脏地带的绿洲,统统落入了俄罗斯人囊中。

当然,事情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帝国的转型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出于地缘政治和财政考虑,俄罗斯只能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

丝绸之路

十六、 战争之路

19世纪末,俄罗斯的野心急剧膨胀,没过多久,他们就废除了《巴黎和约》中所有关于黑海的条款。

不少人相信战争迫在眉睫。英国人与俄国人的长期对峙使世界局势空前紧张。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市场成为彼此争夺的焦点。

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扩张核心就是鸦片销售,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更是猖獗。该条约打开了一些之前受到严格限制的通商口岸,并且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

在英法联军1860年入侵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之后,他们获得了更多特权。

与此同时,德国的飞速发展给邻居法国带来了震惊与不安。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巴黎被围困,最后法国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在这样的经历下,法国看中了俄国的强大实力,与之结为同盟。到了1907年,英国也加入进来,三国协约正式建成。

而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站在了他们对面。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事的展开以及恐怖的四年过去后,人们对德国的敌意不断加深。因此,毫无疑问,战争的责任无论从原则还是事实上说,都被完全归咎于德国。

一战开始之前,欧洲是一个由各个帝国组成的大陆:意大利、法兰西、奥匈帝国、德意志、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不列颠、葡萄牙、荷兰,以及到1831年才成立的小小的比利时。

它们控制着全世界的广袤区域。然而战争使得数年之内,那些在各自游艇上互相授予大骑士勋章的君主们都不见了,一些海外的领土和殖民地也渐渐消失了。

那些统治了世界400年的大帝国虽然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但是它们已然走上了下坡路。黄昏来临。战争的经历是惨痛的,这使得控制丝绸之路及其沿路的财富变得空前重要。

丝绸之路

十七、 黑金之路

19世纪末最富有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金矿老板——澳大利亚人威廉·诺克斯·达西,他在其后又探测到了石油,这就是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

为了巩固自己对石油通道的控制权,英国、法国等开启了设计中东战争的历史。

他们不断向当地内部各势力许诺自己的支持与后续巨大数额的好处,以使该地区常年保持对峙、战争的状态,而无暇顾及统一并收复石油开采与使用权益。

列强也逐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而俄罗斯却因1917年的革命而奔溃,并且在布尔什维克党上台后迅速地与德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俄罗斯的内部分裂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英国人终于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机会,可以强化他们对苏伊士运河到印度这片地区的控制和保护。

丝绸之路

十八、 妥协之路

为了稳固自己在波斯当地的石油控制权,英国人想尽办法,比如试着扶植傀儡首相、夺取巴勒斯坦在其上为欧洲犹太人建立一个祖国(临近油田并位于通向地中海输油管终点站的地理位置)、将历史宗教和地貌毫不相及的前奥斯曼帝国的三个省份合并为一个新国家(即伊拉克,以便将其当做傀儡,方便控制)等等。

仅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就直接或间接地操纵了伊拉克、波斯和阿富汗三国统治者的更替。

但是世界正在改变,而且变得很快,维护对石油和输油管的控制是有代价的——英国的国债激增,帝国的驻军需要大量成本。

而整个帝国内部都出现了不可阻挡的反殖民主义的势头,印度国民大会党发表了《印度独立宣言》。

1929年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崩盘,对石油的需求锐减,波斯人开始逐步把石油资源收回自己手中,虽然他们在谈判桌上达成了协议,但波斯人发现,那些虚张声势的西方国家在谈判桌上根本不堪一击。

而那些占有资源的国家最终都能迫使这些获得特许权的人回到谈判桌上来。

事实上,世界大势已然逆转。西方的力量和影响正在衰退,并且似乎会进一步减弱。

1920年,当近东和中东的新格局正逐渐成型时,在巴格达的一场晚宴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英国人提出:“我们英国人希望最终给予(伊拉克)独立。”而伊拉克人则答道:“完全的独立不是给予的,它向来都是夺来的。”

不过此前还有另一场同样由资源支配因此的灾难。这一次,灾难的中心不是石油,是小麦。

丝绸之路

十九、 小麦之路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成为德国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的先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英、法相继对德宣战,但并未对波兰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波兰很快被攻陷。而从德国后续对波兰的劫掠,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乌克兰及其丰沃的粮食收成拱手送给希特勒等状况,我们不难明白:这是一场因粮食短缺而发动的小麦战争。

