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讲述投资知识切实有用,其中有大量基于常识做出的投资建议。《漫步华尔街》是一部行文饶有趣味、说理令人信服的鸿篇巨制。漫步华尔街读后感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总结如下。

漫步华尔街

本文转载老齐的读书圈并整理,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漫步华尔街:投资股市!一共就这么几种理论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来讲一本华尔街经典,麦基尔教授写的《漫步华尔街》,麦基尔教授,也有翻译成马尔基尔教授的,他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理事会会员,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主任,以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董事会董事,在美国可以算是一位投资界教父的角色,这本漫步华尔街,更是40年不衰,成为投资圈必读书目之一,他不光有理论,更是一部行动指南,告诉你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回报最大。我们之前读过的《钱七步创造终身收入》《股市进阶之道》大量引用了本书的相关内容。

漫步指的就是随机漫步,市值将来的变化方向,无法根据历史进行预测,随机漫步理论在华尔街一直很盛行,越是专业的投资者越是认为股票价格短期根本就是无法预测的,那些大师从来都说,在他们有生之年,从未见过一个可以预测短期市场走势的人,但是市场人士肯定不喜欢这个说法,因为随机漫步理论,打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他们反击的武器就是两点,一个是基本面分析,另一个是技术分析,在这么多年的争论中,最后大家似乎相互妥协,认为股票市场至少有点还是可以预测的,而作者的身份比较尴尬,他既是个经济学者,又是个市场参与者,在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担任董事多年,所以他切身的感受到,来自两方面观点争论。

其实投资的目的,就是跑赢通货膨胀,但在21世纪初,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已经低于了2%,所以其实投资的必要性就被大大减弱了,但作者认为,这可说不好,未来某一时点,可能高通胀就会突然来袭。从1962年到2014年,通胀的平均水平接近每年4%,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的报纸价格上涨了49倍,而巧克力棒的价格涨了20倍,所以通胀看起了很温和,但是长期复利计算下来,破坏力是极大的。所以投资对于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不投资,那么你大量的财富就会被通胀所融化掉。所以你别无选择。

而投资是需要努力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说不投资会让你的财富一点一点的融化掉,那么乱投资,可能会让你的财富快速的化为乌有,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比如迈克杰克逊,泰森,这些人曾经靠职业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很快就挥霍一空。有人很纳闷,动辄几十亿美元的财富,怎么会那么快花完,说白了就是乱投资导致的。真正消费是永远也花不完的。

投资是一个枯燥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当价格高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卖出,无论股票,债券还是房产都是如此。其实就是这么点事,但麻烦的是,内在价值该怎么算,有一本书叫做投资价值理论,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威廉姆斯,他提出了折现这个概念,他说内在价值,就等于未来所有股利的折现值,也就是说假定利率是5%,那么明年的1美元,也就相当于今天的0.95美元,如果是2年后的1美元,大概只相当于0.91美元。随后这个理论被费雪大师和巴菲特发扬光大,变成了现在的DCF,也就是现金流折现估值法。所以股利越多,股利增长率越高,股票的价值也就会越大,所以证券分析师,要做的就是两点,估计他的长期增长率,并且估算这种增长能维持多久,但是这就又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旦市场过热,他们就不但要对未来折现,恐怕还要对来世进行折现。所以这种方法很可靠,但是人似乎并不靠谱,于是结果也就变得没那么可靠了。

还有一种方法叫做空中楼阁理论,这是凯恩斯提出来的,说的是投资者不愿意去计算内在价值,而是宁愿分析投资大众未来的行为,分析他们在乐观的时候,如何将自己的希望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根据这个理论,成功地投资者,只需要在投资大众变得乐观之前买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据说凯恩斯每天就是这样坐在床上操作半小时,也不需要做任何的研究,就轻松赚到几百万英镑,同时也让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捐赠基金增长了10倍。

凯恩斯认为,股市投资不是要去预测未来的盈利前景,也不用去看股利的支付,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地预测。你要做的其实就是先人一步而行动,在别人乐观前先买入,在别人悲观前先卖出,他写道,如果你相信一个投资肯定能产生30美元的回报,也相信3个月后市场定价只有20美元,那么你现在为这项投资支付25美元,就不是明智之举。老齐给您解释一下,如果预期未来市场估值下跌,那么即使低于价值了也不要买,这也是老齐为什么要大家坚持一个月不创新低的买入法,再好的股票,再低估,也不要在创新的时候去空手接飞刀。

凯恩斯更著名的一段话是,炒股如同选美女比赛,选出你认为漂亮的没有用,你得去选出别人都认为漂亮的,才能有机会得奖。其实这就是一种博傻理论,你什么都不用管,就去看看,在你身后有没有傻子出现,如果有傻子未来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上把股票接走,那么你就没什么好担心的。甚至高出价值3倍,5倍去买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傻子接走你的投资,那么即使低于了价值,也是白搭。后来一系列大师,比如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席勒教授,以及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都很认同这个观点,他们也觉得内在价值根本就是水中捞月。一个投资的真正价值,仅等于他人愿意支付的价格。老齐在这里解释一下,使用这种方法你要看场外和场内势力的对比,比如现在2018年9月中旬,股市连创新低,基金大规模降低仓位,场外观望的人数越来越多,场内的都在往外跑,所以很显然短期接盘的越来越少,但是这些场外的力量,早晚有一天会回到场内,他们以后还会买入,所以既然以后的傻子已经越来越多了,我们的买入也就变得越来越安全。相反在2015年5月,基金仓位高达9成,投资者人数达到顶峰,储蓄大搬家, 而且还配资,说明该买的不该买的都买了,这么多人都在你之前买入进去,如果你此时再买,就变成了接别人盘的傻子。而你身后的傻子正在变得稀少。所以市场越涨反而越危险。

而随机漫步也是一种理论,他认为股市根本不具备预测性,举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60年代的新股热,70年代的漂亮50泡沫,87年股灾,日本泡沫到纳斯达克泡沫,还有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在不断向人们提出警告,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专业人士,对过去的错误仍然不具备免疫力。我们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已经讲过,群体中积聚的只有愚蠢,而不是让人明智的常识,在金融市场上,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高不可攀的价格可能会维持很久,但终有一天他会掉头向下,成为那些狂欢者的噩梦。涨的时候很缓慢,跌的时候很突然,绝大多数人完全来不及出逃,就会有一种突然崩塌的感觉。历史上有过很多次泡沫,我们也讲过很多次了,在这里我们再简单温习一下。

1是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在那段时间,荷兰的郁金香感染了一种花叶病,让郁金香上长出了彩色条纹,荷兰人对此大为欣赏,竟然卖出了高价。慢慢的郁金香热就开始兴起,花叶病越严重就价格越高。大家一看这东西能赚钱,于是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里面倒买倒卖,这期间有发财的,但可想而知,他们赚到钱后就又会加大投入,等于没人把钱真正拿走,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增量资金,结果成了一个暴富行业,很多人在这次疯狂中,身价和市值暴涨。甚至把土地,珠宝家具全都拿来换取郁金香,后来荷兰人觉得不过瘾,还开发了期权交易,比如郁金香是100荷兰盾,如果你看好郁金香价格还会升,那你就花20荷兰盾买一份期权,这份期权的意义是,你可以在未来某一时点,以今天的100盾的价格买入,到时候如果价格涨到200盾,那么你就行权,100买入,200卖出,倒手就赚了100盾,刨除20盾的期权成本净赚了80盾,相当于你赚了4倍,而如果你全资买入只能赚1倍,所以期权创新,把郁金香炒作加上了杠杆。也炒到了天价。就在1637年1月,郁金香还涨了20倍,但到了2月,就价格暴跌。因为有些人觉得这辈子赚够了,开始准备离场,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这么想,然后跟着抛售,一下子郁金香就崩溃了。最后郁金香的价格跌到一文不值,甚至还不如与洋葱。明天我们再来讲第二个故事南海泡沫。明天见。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世界历史上最惨痛的几次泡沫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华尔街经典,漫步华尔街,昨天我们分享了世界第一个泡沫,郁金香泡沫,今天我们来讲第二个泡沫的故事,南海泡沫。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南海公司,1711年成立,该公司承担了近1000万英镑的政务借据债务,也就是持有政府债务的,都可以卖给南海公司,而政府不再还本付息了,作为报酬,政府给了他南海地区通商的垄断权,大众想当然的认为,这家公司应该会在贸易中取得巨额财富,提前知道消息的人,都以55英镑的价格买入政府债务,兑换成南海公司面值100英镑的股票。南海公司也像模像样,迅速跟南美洲做起了贩卖奴隶的生意,但其实他们根本没赚到钱,因为运输中奴隶死亡率非常高。

但南海公司的人,却猪鼻子插大葱在那装大象,在伦敦租下来豪宅,看起来好不气派,甚至他们公司自己的人,都认为南海公司是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骗子往往结伴出现,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一个叫做约翰劳的人,组织了另一家公司,叫做密西西比公司,这个人的伟大理想就是用纸币替代金属货币。这个想法瞬间被法国接受,于是成了一家国家支持的股份公司,股价从100法郎涨到了2000法郎,甚至一度他的总市值,相当于全法国金银价值总和的80倍。换句话说,只要有80分之一的人抛售股票,带走财富,那么全法国就要破产。

而此时南海公司也来劲了,他主动提出为31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提供融资,法案刚一提交,股价就从130英镑,涨到了300英镑,为了打通关系,南海公司大量的用股票行贿。后来南海公司以300英镑的价格发行新股,新股认购可以分期付款,首付60英镑,其他8次付清,就连国王也人够了10万英镑,其他投资者蜂拥而至。甚至为了争抢而大打出手,结果新股溢价发行,涨到了400英镑,之后一个月,股价又涨到了550英镑,接着就是800英镑,1000英镑,傻子多到这个份上,甚至大大超出了骗子的意料,南海公司顺坡下驴,既然你们都抢,我就不断的融资,前后100个融资项目推向市场,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具有欺骗性,甚至说要生产永动机,但公众似乎照单全收,只要是发的新股全都抢购一空。满额缴纳智商税,作者说甚至有的项目都没想好干什么,结果就募集成功,然后这哥们也没客气,立马带着钱跑路了。这帮人都是傻逼吗,其实不是,是他们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更傻的傻子在自己后面,以更高价接走自己的股票。就跟现在买房的人不知道房价贵吗?不是的,他们是相信,一定还有人想买房而已。在南海泡沫疯狂的投资者中,甚至包括了大科学家牛顿,他其实半道上赚了大钱出去了,结果看股价还涨,又杀回来了,被套了个正着。于是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算不出人们的疯狂程度。

南海泡沫怎么破掉的呢,说白了就是股票涨的,连骗子都心慌了,南海公司的管理层心知肚明,自己公司就是个骗局,于是他们在高点抛售了股票,结果消息被泄露,股价就飞流直下了。政府还一度救市,但信心崩溃根本无法挽回。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泡沫,那就是美国29年大危机,当时在1920年代,美国号称柯立芝繁荣,工商业极度发达,1928年3月,股价开始猛涨,随后的一年半股市涨幅,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一些重点公司,基本都一年半翻了几倍。1929年有大概100万人通过融资买入股票,融资额达到90亿美元,是1921年的9倍。大家无论在酒会,音乐会,赛马场,任何场合都会最后谈论到股市,而且就一直不停。那会在美国坐庄是合法的,一些操盘手跟做市商联合自己就会大幅拉升股票。然后让一些写手和媒体评论员,发布一些有利于股价的消息,吸引投资者跟进。1929年就是大众投资者大幅入场的时候,但此时这些恶庄们却在悄悄退场了,当他们撤的差不多了,股价也被散户炒到了天价,接着就是放消息打压股市,并转手做空。1929年9月3日,美国股市达到顶峰,此后25年再也没有突破过这天的高点。9月4日横盘一天,到了9月5日,开始暴跌,史称巴布森崩盘,巴布森是一个财务顾问,他是走了大运,历史记住了他,在9月5日这天,他正好在一个金融午餐会上说,崩盘迟早来临,当时引发了全场的哄堂大笑。其实9月的行情还不错,只是小幅下跌,甚至有人发表观点,千金难买牛回头,但到了10月份,崩盘已经造成了恐慌,到了10月29日,灾难发生了,股价几乎直线下跌,到了1932年市场触底,大部分蓝筹股跌去了95%,股市崩盘后,大萧条接踵而至,后来市场总结,如果站在当时的视角,根本看不出股市定价过高,因为当年经济太好了。是因为美联储错误的提高利率引发了崩盘,但是作者说,其实有个证据,那就是封闭基金,一般封闭基金就应该等于市场价值,在悲观的时候他们会折价10-20%,而在乐观的时候,他会溢价,29年的时候,封闭基金都是溢价50%进行交易,足以说明市场太过于乐观了。

大众的疯狂情绪,有时候真的让人叹为观止,那么机构会不会好一点呢?然而并没有,1959年作者刚刚踏入华尔街,当年所有的东西都贴上了增长的标签,比如IBM和德州仪器当时的市盈率都超过80倍,当时谁要是质疑高估不合理,就会被视为异类,说他根本就不懂高科技,是个大土鳖。当时新闻周刊引用了一位经纪人的话,投机者以为无论自己以任何的价格买入股票,都会在一夜之间翻番,但可怕的是,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60年代,投资者对所谓太空时代的股票贪得无厌,这类新股大量发行,在59年到62年这期间,新股发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新股热完全可以跟南海泡沫匹敌。市场上管这个时期,叫做电子热。不管你的业务怎么样,只要你的公司名称带有电子两个字,那么就会遭遇哄抢。有人举例,一个生产鞋带的公司,市盈率顶多6倍,但他把名字改成电子硅片股份,业务完全不用调整,市盈率就能增涨15倍,换句话说整体市盈率能达到21倍。当时美国股市就是这样,带电子两个字的股票,基本都在1961年翻了一倍。但到了1962年,却跌去了9成。

最逗逼的是,很多公司都在招股说明书上印刷了一行风险提示,本公司无任何资产,无任何盈利,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能支付股利,本公司的股票具有高度风险性。然后就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没有人会为这行字而停止疯狂。所以美国证监会也很无奈。傻子排队找死,挡都挡不住。

随后电子泡沫破灭,很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却根本不长记性,没多久股市又开始了炒并购的浪潮,一些公司增长很困难了,所以就纷纷采取并购的方式创造虚假增长,甚至一家电子公司,都能跟一家卖糖果的公司合并,他们玩的手段其实就是一个市场估值高的企业,吸收一家市场估值低的,然后把这个低估企业的业绩装到估值高的壳子里,通过换股使出障眼法,这样估值也就搞上去了。就比如现在股市上科大讯飞200多倍市盈率,而格力只有10倍市盈率,那是不是说两家公司合并,把格力装到科大讯飞的壳子里,格力也能到200倍市盈率呢?当时的美国人就信了。1967年,有的公司短短25天,完成了4次并购,致使市盈率达到了50倍,股价从8美元,涨到了73美元。但随后2年,他就跌倒了10美元。

并购泡沫破灭,让大家长记性了吗?然而并没有,接下来大家又相信业绩为王了,找那些最好业绩的股票,叫做重个股轻大盘,基金经理们全都变成了快枪手,业绩为王在60年代末风靡了整个华尔街,基金的策略就是,买入当下业绩最佳的股票。美其名曰活在当下,有的基金经理甚至说,如果有一个故事,却定未来几天会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么他就会推动股价上涨,即使这个故事是虚假的又何妨呢?其实这就又回到了凯恩斯的股票博傻策略。最逗的是一家叫做曼尼皮尔的快餐店,他把自己干脆改名叫做业绩系统,去迎合华尔街业绩为王的导向,他说自己未来的业绩会越来越好,标榜自己是一家绩优公司,1969年股价达到了23美元,结果一年后后来跌倒了1毛钱,跌幅超过99%。接下来华尔街还有哪些荒唐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吧。

漫步华尔街3:当年的日本跟今天的中国真是越来越像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60年代的美国,妖魔鬼怪横行,先是炒电子,后来炒并购,最后炒业绩和故事,韭菜们一次一次被收割。到了70年代,大家要理性了,于是回到了价值投资的本源,开始去追蓝筹股了,什么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宝丽来,迪士尼,这些股票被称为美国的漂亮50,他们都是大盘股,市值很大,这意味机构可以重仓他们,当时机构们都在谈论,这些股票太好了,所以以低估的价格买入是不可能的,如果长期看,价格过高并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说,这些股票好比传家宝,永不会卖掉。另外,大家还有一个私心,这个在我们讲彼得林奇的时候讲过了,那就是你买其他的股票赔钱了, 人家会质疑你的能力,但你买IBM即使赔的血本无归,也没人会怪你。但很不幸,后来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包装精美的愚蠢,也可以很像是智慧,1972年索尼的市盈率高达92倍,宝丽来90倍,麦当劳83倍,最低的惠普也有65倍,漂亮50已经彻底疯狂,但是到了1980年,这些股票的估值,没有一个估值超过18倍的。

随着漂亮50的全线覆灭,70年代是整个美国股市最黑暗的时期,几乎10年不涨。所有人都在远离股票市场,他们觉得美国要完蛋了,美国股市要推倒重来,当年美国严重的大通胀,所有人都去炒商品了。但就在这样的绝望中,美国股市开始了轮回,1983年新兴科技股又开始热了,跟60年代初简直一模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电脑,机器人这类的新股再次突然流行起来了。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有家叫做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游乐中心公司,认购价达到了333倍,但是全王阿里,对于以自己名字认购的公司,竟然一股也不买,这让人们开始逐渐清醒,结果从这之后小盘股开始崩盘。80年代还有一个版块很火,就是生物技术,当时抗癌药干扰素引领了这波浪潮,有人预测1982年销售额将超过10亿,增长将一发不可收拾,但实际上1989年才勉强够2亿,所以显然大家对他太乐观了。

然后我们的故事,就从美国走向了世界,80年代后期,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泡沫,1955年-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75倍,90年的时候日本的房地产市值高达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财富的20%,也相当于全球股市总市值的2倍,如果以国土面积衡量,美国比日本大25倍,但90年的时候,日本的房地产市值等于美国的5倍。日本人完全可以靠卖掉东京,就能买下全美国的房子。甚至只需要卖掉日本皇宫那么大面积的土地,就可以买下90年代的整个加州。当然也肯定连硅谷一锅端了。

而比日本土地还疯狂的是日本股市,房子35年涨了75倍,而股价飙升了100倍,89年12月,日本股市总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所有股票市值的1.5倍,接近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5%,看到这样的数据很多人都惊呆了,欧美股票市盈率只有12-15倍,而日本则高达60倍,当时华尔街确实提出了很多警告,但是日本的回应是,相对于美国,日本股市还是低估了,因为日本公司计提的折旧费过高。而且日本公司在财报中并未计入联营公司的收益,如果把这两个计入,日本的市盈率要低的多。而对于高房价,日本人也有解释,他们说,日本的人口密度大,各种监管规定和税法限制了可居住土地的使用。是不是很耳熟,说的就是人多土地少,所以日本土地就贵。

但显然这一切是站不住脚的,当年的日本跟今天的中国一模一样,都是租金上涨幅度远小于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说明真实需求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稀缺根本就是谎言。真正造成资产泡沫的原因就是旷日持久的低利率。而一旦低利率开始逆转,一切也就都结束了。不过站在当时来看,日本人就是有神一样的自信,认为日本已经摆脱了金融上的万有引力,但很可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树上掉下的那一只苹果,正是日本政府自己所为。当时投机炒作太厉害了,造成了物价严重上涨,已经开始搅动人心,所以日本政府开始控制信贷,并快速的上调利率,本意是对市场维稳,但结果软着陆没能等来,反而造成了大崩盘。日经指数狂泄而下,2年跌去了63%,很快楼市的泡沫也被刺破了,这个损失更大。接着等到的就是全国的大萧条。

就在日本人经历苦难的时候,美国的硅谷上演着信息产业革命,一开始科技公司蓬勃发展,但到了90年代末,也开始了一场著名的非理性繁荣,那会你只要敢说估值高,就会被嘲讽一番,说你无药可救,根本就是老古董。巴菲特在那段时间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质疑。竟然被无名的散户,发文章挑衅,列出自己的持仓,号称要教巴菲特炒股。

那会大家都在预期,股票每年将带来15-25%的回报,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过去一切的生产模式,一切金融规律也都因为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变得不再适用。其实很多事根本就反常识,比如思科,当时最保守的人,认为他能够一直以15%增长下去,假定美国6%的GDP的增长速度,那么25年后思科就会超过国民经济的规模。

在互联网泡沫期间,有一个现象盛行,跟60年代非常相似,那就是改名,只要你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那么股价立马就涨,一点都不含糊。2000年如果你的公司股价没有涨过100美元,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而到了2001年,这些曾经的百元股,基本都跌了99%以上。而那些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们,正式这场互联网大泡沫的拉拉队长,他们有的号称互联网女王,有的叫电信股大师,反正就是不断的替各种高的离谱的公司股票,找到看起来很合理的借口。

在新兴的网络世界里,最让作者感到费解的是,那些销售额,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变成了跟股价毫不相关的东西,给互联网公司估值,就是单纯的访问人数,有的网站竟然仅凭借这个股价涨到了67.5美元,但一年后,当人们又开始相信利润的时候,他就跌成了仙股,也就是价格跌得不到1块钱。最逗的是,作者还做个对比,如果你2000年1000美元买了北电网络股票,那么2002年的秋天,他只价值3美元。相反如果你去买1000美元的百威啤酒,把啤酒都喝光,卖易拉罐,你还能卖到79美元。

很多美国人都放弃了工作,变成了短线交易者,在2000年前后股票的换手率空前高涨,有些股票一天的波动率就高达50%,这导致了很多人,即使在特大泡沫的膨胀过程中,也没有赚到钱。有研究人员研究,买卖越频繁,投资的业绩越差,平均而言,每天都要交易的短线客在股市上6个月就会赔光。

接下来就是各种欺诈应运而生,比如著名的安然假账案,一度深受华尔街追捧的安然公司,结果轰然倒闭,650亿美元的市值灰飞烟灭。

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是惨痛的,让美国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有些人真的被一些公司骗的倾家荡产,于是他们不再相信股票了,发誓再也不投资股票了,但恰恰是2002年之后的美国股市极具投资价值。因为此时大众的视线完全从股市撤离,开始瞄向了房地产市场。

在传统的银行制度中,都是发放抵押贷款,每一笔贷款银行都会小心翼翼,收不回来,信贷经理是有责任的,但21世纪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还是发放抵押贷款,但他们把这个贷款的收回权力,很快就打包卖给了投资银行,所以钱很快就收回来了。投资又把这些贷款打包,然后转手卖给了投资者,叫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投资银行一买一卖,从中还赚了一笔。当然投资者也不傻,他们之所以买这些抵押贷款,是因为有人给他担保。然后根据担保的程度,和自身评级,再把这些抵押贷款分出层次,在抵押担保债券上,又做出了几级衍生品,后来还开发了信用违约互换,也就是说上面那一切如果出现风险了,那么就会有人赔你钱。而这个东西,你不持有抵押支持证券,也可以买,于是就变成了裸做空的工具。那么这看似非常复杂的,牢不可破的金融体系,最后是如何轰然崩塌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想战胜市场也许根本就是个错误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我们讲到了次贷危机,说到了,次贷非常复杂的产品设计,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做证券化,然后各方提供担保,还提供信用违约互换,看似很安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市场在快速的增长,信用违约互换最后竟然高达相关债券价值的10倍,最后即使如美国AIG这样的保险公司,也根本没有那么多储备资金来支付理赔。换句话说,担保虽然存在,但他们已经赔不起了。

为了逃避监管,美国的金融机构把这些衍生证券放在了资产负债表之外,这样一来,大家就全都放心了,都以为后面有保障了,然后就开始胡搞,信贷经理的任务不再是审核资质,而是尽量多的去拉人贷款,帮他们粉饰申请表格,原来需要3成首付,现在则完全不需要首付,只要贷款就可以。你可以是无工作无资产的流浪汉,这都没有关系。就这样银行发放了大量的贷款出来,而这些贷款推高了房价,于是就有更多的人去买房,结果房价就更高了。

美国的房价,从1890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他的涨幅基本跟通胀保持一致,那就是每年涨5%左右,大萧条的时候也跌过一半,而且这一跌就是30几年,直到1950年才爬出那个坑,之后又保持了50年的平稳,在美国炒房根本无利可图,但到了2005年以后,房价开始直线拉升。全美房价指数翻了一番,有些城市房价涨幅要比全美大的多。2007年下半年,房价开始崩盘,有些地方房价竟然跌了三分之二,最重要的是一些巨型的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引发了多米诺效应,一场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向全球辐射。

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篇幅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几个著名的金融泡沫,以及他们的破裂过程,主要为了说明一点,这是格雷厄姆的名言,归根结底,股票市场不是投票机而是称重机,估值标准并未改变,真实价值终究会胜出。所以做好投资其实就是要学会如何估值,但老齐也说过,价值与价格,就像牛郎织女,他们基本几年也见不了一面,所以我们必须耐心等待你的织女。他早晚回来,但却不知道早晚是多久。

那么如何判断市场高估还是低估?很遗憾你往往只能事后才知道,当时你可能也随市场亢奋或者恐惧,就拿今年来说,很多朋友年初跟老齐读邓普顿的时候,都捶胸顿足说可惜没有抓住市场低估的机会,但真等市场稀里哗啦的跌下来,就开始无限的怀疑,是不是还要再跌30%,还要跌50%?然后就是各种抱怨,为什么不救市,股市还有希望吗?紧接着就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老齐说错了,是不是大师们的做法过时了。也许这次真不一样了。所以克服贪婪恐惧,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无比困难。你以为知道挂挡,踩油门,目视前方就学会开车了,哪有那么简单。这其中还有很多的技术问题,还有更多的心里问题。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一般人想战胜市场,这个从根本上就是错的,这就相当于你,小学没毕业,就要去考虑考博士的事。战胜市场这种事,连最专业的机构,都很难实现,更别提你一个小散了,你没资金,没信息,没知识,没技术,就凭两条K线就想战胜市场,开什么玩笑。作者说,没有任何个人或者机构能够始终如一的比市场整体知道的更多,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人和机构可以长时间一直的战胜市场。所以老齐建议各位朋友,咱能不能先不要上来就目标远大,要战胜市场,咱就踏踏实实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就好。这么做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熊市里买入,然后一直不卖,你就会获得一个市场平均收益。换句话说也战胜了90%的基金经理。但是这么简单的事,99%的人却做不到。