而当时作为盟友的斯大林,对于德军最需要的物资——小麦和石油的批准交易量总是很严苛,或仅运发其中一小部分。

每次交货的谈判都令人担忧且耗时长久。这种忧虑与不安,令德国在1940年7月做出了入侵苏联的决定。希特勒将其描述成意识形态之战,而实际上,资源以及最重要的粮食,才是冒险的真正原因。

丝绸之路

二十、 纳粹之路

在二战中,德军采取钳形攻势,一支从北方向世界中心地带进发,另外一支从南部进入北非和中东。1941年,北非沙漠中一连串闪电般的胜利将隆美尔和非洲军团带到了埃及,并准备进攻关键的苏伊士运河。

法国的落陷使得德国空军能使用法国在一战后于叙利亚和黎凡特修建的空军基地,从而进一步扩张了德国的地盘。世界的命运悬于一线,一切的关键取决于进攻苏联的时间表,发动进攻的时机必须是在农作物播种之后、收获之前。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45分,德军背弃盟约攻入苏联境内,举世震惊。到了同年夏天之后的日子里,德国战车似乎已经停不下来了。

9月,基辅被攻陷,到了10月份,莫斯科岌岌可危。严寒最终拯救了苏联人,但是冬季的粮食短缺,也令德国人编制计算精确的消耗预算——粮食显然不够,于是他们开始鉴别哪些人该死。许多犹太人与苏联俘虏被血腥屠杀,这是纳粹德国扫荡路上的一大特征。

随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苏军反攻、美军参战、投放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击败德国带来了长期的厌战心理,并且导致了英、法两国的经济萧条,以及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崩溃。

1941年,当太阳在西欧落下,一个新的世界开始呈现。这一进程,因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而加速,并且在战后延续下来。现在的问题是,谁将控制欧亚庞大的贸易网络。

丝绸之路

二十一、 冷战之路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对亚洲中心地区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在1942年1月的一份三方协议中,英国和苏联承诺要“保障伊朗人民免于当前战火所致的贫困”,而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强占伊朗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复兴。

共产主义开始席卷全世界并统治了亚洲。在中国,平等、公平以及最重要的土地改革使当地的共产党受到了人民的拥护,使他们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并最终将后者彻底赶出大陆。

世界中心地区的命运悬而未决,伊朗是其中关键。美、苏均有意于向其提供军事援助,但要借此换取关于石油的特许权。援助资金开始大量涌入伊朗。

控制着特许开采权,并主要供应欧洲和美国的西方企业开始向中东输入资金,并因此开启了世界重心转移的过程。此时,在全球流动的不再是香料、丝绸奴隶或白银,而是石油。

伊朗在摩萨台的领导下,坚决要将外国势力驱逐出境。为此,英国人联合美国CIA提出了“推翻(伊朗)首相摩萨台的联合政治行动”的计划——即发动政变。

当英国官员公开表达他们对国有化将导致伊朗经济衰退的担心时,美国人起了共鸣。美国开始介入这个被丝绸之路连接了数个世纪之久的地区,并试图将之纳入自己的控制。但是不言而喻,前途充满了荆棘。

丝绸之路

二十二、 美国之路

随着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的老大,它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一方面要支持那些令人讨厌的政权和统治者。

他们鼓励美国石油公司参与收购伊朗公司,仅仅是扶植伊朗并使其免受苏联支配的更广泛计划中的一部分。

这些行动只是美国人中东政策中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巩固与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关系。在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一条亲西方的国家带被成功地构建了起来。它们都得到了美国可观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

1955年,在一个西起土耳其、经伊拉克和伊朗直至东方巴基斯坦的区域内,各国签署了一份单项条约。条约宗旨的表面是为了“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实则是使西方能够对这一具有关键战略及经济意义的地区施加影响。

1958年年初,叙利亚与埃及正式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国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是统一阿拉伯人的第一步。而美国、苏联及阿拉伯地区的众多国家开始围绕石油资源的利益加重了彼此之间的角力。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成立。该组织允许创始成员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通过控制产量进而操纵价格,达到整合各国利益、提高石油收入目的。OPEC通过深思熟虑的策略有效地削弱了西方的影响力。

两个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一直在争夺控制这片位于地中海和中国印度之间的地区。到了20世纪,西欧丧失了它们的地位,并把接力棒交到了美国人手中。如今这个国家将担负起继续控制这一世界中心的任务。这将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一场新的大博弈即将展开。