接下来我们看看,专业人士的武器库,他们分析市场的两大武器,一个是技术分析,一个是基本面分析。投资者几百年来的梦想,就是去预测未来的股价走势,这其中产生了无数多的方法,技术分析就是绘制并解释图表,其实技术分析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博弈,他们赞成空中楼阁理论,就是要通过图表来揣测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对此作出相应的准备。

而基本分析则完全相反,只关注公司本身,他们认为股价走势还是基本面决定的,心里只是短期扰动,中长期必然回归价值,华尔街最专业的分析师90%都是基本面的分析师。专业机构的人士大多对图表分析不屑一顾,认为根本就是纯扯淡。也没人会给他们开高薪。

但是小散们特别喜欢图表分析,因为简单,基本培训个2-3天,他就敢说自己是高手了。并且能够解释的头头是道。图表分析的理论依据其实就是惯性,当市场沿着一个趋势做多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有更大的概率上涨,而沿着趋势下跌,那么就表明大家都在疯狂出逃,未来下跌的可能性更大。还有各种阻力位支撑位,颈线位,这些都是利用了投资者心里,也叫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比如股价涨到10块跌倒了7块,他就会很懊悔,为什么没有10块钱卖出,结果股价反弹回到了10块,他第一时间就卖出了,这么想的人多了,在10块钱位置卖出的压力也就大了,所以股价很可能一碰到10块钱,就又跌了下来。还有人会想7块钱可是一个好机会,在7块钱买入10块钱卖出,轻松赚将近50%,所以他会很后悔7块钱没买到,这样股价一跌到7快,他就冲进去了,买的人多了,7块就成了重要支撑位,而一旦股价在7块钱没停住跌破7块钱,这些想做短差的也就都被套了,那么他们就会慌不择路,赶紧跑出来,结果往往股价跌破7块的支撑位后,会有加速下跌。形成一个熊市的重要信号。反之也是成立的,阻力位突破后,往往会加速上扬,那是因为之前10块钱卖掉的,一看不好!亏了,他们有转身跑回来了。

有没有不按套路出牌的,当然有,而且很多,有的时候他会打穿支撑线,让投资者恐慌出逃,然后反手快速拉升,根本不给你上手的机会,图表分析师管这个叫空头陷阱,这种走势很多,特别在熊市的底部,往往在行情启动之前,要先挖个大坑出来,用来埋葬那些最后一批意志不坚定的人。

图表分析之所以看起来很有效的原因主要有3点,第一大众的从众心理。在股市里很多情况是,因为上涨所以上涨,上涨本身就是买入的理由,而买入也是上涨原因,所以不断上涨的图形,就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第二,所有消息都已经反映在价格当中,如果这个股票真的基本面很好,那么一定是那些基本面投资者不断买入,推升了股价。第三,预期传导持续放大,也就是这个事越想越好,比如茅台一开始就是好公司,后来想他是百年一遇的好公司,再想就更不得了了,可能放眼全球都没有的好公司。谁能做到,几乎没有应收账款。存货不但不减值,还越来越值钱。这些其实都是茅台一路上涨过程中,大家逐渐想象出来的。

图表分析者,只在股票上涨趋势确立之后才买入股票,所以技术分析完全都是右侧交易者,如果有人说自己是技术分析,又在强调越跌越买,那你就狠狠的抽他。既然技术分析都是右侧,那么就会有2个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等他发现趋势,可能趋势已经走到了末端,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牛市的时候,其实距离牛市结束可能也就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了。第二,技术基于心里,而心里又会反应在行动上,当大家都觉得一套技术管用的时候,这套技术就彻底的失灵了,比如大家都等着10块钱卖,那么一定会有人9块9就卖掉,从而抢跑道,所以价格反而打不到10块钱了,所以随着证券看图软件的逐渐普及,技术分析其实已经越来越不好用了。无论是看均线通道的,还是数浪型的,往往都是事后才能看出来趋势的变化,根本起不到半点预测的效果。

如果说技术分析,是基于过去的价格,那么基本面分析,则是基于未来的价格。那么基本面分析,有用没用呢?作者麦基尔教授的观点是什么?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决定公司基本面的四大因素和三点警示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基本面分析,一家公司的决定因素有四个,

第一是预期增长率,不能增长的公司,也就不能给估值溢价,所以增长很重要,他是复利的源泉,但是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是有生命周期的,不能一直增长下去,比如100年前的明星公司,基本所剩无几,另外,基数效应也是问题,1000万的小公司,一年翻一倍很容易,而1000亿的大公司,就很难保持业绩持续增长。所以买增长其实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增长率有多高,一个是确定的增长时间有多长,如果他增长100%,但一年就结束了,那么也没什么价值,如果只有8%的增长,能保持30年,这也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而在华尔街,投资者们几乎都会犯下乐观的毛病。大家给他的市盈率,要明显高于他们的实际增长。

第二,是股利支付率,股利是除了价格之外收回投资的唯一渠道,所以股利给的越高,价格也就应该越高,但这条规则,好像越来越不适用了,比如公用事业, 银行,汽车股的股利就非常高,但是他们的估值很低,说白了还是因为第一点,增长率太低。

第三,风险程度,风险低的股票,就应该遭遇资金哄抢,所以估值会高,而风险高的股票,估值应该越低,但这条老齐觉得,作者说错了,现实中风险低的公司,确实估值不便宜,但是风险大的公司,往往估值更高。很多都是没影的事,竟然能炒出天价。

第四,市场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股票就越低,比如美国80年代初,公司债利率逼近了15%,那会股票可谓是一片惨淡,也是整个股市最黑暗的时候。1987年股灾也是如此,利率大幅上升,结果股市崩盘,所以市场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市场利率在高位,意味着股市就在低位,如果市场利率很宽松,那么股市就会走好。但有时候他不是线性的,不是说利率一涨,股市就跌,很可能他一直涨,股市也涨,但某一时点突然崩盘。

所以根据这四个因素,我们可以判断出,公司增长率越高,增长时间越长,股利发放越多,以及风险越低的公司,在高利率转低利率环境下买入,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但是作者在这来了个转折,他说除了四点因素,还有三点警示。

警示1,对将来的预期无法证明,你的情绪会随着大环境而变化,乐观的时候你会更乐观,而悲观的时候,你会对自己充满怀疑。所以被情绪所裹挟的预测,根本就可能是错误的

警示2,运用不确定的信息进行估值,不可能得到精确值,既然是预估,一个是预期,一个是估值,这两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你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甚至可能结果天差地别。就连公司创始人,ceo,都无法预测公司未来5年的业绩,更别提分析师了。大家其实而更多是用过去的增长率,倒推他未来的增长率。这其实完全不靠谱。

警示3,市场偏好也不确定,有的时候喜欢增长,有的时候喜欢价值,还有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信,又或者什么都信,所以你去预测5年后的估值,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你完全不可能知道到时候的市场状况。

所以基本面分析,尽管看起来逻辑严谨,也有很多大师证明过,但是却很可能不管用,他更像是一个穿着科学外衣的封建迷信,有着巨大的缺陷,就像刚才说的,评估的分析师不靠谱,评估的公司不靠谱,评估的市场环境也不靠谱,这三项可是乘积关系,所以最后你想想你的价值评估得差距多大。老齐多说一句,作者说这个是非常正确的,价值分析与估值是不可能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果的,比如你觉得20元是价值低估了,那么他会不会跌到10块钱呢?太有可能了,巴菲特就遇到过很多次这种情况。伯克希尔当年拖累了他多少年,说白了就是估值没错,但市场偏好错了,市场不喜欢没有增长的东西了,所以基本面分析,你必须把市场情绪考虑进去,而这其实已经变成了玄学,也就是说,你必须在熊市里去克服自己的心魔,然后分析他的基本面,只有熊市里买什么才是都是对的。彼得林奇为什么是最牛的基金经理,因为命好,彼得林奇总说自己背,他一升官,保证赶上股市大跌。但这恰恰是让他先苦后甜,一开始被骂,但他却买什么都对。以他那么爱买股票的个性,如果他一上任就是牛市末期,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相反了。

最近几年,还出现一个流派那就是结合了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这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他们先用基本面分析找出一个能够连续五年增长的股票池,他们期待的是,在这些股票没被别人发掘之前,就买进去,然后等待戴维斯双击的机会,也就是业绩和估值双提升,比如彼得林奇就用了这种方法,他用市盈率比上增长率,得到PEG指标,PEG小于1就是一个很好地买入信号。再然后他们就要看看,这些故事是否真的具备感染力,能不能激发市场的想象力,这就是空中楼阁理论,如果正是市场中最容易炒作的题材,那么他就有很强的上涨动力,如果跟大环境相背离,那么就比较麻烦,举个例子,比如养老抗癌药,这东西就很容易炒作,而在去杠杆背景下,PPP项目,就比较难获得认同。所以经过三重把控,这个流派投资的成功率也将有一定的提升。

下面作者继续黑技术分析,说这些分析师,你走近他们会发现他们的鞋子上有破洞,那意思就是说,他们已经穷的连新鞋都买不起了,还在那里装大师,作者说有一次他就问这些分析师,为什么没赚到钱,这些人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他们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相信自己的图表。所谓技术分析,其实完全就是话术而已,他们经常会说如果大盘既不上涨,也不下跌,那他将保持横向波动,或者告诉你低买高卖,波段操作。作者讲,技术分析其实就是试图用过去的价格预测未来的股价,道理就是,一直上涨的股票更容易上涨,一直下跌的股票更容易下跌,就这么简单。但你能说一个人扔了10把色子,都开了大,就认为他第11把扔出大的概率更大吗?其实并不是。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让学生做了个实验,用抛硬币来模拟股价,正面就代表上涨,背面就代表下跌, 结果学生抛硬币,竟然做出了一条跟股市K线几乎相同的走势图,而且也呈现出了周期波动,什么头肩顶,三重底,这些形态全都有。后来他把这张图拿给图表分析师看,这哥们果真上当,认为这只股票走的很经典,未来仍将上涨。在得知真相后,两人从此就友尽了。

抛硬币都能得到股票走势,足以说明随机漫步性,也就是说,股票的走势短期完全随机,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第二天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是50%,当然作者也不是说,技术分析从来赚不到钱,但他只能在某一时段赚到钱,而长期下来,几乎没有人是通过技术分析发财的,所以短期赚钱,很可能与时机和命有关。也就是说很可能就是赶上了,蒙对了。与技术分析进行对照的是,简单的买入持有,任何时间都不卖,在过去的80年间,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将近年化10%的投资回报率。技术分析显然从没达到这个长期收益水平,所以很显然他是无效的。

当然技术分析肯定不服输,他说我们可不是傻投,我们有自己的系统,比如从低点反弹5%,我们才认为趋势确立,从高点跌去5%,我们会认为趋势结束,所以这种过滤系统能帮我们减少不少的损失,但有学者就是很较真,跑了一遍各种过滤系统,无论是1%还是50%,如果考虑到交易成本,最后结果无疑都跑不赢简单的买入持有,还有很多什么道氏理论,相对强弱理论,量价理论,都一样,经过长期数据测试下来,他们基本跑不赢买入并持有的策略。换句话说根本跑不赢指数。

至于那些大师,比如艾略特,他其实是个会计,他的理论一开始默默无闻,后来一个美林证券的初级普通分析师普莱切特却如获至宝,他用这套理论进行操作,并在媒体发表投资文章,一开始赶上了牛市,所以几乎说什么都对,把自己炒成了网红股市大师,那么他用这套方法到底准不准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到底有没有用

漫步华尔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我们讲到了艾略特理论,也就是数浪型的理论,他认为上升5浪下跌3浪,这人其实是个会计,也一直默默无闻,但后来一个美林证券的初级分析师普莱切特却用这套东西,把自己包装成了网红,他主要赶上了好时候,80年代股市好,买什么都涨,当道指2700点的时候,还在鼓励追随者满仓进入股市,认为很可能道指马上就涨到3600点。但我们都知道,随之而来的就是1987年10月的股灾,道指在9月份见到的最高点才是2688点,而10月份的最低点则已经到了1616点,一个月暴跌了37%,而就在道指跌破2000点后,普莱切特竟然转而长期看空了,推荐持有国债,认为大牛市已经终结。并抛出重大预测,认为90年代初,道琼斯指数将暴跌到400点以下。但是1616点就是道指的短期低点,很快就回到了2000点以上,90年的时候道指就回到了2700点,92年真的见到了3600点。

所以,技术分析作对一次预测很正常,但难的是一直作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聪明人就改变了策略,他们要么一直看多,要么一直看空,这样就轻易被贴上了标签。总有对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大霄和任志强是同一类人,只可惜李大霄选择了中国股市。而任志强选择的是中国楼市。

那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电视上到处都是技术分析师呢?媒体也全是技术分析师的文章,因为他的作用极大,第一他们几乎每天都有的写,第二这种东西老百姓能看懂,感染力极强,第三,虽然他们赚不了钱,也不可能为投资者赚钱,但他们却能为证券公司创造交易量。从而获取佣金收入。如果都听作者的买入并持有一直不卖,那么券商估计要成批的倒闭了。

在这里老齐多说一句,我部分同意作者的观点,技术分析在长期肯定是无用的,甚至很有害,让你投资的摩擦成本巨大,产生了大量的手续费,你就更容易赔钱,但是在一些特定时期,技术分析是存在价值的,比如在熊市暴跌中,和牛市末尾的亢奋中,这个时候显然情绪主宰市场,大家全都在基于技术分析思考,价值投资者让位,这个短暂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用技术分析来保护我们的投资,比如老齐常说的,你可以暂时不抛,但一定要带好保险带,这个保险带就是技术分析的点位,一旦跌破了,就必须要暂时回避,我们确实是买入并持有,只是特殊时期选择避让,等市场平静了我们再回来,所以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获得超额收益,只是为了战胜市场,比如2018年初,老齐多次提示漂亮50的风险,如果有人用技术分析做保险带,在3400点就会全部走掉,而到了2800点开始定投重新建仓,未来继续跌下去,我还能继续拿到更低的成本,相当于我战胜了市场600点以上,这是一个20%的空间,所以买入并持有肯定跑不赢我,换句话说我始终把买入并持有当成基础策略,只在特别高估后的暴跌中躲避,卖出的价格,比买回来的价格高,那么这种策略根本就不用回测,我肯定是可以战胜市场的。那么有人要问了,你怎么知道会发生暴跌,道理很简单,通常情况下我是根本不知道的,但是在两个极端情绪之下我就知道了,亢奋之后,一定会暴跌,绝望之后,一定会上涨。所以我们超越市场的机会,其实就是要抓亢奋和绝望两个时间点。市场绝望的时候,永远不可能比亢奋的时候价格更高。

接下来我们看,基本面分析有没有用,华尔街的人都觉得基本面分析强大而且实用,但是学术界却并不看好,他们甚至嘲讽基本面分析组合,甚至比不过大猩猩扔飞镖。其实基本面分析也是跟技术面差不多,从过去看未来,他们觉得如果一个公司,在之前的管理层领导下能完成高速的成长,那么就倾向于认为,他们在这之后依然能够继续维持这种增长,但学术界却认为这是狗屎,因为公司有他自身成长的规律,有的公司在80年代成长很好,但到了90年代就完蛋了。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浪潮之巅,很多伟大公司都有他辉煌时期也有没落时期,甚至思科这种公司,在互联网泡沫前后业绩表现反差巨大。而能够保持未定增长的,这本书里的例子是IBM,但大家也都知道,最近10年IBM也风光不再,现在我们更愿意举例微软,如今看起来苹果和谷歌是最强大的,但是10年以后呢?谁能保证他们依然强大。

有人可能说,我们的专业研究员还去调研呢!调研未来的订单数量,华尔街有数据显示,经常调研的分析师,比不调研的分析师,得出的未来判断,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实地调研其实也无助于预测未来。特别是他们做的五年期业绩预估,根本就是相当的不靠谱。那么一年期业绩预测呢?这有明显分歧,华尔街认为他们的预测挺准的,但是学术界却觉得一年期预测甚至比五年预测更糟糕。每位分析师平均每年的错误概率是31.3%,也就是说10个报告,有3个是错误的。

当然每年都有明星分析师出现,比如我们的新财富分析师评选,每年都举行,这些得奖的分析师他们的的确在准确性上胜人一筹,但问题是每年的新财富分析师都换不同的人,很难有人能够长期保持一个持续准确地状态。就好比世界杯上,总有人猜对比分,但是他们却并非同一个人。你找出谁预测的最准确,比直接去预测业绩还难,这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分析准确性如此之低呢?

首先随机事件影响,世界不是线性的,他是由很多随机事件展开的,影响价格的因素太多了,比如70年代石油危机,很多人就没想到,还比如很多人都去推算企业业绩,但突然加息了,企业不得不多付出利息,整个经济活动也受到抑制。最明显的是去年,当大家都看好PPP项目的时候,突然被政策叫停了,太阳能补贴甚至都不给了,这就让分析师们实在没招了。因为政策一变,整个逻辑都推翻了。很多人也觉得老齐说房价说的不准,其实我也是冤,因为对手边打牌边改规则,谁能想到他突然出台个棚改加货币化安置呢?

其次,上市公司们用寻机性会计处理方法,制造不靠谱的财报,换句话说就是做假账,有的只是调整业绩,把明年的业绩拿到今年,或者把今年的成本放到明年,这就属于手里拿着2颗花生,然后让你来猜,你要猜对了,他立马吃掉一颗,所以你根本不可能作对。很多情况还是公司利用了分析师,比如之前误导分析师说我今年利润10个亿,然后等分析师做好报告传播出去后,他突然业绩大增30个亿,完全超出市场预期,股价就会暴涨。然后大股东借此套现。

第三,分析师自身犯错,价格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比如利率,汇率,供给需求,成本,利润,人工,甚至房价都对公司的盈利有影响,你漏算掉几个因素也是十分正常的。而且分析师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付费数据,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根本就没有人把控。

第四,人才流动,做研究员是个苦差事,不但得调研,还得码字写报告,数据一整就是一面墙,即使做的好的分析师,收入也就几百万,相比于基金经理和大客户销售,这个工作性价比不高,所以做的好的分析师纷纷都转岗了。包括老齐,也懒得去做数据,那真是一个十分枯燥的工作。所以一般都交给助手来做。

第五,券商的利益,分析师做的研究,说白了是要卖给机构的,所以他们是卖方,而他们要把一些报告做的好看一点,这样买家才会买单,你告诉我什么都不能买,那么我还买你的报告干什么?所以分析师,有的时候也得昧着良心,唱多,欺骗客户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另外,分析师介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买家得罪不起,上市公司同样的最不起,你给我卖出评级,以后所有的第一手资料都不会再给你,所以现在你去看,几乎很少看到负面评级,买入评级可能就是增持,增持就是持有,而给持有的时候,其实就是告诉你能卖就卖了吧。有些话他不方便说。

那么证券分析师们,选出好股票了吗?我们不妨看看买方,也就是那些共同基金们怎么说,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什么才是新时代的投资技术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基本面分析师有多不靠谱,有个数据显示他们给强烈买入评级的,平均跑输大盘3个点,而他们给卖出评级的,却每月比大盘高3.8%,这个其实我们只要看买方是否得利就好了,众所周知,研究报告的买方是主动管理的共同基金,但是长期来看,主动管理基金,并不能跑赢股票指数,所以也就证明,这些有研究的资产组合,并不如随机形成的股票组合。数据显示,2013年的前20年间,标普指数的年均回报是9.22%,而主动基金的整体年均回报只有8.36%,

但我们经常会看到基金销售网站,或者是基金业绩排名,看到很多主动基金大幅度的战胜指数,但问题是业绩的连续性其实并不高,基金经理人的业绩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的时候他去年还是排名第一,但转过年来,就会排名倒数几位,所以作者给出的结论就是,认为决定基金业绩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狗屎运。这里面的例子太多了,比如1968年独占鳌头的梅茨基金,到了1974年赔掉了93%,最后这哥们只能愤然离开投资界,开酒吧为生,60年代表现出色的主动基金们,在70年代中期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基金经理中唯一的大神级人物就是彼得林奇,他在70年代和80年代表现都很好,但在1990年,46岁高龄的彼得林奇选择了功成身退,这才保住了他一辈子的荣耀。所以彼得林奇的成功,两点最重要,第一是命好,他上任初期赶上了大熊市,所以买什么都对。第二是他知荣辱懂进退,在牛市中金盆洗手,这才能留下无人超越的神话。其实很多中国的基金经理,如果他们2014年上位,2015年退休,他们的业绩将远超彼得林奇。

老齐多说一句,主动投资基金其实在一种风格和一种趋势下,是可以连续战胜市场的,但是就怕市场风格切换,或者牛熊转换周期变化,那样就比较麻烦了,很可能之前的好基金,就变成之后的烂基金,所以如果你买的是主动基金,要特别注意风格或者趋势的改变,一定要记住在牛转熊之前,把他们变成其他风格的基金,比如老齐的做法就是,在牛市末期,会把很多主动基金,变成偏债基金。指数越往上涨,我持有的偏债基金的比例就要越高,这样我就控制住了回撤。或者另一个方法就是,设置固定的回撤止盈,比如一直很好地主动基金,在牛市里跑赢大盘,那么我买进去了,然后就要设定5-10%的止盈保护,也就是说当他从最高点下跌到这个幅度的时候,无论我赚不赚钱,都要选择离开。事实证明, 在牛市里很激进的主动基金,在熊市里,甚至有可能比指数赔的还多。

虽然我们说主动基金跑不赢指数基金,但他相对于什么信托,养老金,保险这类的投资理财方式,主动基金还略胜一筹,但是后面有个数字又扎心了,他们虽然之间存在表现上的差异,但是投资者投资于这些产品并不存在任何差异,也就是你去投资主动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又或者信托,养老基金,或者是资管计划,保险计划,其实都是一样的,普通投资者在这些产品中能够赚到钱,跑赢市场的极少,大部分都根本战胜不了,甚至巨额亏损。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强的启示,投资这个事情,依靠工具和产品是没用的,你自己不提高,即使把钱给了彼得林奇,也一样赚不了钱,数据显示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年均回报高达28%,但是这只基金的投资者有60-70%,竟然是亏损的。

在美国这样以机构为主导的市场上,股市已经变得相当有效,每天都有大量的主动投资者卖出高估资产,买入低估资产,所以股价其实已经反映了未来的预期,市场上的一切消息,都已经反应在了盘面之上。这时候,你要想找出市场的定价错误,已经基本不可能。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这种隐藏的错误也已经不存在了,每天都有几百万台电脑,不停地计算股票的未来折现价值,稍有偏差就会被计算机捕捉到,所以除非特殊事件影响心理,否则很难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于美国这样的股市,最好的策略就是,熊市买入,然后一直持有。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想战胜市场越来越困难,要说机会,2018年下半年的A股,可能是你这辈子为数不多战胜市场的机会了,错过了这次熊市,你可能很难再找到一个便宜买入的时点。中国虽然不是机构主导,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在展开,所以中国股市的有效性虽然落后,但追起来会很快,我们可能只需要10年就能走完美国50年的历程,从而变成一个高度有效的市场。

接下来我们也与时俱进,看看新时代的投资技术,叫做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英文缩写MPT,现在已经被华尔街广泛信奉,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基本面分析。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资产组合,让你通过几种资产的配置,让渡一定的收益,并且规避大量的风险。投资中的风险,被定义为遭受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比如我持有国债,3.6%的收益,基本上不存在风险,到期一定会还本付息给我,但如果我持有高速公路股票,股息分红率已经到了5%以上,那么我的风险就大的多,因为股息有可能减少,股价也有可能会降低。在股票市场,我们一般用波动来形容风险,如果一只股票波动比较大,我们就说他的风险更大。

这里有一个数字,叫做标准差,他是用来衡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数据,这个标准差越大,说明收益率分布的越广,也就是说你一个月可能赚10%,也可能亏10%,各种盈利和亏损的可能性都有,而数据越小,则代表收益率越向某一个数据集中,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90年来,大公司的股票,长期的收益率是10-12%,标准差是20%,而小股票的年化收益12-17%,标准差是32.3%,长期公司债收益是6%,标准差8.4%,长期政府债是5.5-6%的收益,标准差9.8%,中期政府债收益也差不多在5.3%,但标准差小了很多只有5.7%,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3.5%,标准差最小只有3.1%,而所有投资理财的对手盘,也就是通胀,每年是3%,标准差4.1%。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他告诉我们,股票虽然收益率最高,但是他极其不稳定,有的时候能一年赚100%以上,有的时候可能一年亏掉7-8成,中国股票可能比美国股票还不稳定。所以标准差这么大,也就造成了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赚不到钱,因为不是被吓死就是被熬死,10年不涨,或者1个月暴跌3成,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如果要想赚钱,必须改变这种糟糕的体验,因为所有人几乎都是厌恶风险的,除了继承遗产的王多鱼,没有人会认为亏钱是个很爽的事情。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善这种投资体验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岛,上面有两家企业,一个是度假胜地,一个是雨伞制造商,天气状况显然对这两家企业的影响完全不同,晴空万里,度假胜地就会生意兴隆,而一旦阴雨绵绵,雨伞制造商就会利润大增。如果一半晴天一半下雨,那么投资者购买雨伞制造商的股票,就有一半赚50%,一半亏25%的可能,算下来预期收益率就是12.5%,反过来买度假胜地的股票也是成立的。如果你只买一家公司,那么这一年弄不好你真的会赔掉很多钱,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大家肯定已经想到了,那就是既然收益都大于亏损的概率,我就两家企业一块买,各买一半如果晴天,那么度假胜地我就赚了50,而在雨伞企业这块亏损25,如果是阴天下雨,那么雨伞上赚钱,也比度假上赔的钱多。于是这么一组合,你就能确定获得12.5%的年化收益。这个例子完美的诠释了,完全负相关的两个资产组合产生的效果。这也就是资产组合的意义所在。消除风险,让收益变得更加的确定。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负相关的资产,而且资产价格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刚才那个例子,有可能遇到地震海啸,也有可能遇到经济衰退,这样两家企业同时受损。所以解决实际中的投资问题要比这个案例模型复杂的多。那么明天我们就来具体讲讲,该如何消除掉投资中的风险。

漫步华尔街:贝塔值高低?对您的投资收益有关影响吗?