丝绸之路

二十三、 霸权之路

现在,继续担负起保持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任务落到了美国——这个欧洲帝国时代的幸存者和继承者头上。然而,在这各方势力交织、局势复杂多变的地区,其难度可想而知。

1961年伊拉克以未被开发为由,收回了大面积的油田,它还宣称它正领导着“一场阿拉伯国家从西方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石油巨头的剥削下解放出来的斗争”。

而苏联很高兴见到这一切,在中东地区的转变和反西方情绪高涨的背后,都有着苏联人小心翼翼的身影。

而拥有强烈的摆脱外部利益和势力约束的愿望的阿拉伯国家,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左右逢源,这被证明是有利可图的。例如阿富汗这样国家,持续奉行“不选边”的外交政策,周旋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

摆脱外国强权运动的背后动力是石油,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且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事代表着利益分配比例的重大转变。

十年间,伊朗政府的收入增长了30倍;而邻国伊拉克的增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倍。伊斯兰国家的国力势必会随着野心的膨胀而增强。

1973年10月,叙利亚和埃及军队向中东地区西方势力的代表以色列发动了夺取圣地麦加的战役。这场冲突震惊了世界,虽然该战役以以色列反败为胜为结局。但它带来的局势逆转已难于阻挡,石油的价格急速上涨——这正是发起战争方的诉求。

西方国家的资金开始大量涌入中东地区:仅仅用了五年时间,石油生产国的总收入就从1972年的230亿美元增长到了1,400亿美元。

正如中世纪早起欧洲对东方的丝织物、香料和奢侈品趋之若鹜一样,如今的西方也对石油同样渴求,但问题是用什么来支付这一价格高昂的必需品呢?

1000年前,为了筹集这些交易的资金,西方将奴隶卖给伊斯兰国家;现在,为了购买石油,人们想出了更为阴暗的交易:武器及核技术销售。

丝绸之路

二十四、 中东之路

伊朗革命使得美国在该地区搭建的纸牌屋轰然倒塌。

1979年,曾被逐出伊朗十数年的宗教领袖霍梅尼重新杀了回来,他与他的支持者迅速掌控了伊朗,这导致石油的价格几乎涨了三倍。

与此同时了,伊朗革命虽然没有在政治上倒向苏联人,但却在军事上帮了他们忙。

受到伊朗革命的影响,阿富汗也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苏联鉴于自身利益,在1979年圣诞前夜,苏联军队正式进驻阿富汗,意图控制阿富汗。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伊拉克这种出于敏感或者说敏锐的反应,并不是一种莽撞。

阿拉伯地区的三个代表性国家中,伊朗的革命,被认为是受到美国操控,其动荡将为后续阴谋策动提供了突然;而阿富汗则由苏联以提供援助为借口,在本土扶植傀儡政府,主导权被境外势力掌控;伊拉克不得不谨慎思考。

为了惩戒伊拉克的单独行动,苏联取消了对它的武器供应并暂停运输相关装备。到了1982年,伊朗军队不仅成功迫使伊拉克人撤出了伊朗土地,还直接攻入了伊拉克领土。

在此情形下,为了遏制伊朗和苏联,美国决定在伊拉克身上投下重注,支持萨达姆。里根政府还帮助伊拉克扩大石油出口,以便增加其财政收入,来拉平伊拉克与伊朗双方的竞争力。

而在阿富汗内部,反抗苏联侵略的叛军也在美国的援助下对苏军进行了持续骚扰。

出于对伊斯兰国家的支持,以及对那些遭受压迫的穆斯林的同情,沙特阿拉伯也加入了援助队伍,随着援助的增多,与苏联红军作战的抵抗组织不断壮大,最终,苏军在1989年年初被彻底赶出阿富汗。

而无论从哪方面看,美国人都是大赢家:他们不仅打击了苏联在中亚地区扩张势力的企图,而且还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网。

20世纪下半叶,为了争夺丝绸之路沿道国家的控制权,美国每次都是只顾眼前不计后果,有事还会给今后埋下一些更加棘手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30年里,发生在这些亚洲屋脊国家的事件将左右全球的局势。

为了控制和影响这些国家,战争、叛乱和国际恐怖主义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机遇和希望也开始在一个广阔的地区生根发芽。这一地区从来都是世界舞台的中心。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每一事件都与新丝绸之路的出现有关。