漫步华尔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风险,有些人问了,现实中到哪去找完全负相关的资产呢?我们具体该怎么消除风险,其实大家没必要这么较真,如果我们把相关系数1定位两个资产同涨共跌完全一样,而相关系数-1则就是完全背离,那么其实组合并不一定非得要完全负相关才行,相关系数0.5的两个资产,也能够适当的降低风险,比如你买一个沪深300指数,再买一个标普500指数,这两都是股票,相关性很高,但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同时持有本身就降低了一定的风险,而如果相关系数是0,或者是负的0.5,就可以消除相当大的风险,作者就找到了一个研究,说在股票的整体配比中,用83%美国股票加17%的外国股票,就是一个股票类风险最低的组合,但只配置股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在正常的时候,相关系数在0.5以下,还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 但是一旦遭遇到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危急时刻,那么就麻烦了,整个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快速提升,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危机,投资者只持有股票的话,将无处藏身。

这时候就必须引入债券了,事实证明2008年的大危机中,巴克莱资本的大型债券指数,还获得了5.2%的正回报,也就是说在危急时刻,债券成为了投资者最后的救命稻草。

我们看财经新闻的时候,经常听到那些市场人士谈论投资组合,说我做的是高贝塔,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一种风险的表现形式,在股票中有两种风险,一个是系统风险,也就是金融危机,另一个是非系统性风险,也就是比如你这个公司踩到雷了,出现了假疫苗事件,或者被别人黑了等等,贝塔就是系统风险的表述,而贝塔测量法就是将单只股票的变动与市场整体的变动做比较,贝塔值越高,就说明他的波动比市场波动还大。比如贝塔值等于2,那就是说如果市场上涨10%,你这只股票将波动20%,所以高贝塔就是激进,低贝塔就是保守。

如果我们投资指数,那么基本就消除了非系统性风险,某只股票再暴雷也跟你关系不大了,此时你的贝塔值就是1,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你买了一只基金,他很激进,虽然买了几十只股票,但都是贝塔值大于1,甚至大于1.5的,那么这只基金尽管多元化投资了,但他的贝塔值也依然可能大于1,那么怎么降低贝塔值呢,其实很简单,配置大量的贝塔值为0的产品,比如政府债券,你配置了一半仓位的政府债券,你的整个组合的贝塔值就下降了一半。在美国曾经还兴起了一场贝塔值测量活动,为那些投资的狂热分子,提供数据支持,这些投机客认为,只要市场上升,就该持有高贝塔值的产品,而市场下跌的时候则换回低贝塔产品。

不过,美国有个讨厌的教授,叫做尤金法玛,他做了一个统计,用1963年到1990年接近40年的数据测算,发现高低贝塔值,对于长期的投资收益并没有绝对的关系,相反贝塔值在1附近的投资组合,长期收益率最高。这一下算是为高贝塔的热潮,浇了一盆冷水。

其实测量出贝塔值是很困难的事,所以既然贝塔值并不准确,那么依靠他做的投资组合,也就自然会有偏差。而市场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利率变动,一个是通货膨胀变动,这两个变量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比如我们知道利率提升,往往股市下跌,而通胀上升也会压低一些企业的利润率,从而造成股价下跌。所以,在市场中赚钱,其实说到底,还是您能够承担多少风险,能够扛住多少揍,就能获得多少收益。有些人不抗揍,所以也就赚不到钱。而抗不抗揍,这其实就是你的真实风险承受能力,是否被击穿,如果有超预期的风险出现,那么一般人恐怕就接受不了了。比如老齐做定投式建仓, 我的预期就是让我的平均仓位成本,在市场最低点之上20%,如果在我建完仓后,市场又暴跌了50%,那我的心态可能也会变坏。

下一章我们看行为金融学,他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学科。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投资者根本就不是理性的,所以他推翻了经济学当中理性人假设,卡尼曼教授就是这个流派的鼻祖,也就是写思想快与慢的那一位。他既是个经济学家又是个心理学家。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市场价格很不精确,人的行为与理性存在系统性偏离,投资者总在非理性交易,他们存在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以及风险厌恶等等问题。所以,市场才出现了大量的套利机会。解释下什么是套利,比如在纽约你可以1.5美元换1英镑,而在伦敦却要用2美元换1英镑,这就是两地人发生了一定的判断偏差,于是很多人都会从纽约带着英镑到伦敦去卖,很快两地的价格差也就消失了,这个从低价的地方买入,再高价的地方卖出的操作就叫做套利。原来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上只要存在定价错误就会被套利掉,所以市场是有效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有大量的套利机会出现,恰恰说明市场不怎么有效,或者套利并不足以消灭价格错误。或者说,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是持续不间断的,而并非是一次性的。

就比如过度自信问题,我们很多机构在做判断的时候,都会给一个信心满满的区间,说指数在2500-3500之间震荡,但是其实不是低于2500,就会高于3500,甚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猜对这个区间。而男性的过度自信,要比女性强的多,面对市场,男性似乎更不懂得认错。

还有判断偏差,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有错觉,比如我们在讲思考快与慢的时候提到的例子,你看到一个大高个,就会说这是一个篮球运动员吧,但其实你说他是个运动爱好者的准确性,要比篮球运动员高的多得多。所以老齐常说郭德纲那句名言,不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你觉得风险很大的时候,往往是最安全的,你觉得最安全,隔壁王妈妈都赚钱的时候,恰恰是风险最大的时候。所以系统1判断出来的直觉总是错的,这点在投资市场尤为重要。

羊群效应这个大家就更明白了,大家在生活中养成了相信群众的习惯,于是就把他应用到投资市场上,但殊不知生活中你和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比如某个餐馆火爆,大概率是因为好吃,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但投资市场你们的利益完全相反,你要赚钱,就得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上,你在群众堆里是永远不可能赚到钱的。我们讲非理性繁荣里面也讲到,在疯狂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正反馈环,最初的股价上涨鼓励了买入股票的投资者,然后财富效应会诱惑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种正反馈,就如同旁氏骗局一样,一直到吸引不到傻瓜而终结。

损失厌恶,指的是大家对于损失的态度。通常你捡100块钱,跟你丢100块钱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甚至要抹平你丢100块钱的痛苦,你需要捡250块钱才行,如果面对确定的损失,大家就会追求风险,比如让你选择确定损失750块钱,还是有75%可能损失1000块钱,25%的可能不受损失,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总想搏一搏。这在投资中,就表现为为什么明知道熊市股票价格低,但就是不愿意去买,说白了还是损失太痛苦。另外,在市场顶端,也不愿意低价止损,比如涨到了10块钱,然后掉头跌到了8块,这时候很多人并不愿意止损,而是抱有一丝幻想等他回到10块。这种倾向在楼市上就更明显了,房价一跌,房主仍然不愿意降价,所以最后等他们愿意降价了,发现已经完全卖不掉了。

至于套利能不能阻止错误的定价,这个其实已经有了定论,答案是不能,因为市场情绪会裹挟套利者的信心,比如在网络大泡沫期间,这些对冲基金,非但没有做空去套利,反而成为了泡沫的助推者,1998年到2000年,对冲基金对于网络股还是净买入,他们加剧了这种定价错误,而在2006年,当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高盛甚至喊到了200美元一桶,可见,套利者也并不理性,而另一方面来说,即使理性的套利者,也不敢逆势做空,大空头我们都看过,那个巴里博士用信用违约互换,做空美国楼市,差点被别人踩死。最后赢了也是赢得很凶险。那么行为金融学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教训呢?我们又能从这门学问中得到什么经验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主动投资跑不赢指数!主要是猪队友拖累

漫步华尔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我们讲到了,行为金融学,他的理论说市场并不是那么有效,投资者也都是很傻很天真的,所以错误定价的机会随处可见。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在投资中我们遭遇到的敌人,其实并非旁人,而就是我们自己,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在牌桌落座,但你分辨不出谁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傻瓜,那么就赶紧离开吧,因为你就是那个傻瓜。在股市上,如果你不能清晰的知道,谁是你的接盘侠,那么对不起你就是那个接盘侠。从这点来看,当时大喊举着党章冲进股市的那位,并没有告诉你,谁会接走你手上的股票。还有一个人写了一本更扎心的书,叫做赢得输家游戏,他说在业余的网球比赛中,大家要赢得比赛,并不是凭借你的技巧和聪明,而是靠对手的失误,通常你的得分都是对手失误送的。投资也是这个道理,投资者之所以亏钱,就是因为总在市场里乱动,而动的越多,你错误的概率就会越多。有些人尽管水平有限,但至少听话,就是简单的定投止盈,或者熊市买入持有,这种人最可恨,因为明知道他水平不行,但他就是无招胜有招,即使作为专业机构,你也根本吃不掉他。

人是很容易说服自己的,比如2000年,你买的科技股,一涨就是好几倍,你很容易就觉得自己是个百年一遇的投资天才,对于一个天才,还上什么班赚什么钱,当然是有多少钱都拿去投资,才能收益最大化,结果频繁进出,随着市场上升,仓位也越来越重,结果哗的一下,股市跌下来。自己损失惨重。所以上面那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不用去做那些花拳绣腿,通常情况,你只要把球回过去,然后就可以静待对手犯错。其实金融市场就是对手盘交易,非常好操作,当绝大多数人,都在赚钱的时候,你就该卖出了,当绝大多数人,都在赔钱的时候,就是你进场收割的最佳时候,所以为了你的投资,你平常要十分注意积累一些反向指标的朋友,当然不能告诉他们,否则容易跟你急眼。在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请他们吃个饭,然后故意谈论下股市的话题,看看他们的反应,你大概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当然他们也会有含糊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他也说不好,这就是你千万忍住别动的时候。

也正是因为大家的错误行为太多,所以做了猪队友,主动基金之所以长期跑不赢指数,就是受到了猪队友的拖累,在顶部的时候遭遇大量申购,相反在底部的时候却遭遇大量赎回,基金对于散户,简直就是恨之入骨。你们赔钱也就算了,还搞烂了我的业绩。

所以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你的亏损全部都来自于过度自信造成的过度交易,不停地换股,不断的更换基金,除了增加成本之外,也大幅度的增加了你犯错误的几率。另外,行为金融学还告诉我们,大热必死,所以如果一个事特别的热门,那么你就不要再去参与了。当所有人都扎进去的时候,至少说明,后面已经没有接盘侠了,再好的事,价格也已经被炒高了。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在想着战胜市场,也叫作聪明的贝塔策略,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价值胜出法,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教父,他将价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而不是对于未来预测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当股票价格过低的时候,甚至低于净资产,他才会去选择投资。这种方法的核心就叫做,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增长型股票,英文缩写,GARP,这个方法是被数据验证的,按照不同组别的市盈率表现测算,最后低市盈率的股票,长期收益最好。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那就是极其容易踩雷,因为没道理好公司价格会低于账面价值,既然出现了这种低价情况,一定就是已经爆发了什么风险,要么你自己不敢买了,要么买了之后真踩雷了。

第二种方法是买小,小公司收益更大,这也在长期验证过了,是没问题的,买小公司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高于大公司2%,但问题也来了,他的风险也会更高,所以这个更高的报酬也许只是一份风险补偿,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统计是有误区的,他只统计了活下来的小公司,而大量的小公司,其实活不下来,如果把那些死去的都算上,可能收益要大打折扣。

第三种,叫做趋势和均值回归,罗伯特席勒教授就是这一理论的研究者,他认为心理反馈,使得股价产生了一定的趋势,在市场高涨期间,从众效应会把投资者拉回到市场之中,反而强化了价格,让价格越来越偏离原有的趋势,所以你只需要,按照每年8%-10%来给市场指数画一条斜向辅助线,在这个线以上,偏离越高,就越是高估,这个线以下就是低估的机会,未来整个指数会围绕着这根线上下波动。主动基金往往也适用,一段时间他表现很差,但下一段往往会表现很好,之前表现很抢眼,之后可能会表现很糟糕。但股票似乎不适用,有可能会涉及品质变坏的原因,所以跌下来再也起不来了。而一些调仓非常快,风格不明确的基金,也不太适用,他们可能总是踏错节奏,左右挨耳光。

第四种,买低波动,追求高收益,前面说了贝塔越高,收益率就会越高,但后来被证伪了,关系不大,似乎低贝塔收益并不差,于是有人就想了,那我用杠杆买入低贝塔组合呢?这样就扩大了贝塔值,也肯定增强了收益率。比如外汇,其实比股市的波动小的多,是个低贝塔品种,能涨跌1%,就是剧烈波动了,但是外汇市场最大的杠杆是100倍,所以刺激程度远超股市。而这种策略的缺点就是,你的可选择空间非常小,基本就只有公用事业和银行可以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聪明的贝塔,希望战胜指数,其实说白了就是,他们不但要从市场和上市公司身上赚钱,还希望从那些傻子身上赚钱,专业机构为此绞尽脑汁,做出一些特殊的股票组合,希望产生超额收益,但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其实这部分高出来的收益,就是对于承担高风险的补偿,不过普通的投资人并不知道,老齐给您翻译下,如果你想持有一只基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你就一定要忍受他更多的亏损和回撤,比如今年大盘跌了20%,有些基金跌了30%,很多投资者马上站出来骂街,然后抛售离场。但殊不知,这就是高贝塔基金的特性,本身他们的波动就会大于市场平均水平,如果你忍受不了高波动的风险,就千万别想去赚这个钱,因为那样,你反而会赔的更多。说的再直白一点,你要想从傻子兜里赚钱,就得有被傻子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准备。先被摩擦而后赚钱,先苦后甜,这本身就是一个全套的过程。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在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的过程之中,这里面有些人就会转变成傻子。被人家赚走了钱。所以一定要想明白这个哲学问题,再去做投资。

当然对于这种聪明的贝塔,也有一定的投资方法,那就是利用均值回归的策略,当发现有的投资者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快受不了的时候,你申请要求换人,这样你就赚了这个傻子的钱。在大熊市里,泥沙俱下之下,这种聪明的贝塔策略是有效的。而在常态下,他可能并不有效,因为小股票相对于大盘股估值高太多,即使未来能成长的很好,价格也已经透支了。所以老齐再次强调,投资做的好不好,不取决与你在牛市干了什么,事实上你牛市里完全可以什么也不干,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你熊市都干了什么,熊市敢买的,到牛市都会有不错的收益。甚至买什么都是对的。什么叫熊市,美国股市的定义是高点下跌20%以上,而中国股市老齐给的定义是,高点下跌一半以上,这个位置你买什么指数基本都能赚钱。当然个股除外。中石油离24,还远着呢。

很多人也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问老齐,到底是价值型基金表现好,还是增长型基金表现好呢?咱们明天就来讲这个话题。

漫步华尔街:投资就如同在马路上捡钱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留了个问题,到底是价值型基金涨的更好呢还是增长型基金更好,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基金如果买入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股票,就会被划入到价值型基金一类,在美国股市上,在1965年是个分界线,1965年之前,增长型基金战胜价值基金,而1965年以后,是价值基金战胜增长,而90年代到2000年,又是增长型战胜价值型,到了2000年以后,价值型基金更胜一筹。而大市值和小市值同样有这种交替波动特征,比如在2000年以前的15年,罗素1000表现更好,而到了2000年后,更小市值的罗素2000表现更出色一些。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作者的建议就是,大小规模,成长与价值尽量均配,小幅倾斜,也就是说既然都会涨,你也不知道这个时期谁涨的最好,那就两个都投,最简单的做法就是5:5均配,如果要某些指数涨的特别好,比如2018年初,大盘涨的特别高,小盘已经连跌了3年,你可以动态调整为4:6,增加小盘的配置,以等待均值回归。

聪明的贝塔基金,在A股上也很多,比如一些量化,一些加强型指数基金,都是这类,他们不是靠精选个股,而是靠对指数进行波动率的优化,从而希望战胜市场,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打败市场的概率其实并不高,而他们的手续费却比单纯的被动指数基金高,一般被动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只有0.5%,而加强型指数基金基本是1%,完全主动选股基金的1.5%,之所以各个基金公司,乐此不疲的推出各种各样的加强指数基金,量化基金,目的其实还是在于营销,给大家一个打败市场的希望,尽管这个概率并不大。其实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于几个指数基金的组合,自己做到加强的效果。比如刚才老齐提到的,现在这个时点,大股票价值类基金占4成,小股票成长基金占6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加强的策略。

在股市上投资赚取超额收益,其实跟马路上捡钱一样,马路上能捡到钱吗,通常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你越是想主动去寻找,越是找不到。某一天你真看见有一沓子钱,在路旁边,你反而犹豫了,这会不会是一个陷阱,生活中这些场景在股市上都有对应,熊市里钱就摆在你面前,你也不敢捡,而到了牛市里,每个人都在马路上溜达来溜达去,希望捡到更多的钱,甚至不断把自己的钱往外扔,以确定钱掉在地上,我真的能把他捡起来。对!股市上的人就是这么傻。其实最简单的道理,这条马路鲜有人经过,你才有可能捡到钱,当所有人都在低头捡钱的时候,你就甭费那个劲了,即使有钱掉下来,马上就会被抢走。丢钱的不多,碰瓷的不少。

所以这一部分,作者的观点很明确,打败市场这种事,只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大部分常态下,是不存在的。你无论怎么折腾,都很难超越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但是老齐觉得,虽然收益跑不赢,但是多策略组合是有意义的,虽然我收益没跑赢你,但是我让波动降低了一半,这也是成功,至少在投资体验上更好了,通过这种组合让半途而废,低点下车的投资者更少了,这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接下来看看第四部分,实务指南,就是从理论回到实践,教你到底该去怎么投资,你拿钱投资之前,你想获得多少利润,应该取决于你到底是想吃的好呢,还是想睡得香,老齐给您翻译下, 投资不是目的,赚钱更不是,目的是通过投资让你达到某种生活状态。比如我就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辈子不再为金钱着急,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资金过了3000万就可以主要考虑保值了,而不是再增值。有些人说不,我很年轻,我就要多赚钱,之前积累很少,比如刚刚工作2年,就10万储蓄,但现在他一年就能赚20万,所以钱的保值对他没什么意义,他反而应该加大马力进攻。因为机会成本低,输的起。所以状态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投资的手段也完全不一样。

西格尔教授,也就是写股市长线法宝的那位,他做过统计,1800年你投下1美元在股市上,到2013年你将拥有1800万美元,远远将通胀抛在身后,可见复利的力量,越到后来越是惊人,而债券只能最后拥有29100美元,相差了近千倍,国债就更差了,只有5383倍回报,黄金只有85倍回报,这还是在金本位解体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而物价则涨了19倍,换句话说1美元如果不投资,200年后购买力下降95%,

当然没有人可以活200年,所以你一生也不可能产生1800万倍的回报,50年增长50倍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意味着年化8%,而50年100倍,意味着你基本要实现年化10%,而现在很多朋友一张嘴就是要追求年化15%的增长,那么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成绩吗?意味着你将得到50年1000倍的回报。

那么我们反过来算,如果你想20年实现50倍,那么你的年化得达到22%才行,这几乎是一个巴菲特的水平,几乎不可能实现。20年20倍,都要达到17%的年化才行。所以书上说投资要趁早,老齐告诉大家,用正确的方法投资要趁早,如果你方法不正确,天天追涨杀跌,多早开始也是白搭。

如何做好你的投资呢,第一步就是储蓄,这个很多书里都讲过,我们就不重复了,如果你还想知道,可以翻阅钱!七步创造终身收入,这里我们只说下保险的问题,作者建议购买可续保的定期保险,也就是你可以每年续钱进去,而无需接受体检,这是最适合的个人保险,不要买那种每年都要体检的,也不要买存续期间很短的,你年轻的时候投了半天,基本都是白投入,很难用到,而等到上岁数要用它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身体不合格,拒绝你投保,或者产品已经下架,所以不体检,长期有效这是你买人寿保险的两个必备因素。另外,保险就是保障,不要企图他还有投资功能,很多人买了带投资功能的保险,结果发现,收益率也不行,保障也不到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保险就是规避风险的,投资是要冒风险的,所以完全是两回事。保险公司是最愿意卖给你投连险或者万能险的,因为他可以极低成本的占用你的钱很多年。但对你个人来说却没有什么好处。

然后就是投资了, 你要搞清楚自己能承担多少风险,把你的钱分成保值和增值两部分,作者挺有意思的,把所有的资产,按照你能安睡的程度,做了个排序。其中睡的最香的肯定是银行存款,防通胀国债,货币基金,这些你买完了连看都不用看,甚至完全忘了他的存在,根本不用担心,吃得饱睡得着。但是他们的收益率通常在4%以下。美国更是不到2%长期下来只能抵抗通胀,但跑不赢通胀。

第二类就是债券,收益率在中国式5-8%,而美国只有3.5-5%,几年下来你可能偶尔会做一两次噩梦,但通常之下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拿2年不可能赔钱。拿5年肯定要高于第一类投资。

第三类,蓝筹股的投资,常年收益率美国是6-7%,但在中国可能到不了这个数字,因为我们的股息率更低,所以在大部分时间,你可能都会感到很郁闷,知道他不会赔钱,但是就是看不到赚钱。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一种熬鹰的状态,你熬不住,就赔了。

第四类,买房,在美国买房跟做蓝筹股差不多,基本跑不赢通胀,大多数情况下看不到房价上涨,但在中国这个肯定完全不是,在中国投资房地产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至少绝大多数人是这么认为的,他曾经也确实如此,但最近几年其实内核已经在变化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五类,小盘成长股,他们的收益率能达到年化10%以上,在美国也有不错的表现,但他会让你经常做噩梦,动辄能涨几倍,也能让你赔个30-40%。

第六类,黄金,你只能去找更傻的傻瓜,因为黄金本身不产生收益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黄金都是没用的,但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黄金可能会管用,但这都是猜测,因为还没人见过世界末日。老齐认为,如果真的世界末日,黄金不如粮食和水更管用。

所以,你想怎么做投资呢?先考虑一下你想要获得一个什么样的睡眠质量吧,如果本身就神经衰弱经常失眠,那么从第三类也就是债券开始,就跟你无缘了,如果你是粗线条,躺下就睡的着的人,那么就可以增加风险配置。明天我们继续来讲,麦基尔教授具体的投资实践。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美国投资史上的四个时代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各类资产,按照睡眠质量进行划分,这就要求你在投资之前,先要想清楚了,自己是个什么投资者,想要获得一个什么样的睡眠质量。如果你本身思想负担就重,爱瞎琢磨,意志不坚定,最好还是别投资权益类资产,因为你投资了也赚不到钱,到时候该坚定持有了,你很容易就缴枪投降。

所以这些人适合投资债券,债券其实是很好地投资品种,在华尔街有句话,股票都是小孩子玩的,债券才是大人玩的,虽然债券的利率不足以长期对抗通胀,但却基本可以帮你实现保值的目的。特别是债券通过一些杠杆,或者与一些其他的投资组合搭配,就能够完美的获取安全收益率,比如一些很好地偏债基金,他们已经能实现年化8%的长期收益,这个与你投资股票,已经基本差不多了。而这种偏债基金里面8成以上都是债券,股票不足2成。还有一些双债基金,利用可转债和企业债的搭配,那就更稳了,基本不会赔钱,即使在这两年这么差的股市里,年化收益都超过6%,

债券的投资,跟市场利率直接相关,也就是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 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进入牛市,建议个人投资者还是通过基金去买债券,自己投资债券的话风险较大,特别是国内的投资评级不准,2018年下半年,基本AA以下的评级,都被视为垃圾级了。所以只有AAA的债券才安全,万一债券踩到雷,比如2018年9月20日,14利源债因为发生了兑付风险,所以当天就暴跌了80%,这就是一只曾经AA评级的债券。所以买债券还是尽量分散,都压在一个宝上实在不靠谱

高等级债券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而垃圾债能比AAA债收益率高3%以上,但是风险也高了不少,你的债券投资中,高等级债券应该是主流,至少应该占到8成, 而垃圾债可以配几只,但总仓位不要超过2成,当然如果保险起见不配垃圾债也是可以的。

一个公司的债券利率可以跟一个公司的股利做比较,比如美国电报电话,他曾经的15年债券价格是4.25%,而普通股的分红,一年还有5.25%,所以很显然买债券就不划算了,股利随着公司业绩还会增长,而债券利率却是固定的,所以巴菲特特别不喜欢债券,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他还是股票优先的。老齐也可以告诉大家,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超过债券收益率的时候,比如过了6%,而且股利每年都在增长,那么你其实是可以把它当成债券去买的,这种股票已经没什么好怕的。

至于黄金资产,他的作用其实并不是赚钱,而是对冲,黄金其实代表着货币超发的幅度,黄金的涨幅只跟真实通胀有关,所以他长期也是上涨的,但是他跟其他资产还是负相关,在股票债券表现特别好的经济繁荣期,黄金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预期世界进入危机时刻那么黄金价格就会上涨。他是一个避险资产,所以他通常用来做配置而不是单纯的投资,拥有黄金,是降低你组合波动性的一个很好地方法。所以这里老齐再强调一下,黄金是用来交易的,而不是用来投资的,