丝绸之路

二十五、 伊战之路

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改写了整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人类历史。

入侵爆发后,一系列经济制裁随即展开,多国部队空袭了伊拉克的防空力量、通信设施和军工厂,同时地面部队从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登陆。行动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出于一种睿智的考量,美国对萨达姆政权并未深究其责。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却点燃了美国人的勃勃野心。德国的柏林墙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不久倒塌,而在美国击败伊拉克后几个月内,苏联也自己解体了。

这一时期的中国也在经历重大转型:邓小平等人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取得成效,将这个国家从一个偏远的地区性势力改造成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抱负不断提升的大国。

海湾战争结束后,对伊拉克的严厉制裁,以及对恐怖主义的支持者本·拉登的疯狂追杀,导致美国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做出了一系列有偏差的行动。

例如:为了报复1998年“基地”组织的恐怖行动,美国在未与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向“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大本营发射了78枚巡航导弹,事后却拿不出确凿证据证实拉登的行踪,也未能证明其与恐怖袭击事件确有联系,这导致原本对美有好感的塔利班政府被推向了激进主义的怀抱。

而另一个被证明是美国短视案例的例子就是伊拉克战争。美国不计一切代价地清除萨达姆,单最终美国也没有找到萨达姆·侯赛因与2001年“基地”组织袭击直接有关的证据。

然而在这两个地方,战争最终都变得漫长无期且耗资巨大。而最终未能确凿的开战动机,给整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丝绸之路

二十六、 新丝绸之路

欧美国家试图在这片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地区继续保有支配地位,但却徒劳无功。

如今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故事在上演:在土耳其,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分歧的政府封锁了互联网和一些社交平台,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议;

同样的局面也出现在乌克兰,不同的民族诉求导致该国陷入分裂危机;

叙利亚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斗争代价巨大;

由于身份认同和民族问题,高加索地区也处于转型期,特别是在车臣和格鲁吉亚;

当然,也少不了更东边的吉尔吉斯斯坦,那里自2005年发生“郁金香革命”之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政局动荡;

在中国西部也出现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

然而,从东向西,丝绸之路正再次崛起,世界的重心将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原油、煤炭、贵金属以及铍、镝等稀土矿,还有开发核能及制造核弹头的基本物质铀和钚。

从古至今,各种思想、习俗和语言都在这个连接着东、西方的熔炉里互相碰撞。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城市日益繁荣,新的机场、度假胜地、豪华酒店和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有着巨额的资金可供挥霍,房地产市场也欣欣向荣。

在此地,贯通亚洲屋脊的新通道也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北方物流网络。当然还包括输油管和输气管,将能源输送给有财力、有需求的欧洲、印度和中国等地的消费者。

在东方,中国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订单,因而这些管线同样将称为未来中国的生命线。

此外,这一曾经孕育了世界上最杰出学者的地区如今再次涌现出新的学术中心:波斯湾地区遍布着由当地政府和富豪资助,并由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管理的校园;中国在它们与地中海之间的每个国家都开办了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机构“孔子学院”。

当然,新的艺术中心也在不断涌现。

事实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与今日的世界紧密相连,重视历史与现今的关系,对于未来发展会有极大帮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以维护共同贸易和文化遗产的名义,重金投资将自己与西方绑到一起的丝绸之路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已经在该地区掀起了一场电信革命。他们大量铺设、安置固定电话电缆和数据发送器,从而带来了全世界最快的下载速度。

这些工程大多由华为和中兴等通信公司完成。

西方国家也处在十字路口上。美国的政策将被重新定位,100年来,美国一直十分重视其与西欧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

英国国防部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认为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随着这一世界中心地区的发展初具规模,一些旨在规范本地区各种关系的机构和组织也纷纷成立。

“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结语

我们人类生来就是群居的动物,惯于交流、交换、交易。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成了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擦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燃起璀璨的烟火。

从带着桂冠的希腊文明,到辉煌奢靡的巴比伦城,从神秘古老的埃及,身披荣耀的罗马,到信仰诞生的耶路撒冷,丝绸之路上几许光明,几许凉荫。

威风赫赫的蒙古铁蹄,迎风猎猎的十字军战旗,黄金白银遍地的商路,奴隶心碎哀泣的眼泪里,我曾打马而过,我曾翻山越岭。在此地,梦过、疯过、笑过、爱过。

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永远没有尽头。

赞(0)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丝绸之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