所以在投资中,主力资产就是两类,一个是股票另一个就是债券,那么什么决定了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呢,长期看普通股收益,取决于两个因素,购买时的股利收益,还有未来的增长率,或者说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就是你的股利收益率,加上增长率。再说一下,股票长期收益率=初始股利收益率+增长率,比如整个美国股市,为什么能够每年带来年化10%的增长,因为股利差不多5%,而增长率差不多也是5%,所以加在一起就是10%。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吗?这里面没有估值的因素,这是一个美国股市90年的数据,这么长的周期估值因素就忽略不计了,就好比说1929年你买在道琼斯的最高点,还是1933年买在了调整后的最低点,如果一直拿到现在,总体收益上可能差一些,但是折合成年化收益其实关系并不大。比如我们之前算的,50年1000倍,是年化15%,50年100倍,是年化10%,可见50年这个周期,年化差出5%,那么总体收益差10倍。

这就是告诉大家,什么市场情绪,利率在一个长期的范围,全都不是问题。只有在短期,比如10年以内的周期,估值才会显得重要。高点买和低点买完全不一样。你要抓确定的因素,就是初始阶段的股利,在低点的时候,通常股利能够超过5%,也就是说即使未来不增长,你也能够每年的得到一个5%的收益,这就是确定性。相反在牛市高点,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当时的市场股利已经低至1.2%。所以这个时点买进去,拿足够长的时间,你其实还是能够赚钱,但是收益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你不知道市场的股利是多少,可以用股市盈利收益率代替,也就是全市场的市盈率倒数,比如2018年9月,A股整体市盈率在15倍左右,那么他的倒数就是100÷15=6.67,也就是说6.67%就是A股的盈利收益率,这就是你长期拿下去的基础收益率,2018年中报显示,A股整体增长率,基本能达到10%,所以这个时点你去投资股市指数,长期下来就是将近17%的回报率,所以在别人都害怕的时候,其实恰恰是风险最低的时候。而在2015年,我们的盈利收益率低于了3%,所以在2015年的高点你去投资股市,长期收益率几乎下降了一半。

债券的收益率就更好计算了,长期看,债券投资者的收益率就等于债券购买时的到期收益率,但是债券市场有一个天敌,那就是通货膨胀,如果通胀上升,跟债券利率差不多,那么投资者再去投资债券就没什么意义了,需要钱的人,卖不掉债券,就不能融资,他们就只能加大利率,比如原来是5%,由于通胀上升了5个点,债券利率必然也要涨到10%,但这样一来,原来5%发行的债券,还没到期的就尴尬了,这些投资者一直拿着5%的债券,意味着从现在起一直到期,都没有钱可赚了,所以他们就会抛售5%的债券,然后去买10%的,但别人也不傻,你看出来了,别人也看出来了,所以5%的债券,你原价是卖不掉的,只能折价处理,怎么折价,就是保证买你债券的人,每年也得到10%的收益才行。比如你1000块钱,5%的债券,还有1年到期,你1000是肯定卖不掉的,因为他到期收益是1050,10%就是105块钱,刨除掉50块钱的利息,你还要打折55才行,也就是说你只能卖945,才会有人买。所以通胀一来,债券就会进入熊市,这时候也就是我们离开债券市场的时候。在通胀期间,往往股债双杀,债券最好用货币基金替代。

作者把美国的历史划分了四个时代,

第一是舒适的安逸时代,从47年到68年,股票收益率14%。债券收益率1.8%,年均通胀只有2.3%,二战结束,经济进入迷你繁荣,但大家还对29年大危机心有余悸,所以忧心忡忡,也正因为这种谨慎和励精图治,才让市场欣欣向荣,不但增长很快而且估值提升,股市市盈率从47年的12倍提高到了68年的18倍,但这段时间债券很糟糕,因为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恢复战争创伤,将长期政府债券的利率牢牢地钉在了2.5%的水平,一直到1951年才允许上浮,所以这段时间投资债券,实际收益其实是负的

第二个时代是69年到81年,股票收益率是5.6%,债券是3.8%,但是通胀却年均7.8%,所以作者说这是个焦虑不安的年代。由于69年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顶峰,引发了通胀加剧,物价已经上升到4-4.5%,美国股市也是先甜后苦,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接着就是73-74年遭遇石油危机和粮食上涨,在80年代初,通胀甚至高达了10%,人们开始心怀恐惧,认为美国将就此完蛋,在这一时间段,股债双杀,全都没有跑赢通胀,所以这10年无论投什么都是赔钱的。

第三个时代是82年到2000年,这个时代又有什么特征呢?这四个时代,最后又能给我什么启示呢?咱们明天再讲!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如何根据个人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投资计划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作者将美国历史划分了四个时代,这四个时代有完全不同的投资,今天我们来说第三个时代,是82年到2000年,这是个精神焕发的时代,普通股收益率是18%,而债券收益是13%,年均通胀却只有3.3%,在一个最黑暗的年代过后,美国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就是金融资产的黄金年代,在82年,股票和债券,都已经价格过低,已经跌的超调了,这时股票的盈利收益率接近6%,增长超过7%,预期收益总体超过13%,已经极具投资价值,而债券收益率,由于刚刚经历了通胀,老债的利率也在13%左右,所以回报颇丰,但即使如此低估的资产,投资仍然望而却步,那会大家反而去追被通胀已经炒高的商品,结果错失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后来不但业绩提升市场估值还提升,从81年的8倍市盈率,增长到30倍,所以这就是一个戴维斯双击的机会,不是小赚而是大赚,18年每年13%,基本就是10倍涨幅,再加上估值提升的3倍多,保守估计可以18年赚30倍。年化回报已经达到了21%。彼得林奇就是在这期间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所以他也算是赶上了好时代。

第四个时代是2000-2009年,普通股收益是年均-6.5%,债券是6.4%,年均通胀只有2.4%,这是一个幻觉破灭的时代。由于之前太高兴了,结果就是乐极生悲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市场估值大幅下降,所以还是那句话,你看到的和所感觉的,百分之八十都是错误的,你觉得有机会了,恰恰就是死神降临的时候,而你觉得没希望了,要完蛋了,其实这时候就是一个大机会,投资反人性,太天真,从来不慢思考的人,做不了投资。如果强行逼自己的结果,就是成为反向指标,成为别人收割的韭菜。跳出这个魔咒,靠什么工具,什么大师都没有用,必须你自己彻底改变性格。知识星球里老齐的读书圈,和齐俊杰的粉丝群,其实就是希望能帮助大家完成进化。2000年到2009年,市场状况相当糟糕,基本很少有人在股市赚到钱。

顺便提一下2009年以后,由于次贷危机,把市场的盈利收益率打到了非常低的水平,所以只要你在金融危机中敢抄底股市,都是有钱赚的。从指数来看,这10年标普指数已经涨了3-4倍,年化收益率接近15%,但是债券收益一般,因为这十年来美国长期国债基本就2%,长期持有债券,跟长期持有股票相比,收益率上差了不少。那么未来会怎么样,这个没人能预测对,麦基尔教授说2014年之后,股市上再想赚到丰厚的收益不太容易了,但实际情况是2014年之后,标普指数涨了1000点,涨幅高达30%,所以没人看的好短期的走势,只能告诉大家,风险正在上升,预期收益正在下降。美国股市的股利收益率已经跌到了1.9%,远低于4.5%的平均水平。即使未来再保持5%的增长,最后加起来,也就是不到7%的年化回报,比债券收益率略高一点而已。

之所以股市还能涨,是因为市场利率和通胀率都还很低,如果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市场就会发生逆转,作者还做了个统计,把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划分了10个档次,最低点是10.6倍以下,最高的是25倍以上,中间差不多就是1-2倍就是一个档次,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市盈率档次上买入指数,未来十年的收益率,刚好是从高到低排序,在10.6倍以下买入,未来能获得16.4%的收益率,而在25倍市盈率以上去买入,那么只能获得3.7%的回报,顺便说下,2018年9月美国股市就是25倍市盈率以上。如果你想获得10%以上的年化回报,就要尽量在17倍市盈率以下去投资股票。但是这些道理每个人其实都是知道的,但就是到了17倍以下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鬼故事告诉你,这次不同了,这是新冷战,之前日本就被这么干掉了。反正每次跌到这的时候,你都会不相信,但涨起来之后,你就会无比怀念这条简单粗暴地投资建议。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纠结,所以在市场里赚不到钱,谁也别怨天尤人,就赖自己知识不够,见识不够。仅此而已。你用正确的方法经历过一次牛熊,以后你就不怕了,瞎扔100个球,也不如你用正确的姿势,投中一个球带给你的好处更多。但绝大多数人,平常练得挺好,一上场比赛,就继续胡扔。其实只要多想想姿势,用正确的方式投进去一个,整个人很快就稳定下来了,那个熟悉的记忆也就回来了。

下面我们看看生命周期投资,说白了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一样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投资方法和策略,比如70岁以上的人,重病缠身,你让他去做定投显然就不合适,没准他还没投到止盈,就要急需用钱了,只能被迫割肉离场,小年轻的,你让他去买国债,他会觉得完全不刺激。所以没有一种投资是一劳永逸的,也没有一种工具是适合所有人的,你的风险承受不同,资金期限不同,预期目标不同,投资的方法都会不一样。

所谓你的定力,就是你能够坚守投资的时间长短,8成的投资者,他们持有周期都不会超过1年,所以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短债和货币基金,但却错误的进入了股市,结果就是这部分人血亏。很多投资品种,长期的收益率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比如你投资股票指数20年,基本上就是每年10%的回报,如果投资国债,基本上就是5%的回报,但是如果你投资1年就要卖出,那么就说不好了,即使国债,你卖出的时候也很可能会亏本。比如刚才我们说的利率上升,股债双杀,债券价格打折,你只能亏本卖出,2016年去杠杆以来,债券其实是没赚到钱的。

其实老齐非常能理解大家的心里,如果你要像定期存款一样,每年给你10%的利息,曼说是20年,你就是让他持有50年,他都能拿的住,但坏事就坏在股票价格每天都波动和交易,而且还很轻松的让你看到,所以这人就慌了。数据统计,你持有一年,可能赚50%,也可能亏37%,持有5年,最好的可能年化赚28%,最差亏2.58%,持有10年最好的情况下,是年化赚19%,最差的结果是年化亏1.47%,持有25年,最好的结果是年化赚17.37%,而最差的结果不再是亏损,而是年化赚7.96%,也就是说持有25年以上,铁定要比你买债券更划算。

所以在国外有大银行开发了对赌金融衍生品,25年时间,如果年化收益低于8%,我给你补足8%,并且退还管理费,如果年化在8-12%之间,收取每年1个点的管理费,如果年化收益超过12%,我除了管理费之外,分走你12%年化以上的收益。你干不干呢?在国外卖的很畅销,很多朋友买了这个产品,就睡觉睡得很踏实了,因为至少每年8%保底了,遇到再惨烈的大跌,他也不着急。因为旱涝保收,国内就是政策管的太严,不让自保,更不让对赌,其实这就是躺着赚钱的东西。其实银行什么都不用干,就是在较低的点位,买进去然后一直持有25年就可以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赚钱的,而且很赚钱,即使个别情况赔钱了,也完全可以用资金池转过来。远比那些借贷类的项目稳定的多的多。所以,既然监管不让干,那么就只能各位自己去学习,去磨练心智了,但是这动辄25年的时光,其实没有后悔药。只有一锤子买卖,从现在你知道这个事开始,往后的25年,你做对了就对了,做错了,你恐怕再难有第二个同样的25年去纠正错误了,到时候可能你会面临家庭和退休甚至是医疗上的压力,所以每个人的25年都是不可逆的,你没有试错的机会。但是以人性的角度来说,25年不出错,25年始终坚定,这个实在太不容易了。所以其实大家本可以轻松赚钱的,但在无微不至的监管下,导致大家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赔了很多钱。

作者做了个统计,如果按照100年美股计算,投资5年以上,股票有7成概率打败债券,投资10年这个比例就上升到8成,投资20年就变成了9成,投资30年几乎是100%打败债券。

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其实最适合的投资方式就是定投,他的学名叫做定期等额平均成本投资法,这种方法在一个波动中的市场,非常有效。但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市场,就是相当垃圾。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你每月都有钱到账,你想一笔投也根本做不到。所以定投其实一半是投资,一半是储蓄。他可以帮你积攒财富。那么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巴菲特对定投的评价。这又是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如何确定你的资产配置比例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说到了定投。作者引用了巴菲特一段话。说如果你计划终身吃汉堡,那么你希望牛肉的价格更低还是更高呢?消费市场上每个人都能回答正确答案,但是一旦到股市上,就全都凌乱了,一旦你决定一直投资下去,那么你希望价格更高还是更低呢?这其实跟汉堡和牛肉是一个道理。但股市上的人却总因为价格下跌而垂头丧气,其实完全反了,如果你要一直购买股票,你应该更喜欢股票下跌才对。这样你就能买到更便宜的股票了。相反如果市场径直往上涨,那么这种定投,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垃圾的策略。收益率远不如一把买入。所以老齐常说,一旦你开始了定投策略,你应该盼着股票下跌,而且跌的越深越好。但劝说是没有用的,很多朋友一赔到20%甚至30%,就开始彻底慌了。

不过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股市整体是长期上涨的,下跌只是暂时的,再长的周期他也是暂时的,你如果能够一直定投下去,那么就会越来越摊低你的成本,等到牛市回来,你就能够感受到建仓在底部的美妙感觉了。当然这里老齐也说一下,定投的绝招叫做止盈不止损,如果你不能做到不止损,就千万不要开始定投,他会让你赔掉很多钱,而到了15-20%的持仓年化收益,一定要选择退出,否则你可能会做行情的过山车。让整体收益大幅降低,再有就是定投不适合在高估位置开始,这时候下跌的空间通常很大,所以你的钱前期买的太高,后面摊低成本的难度也就增加了,在市场估值中位数以下,同时下跌趋势当中,是比较好的定投开始点。最后记住,定投最好选择波动性大的指数,而不要去定投分级B基金和股票,因为他们的走势不够连续。分级b可能连续下折,而股票质量可能变坏。

下面我们再来说另一种方法,那就是调整配置比例,也就是我们的动态再平衡,这个必须每年做一次,以使得资产比例回到初始状态,每年进行资产再平衡,会让你的组合收益率更高,同时风险更小。这种再平衡客观上做到了高卖低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肯定可以跑赢指数。

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更改配置比例,比如我30岁的时候,可以债3股7的组合,等我到了40岁,我最好就改成债4股6,这样会让你的组合跟你的抗风险能力始终保持一致,另外,老齐也说下自己的方法,当市场处于极端状况的时候,必要时可以人工干预你的组合比例,比如市场已经估值新低,这时候太悲观了,我可能会人为的降低债券比例,多加股票投资,比如从较为均衡的债4股6,变成债3股7的激进配置。相反在股市涨到了高位,大家已经疯狂了,出现了上涨加速,甚至百倍市盈率,我们可能会人为的,逐渐的调整到债8股2,大比例降低股票仓位,甚至在暴跌开始的瞬间,我们不排除用均线系统全部清仓止盈,保护利润。所以资产配置这套系统,尽量不折腾,但当你有确定性把握的时候,也可以出手干预一下。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人工干预就有错误的可能,这个心理要做好准备,通常情况就是要么底部过于乐观,早早的降低了债券,让组合回撤加大,要么就是在顶部过于悲观,比如老齐过早的撤出了美股,损失了部分收益。如果你没有把握调整配置,那么就用最简单的,股债均配,或者债5股4商品1,要么债4股5商品1的2套标准模型,如果你没有把握进行人工干预,那么就坚定维持这个比例,永远不要干预就好。投资的世界,不是你做的越多效果就越好,有时候恰恰是,动的越少,效果越好,各位就用固定策略,也有很大的可能战胜老齐。谁让你老齐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呢!

作者绝了三个例子,64岁的退休老妇女,26岁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还有大企业员工,64岁的退休老妇女,做投资组合应该注意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应该多配债券,适当配置一些高分红的股票,但很可惜他配置了一大多小股票,结果让生活变得更糟。26岁事业上升期的人,他才应该配备成长股和小股票,而且他可以偏向长久期的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至于大企业员工,他们往往持有大量的本企业的股票,这是很危险的,相当于把自己的收入和投资,都建立在一个企业的兴衰上面,一旦这个企业出问题,那么就会让生活陷入极度窘迫。投资也完蛋了,收入也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投那些跟自己收入来源相关性很高的资产。这种人其实并不少,比如有人是靠收房租为生,而他的收入呢又全都拿来买房。房地产一降温,可能一切都完了。但没办法,通常这种人很傻很天真,你劝不住。他会认为你嫉妒他房子很多。

接下来你要做好特定事件的资金需求,比如3年后你要娶媳妇,需要10万块钱,这笔钱就不能放在风险过高的权益类资产里,需要单把它从你的资产配置里拎出来,放在债券投资里面备用,而孩子的教育基金,比如15年以后才用到,这时候你可以逐渐规划,比如一开始你8成放在股票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盈利的产生,把更多的部分转移到债券当中。比如过了10年,你至少应该有6-7成的债券比例,而到了13年的时候,最好全部都变成债券。

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不同年龄,也给出了几个投资组合,25岁左右,股票占7成,现金占5%,债券占15%,房地产信托占10%,在中国没有房地产信托,他是靠收房租赚钱,作用是防止通胀,也产生一定的现金流,你可以暂时用货币基金替代,如果通胀来了,货币基金利率会随着基准利率而提升,每月现金流比房地产信托还要好。

35-45周岁,这些人可能遭遇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股票配置65%,现金5%,债券20%,房地产信托10%,相当于降低了股票5%,放在了债券上。到了55岁,股票组合55%,现金还是5%,债券27.5%,房地产信托12.5%,而过了65岁,股票占比40%,现金10%,债券35%,房地产信托15%,有人说了,这个配置很激进啊,不是说年龄多少,就应该配有多少债券吗?作者的解释是,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幅提升,所以他也就加大了股票的配置。注意无论是作者说的,还是老齐说的,股票都是指的市场指数,而不是单一的某只股票。

如果这些你都不会,那么就去直接买生命周期基金,他会根据你的实际年龄需要自动调节你的配比,在中国我们刚刚推出,叫做养老目标基金,其实就是一个股债配置策略基金。你年龄越低,他的股票配比越高。随着临近退休,整个基金的组合就越倾向债券。你有多种年限可以选择,比如年轻人可以选择40年的,即将退休的可以选择10年的。还是那句话,养老不能靠政府,自己的早点想办法。不要等到退休之后才后悔,那时候只能一翻两瞪眼,你也没有任何办法了。

如果你不会投资,买年金保险,也就是返还型的,你交一定数量的钱,然后等你退休他就开始返还,在你活着的期间,都能保证你有一份永续的收入,所以如果你惧怕投资,年金是一个保底的方案。一定的年金保险,再加上一定的退休保险,基本够你有尊严的活着了。

作者还有一个理财的数字,那就是4%方案,你每年从资产组合中取出消费的部分,不要超过总资产的4%,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你即使投资收益最低的债券,也不太可能在活着的时候把钱花光了。所以你要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财务状态,就是让你总资产的4%,大于你的年度支出。比如你一个月花2万,一年是24万,那么你大概有600万就能实现基本的财务安全方案。当然如果你一个月要花5万,一年60万,那么得有1500万才行。有这笔钱,你就简单的做好股债均配,就可以了。

有人说不对,这里面没有算通货膨胀,是的,4%的提款方案,没有计算每年的通胀因素,如果算上这个,你可能要更加谨慎,也许3-3.5%的提取方案更加靠谱,这就可以应对2-3%的年度通胀了。

还有朋友问,那么如果遇到股市长期不涨怎么办?难道就放任自己的资产一点一点的缩水?咱们明天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14】漫步华尔街14:股市长期不涨怎么办?

漫步华尔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漫步华尔街,昨天我们讲到了,4%的提款方案,也就是你做好资产配置后,可以每年从你的资产组合里提出,至多不超过4%,来补贴家用,当然如果要考虑通胀的因素,那么提取金额还要更小,大约3-3.5%,不能再多了,这样即使你活到100岁,你也不太可能把钱用光。作者还有一个建议,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按照这个3%-3.5%的比例提取资金补贴家用,随后你可以每年增长一定的提取金额,而比例跟CPI同步就可以了,比如2017年我国的cpi全年上涨了1.6%,那么你就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1.6%,好比你去年提取50000,那么你今年就提取50800元,这样基本保证了你的生活状态。

那么有人要问了,我该从哪块资产提出我的资金呢?作者说,还记得我们的工作吗?一年两次动态再平衡,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动态再平衡的时候,从略高的资产比例里面提取这部分钱就可以。比如股债均配,今年股票大跌了20%,债券变成了54,股票变成了40,那么你就从债券里提取你的总资产的3%,提取完成之后,在进行动态再平衡,把债券的部分挪到股票上,明年股票涨了,那你就从股票里面提钱,再平衡。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基本控制了你的回撤,比如前几年就是股市一直跌, 那么你的生活费基本都来自于债券这部分,这样就不用你在低点卖股票了,这就保住了你的仓位,不至于影响你的反弹收益。否则股市跌下去了,你把钱都取出来花掉了,那么未来股市反弹,也跟你没啥关系了。当然老齐也要多说一句,做这种均配的时候,也一定要长点心,别在高位做,尽量选择在熊市里去做这种配置,这样能保证你的钱越花越多,如果在牛市顶点去做这种均配,然后按照3%来提取,其实效果并不好。真要股市回撤个50%,你等于也赔掉了20%多,也是相当肉疼的。

另外,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那些具备投资知识的人,如果你从未有过成功投资的经历估计你也不敢这么干,所以又说回到了那句话,投资要趁早,在20多岁的时候最好就开始投资,钱少不怕,最重要的是找对方法,当你40岁的时候,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了,否则就来不及了,如果你都快退休了,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有信心的投资方法,那么则这辈子注定只能是白忙活了。但很可惜80%的人都是这种状态。

最后作者讲了三种步伐漫步华尔街,也称之为投资的三种姿势,省心省力法,亲力亲为法,使用替身法,

第一种省心省力法,就是去买指数基金,买了指数之后就相当于你构建了一个不同类型的股票组合,他的优点就是操作简单,根本就不用看宏观也不用分析公司基本面,嚼着口香糖都能把投资做好。他的劣势就是太无聊,很难让你产生被人仰视的感觉,甚至会被鄙视。另外,他也不太可能给你带来暴富的机会。

第二种方法,就是去自己挑选股票,这需要你付出很大精力,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你会获得很多乐趣,也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在平常茶余饭后也会给你带来不少的谈资,让你可以有机会跟小白们吹吹牛逼,被仰视一下。但劣势就是,你可能很难赚钱,甚至赔钱的概率极大。

第三种方式,你可以买主动基金,让别人替你打理财富,好处就是你可以什么都不管,坏处就是你自己未必会相信这些专业机构。事实证明基金的选择难度一点都不比股票低,基民们也并没有比股民们少赔钱。

作者跟老齐的建议是一样的,对于普通的小白投资者来说,学会用指数基金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是对你最简单,也是最接近于实际的一种投资方式,把这个坚持下去,大家都是可以赚钱的,有人可能又要抬杠了,大家都赚钱,那么谁赔钱,其实这个也很好回答,听话的都赚钱,抬杠的都会赔钱,这个世界听话的很少,抬杠的很多,所以不管老齐怎么努力,最后赚到钱的永远是少数,大家都认为自己太聪明了,对简单的策略不感兴趣,所以总喜欢在上面加很多复杂的因子,结果导致了策略失效。比如无数人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里提出,现在要不要一把梭一个比较高的仓位,这种声音太多了,说白了就是大家还是习惯于判断市场,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任性投资,我们常说股市是反人性的,你越任性不服管,那惩罚就是赔钱。所以少既是多,简单的才能坚持,复杂的未必会更好。

另外,大家投资不成功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耐心,投资了一年甚至半年,发现自己还赔钱,于是就坚持不下去了。但其实在股市上赔钱是常态,赚钱却是节点,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你都是赔钱布局,主动买跌的。只有极少部分,你才收获,老齐总比喻就跟种地一样,收割的时候就那么几天,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得忍受钱在市场里面漂着的状态。如果没有5年的耐心,最好别碰股市,那些急性子,赚钱是偶然,赔钱将会是必然。老齐常说,绝大多数人之前都没有赚过钱,那么你不妨把你原来的习惯反过来,原来去追涨杀跌,现在追跌止盈,原来听消息炒股,现在只做指数,原来一年动5-6次,现在5-6年动一次,你保证就会赚钱了。

所以作者的这三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选择,是选择平庸痛苦的赚钱,还是潇洒任性的赔钱。绝大多数人其实选择了后者,他们把股市当成了消费场所,他们要的是开心,而不是郁闷,所以最后结果也不会错的。

最后作者给了一个具体的投资组合,如果在海外有美元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他由5%的现金,27.5%的债券,12.5%的房地产信托,和55%的股票组成,

5%的现金,对应富达货币基金,或者先锋优选货币基金
27.5%的债券
对应7.5%的先锋美国中期债券,或者债券etf基金,再有7.5%配置先锋新兴市场政府债券,剩下12.5%配置智慧树股利增长型基金,或者先锋股利增长基金。

12.5%的房地产信托,可以配置先锋房地产投资信托指数基金或者富达斯巴达人房地产投资信托指数基金。

55%的股票部分
27%配美国股票,嘉信整体股市指数或者先锋整体股市指数
14%配置发达国家股票,嘉信国际指数基金或者先锋国际指数基金,
剩下14%配置新兴市场国际股票,先锋新兴市场指数基金,或者富达斯巴达人新兴市场指数基金。

当然按照老齐读书圈的特色,我们会把这个组合转换到国内,让普通的A股投资者也能实现。

5%的现金,对应易方达货币,汇添富货币,广发货币,找一个收益率最高的。

27.5%的债券,其中7.5%配置新华纯债519152这是利率债很稳定,7.5%配置易方达综合债代码161119,这个是跟踪债市总体的指数基金,12.5%配置收益更高的广发纯债,代码270048

12.5%房地产信托这部分目前国内还没有,我们可以用一个有现金流的货币基金代替,现在其实房租收入远没有货币基金更高,你也可以买股息率高的股票,比如2018年9月末,农业银行宁沪高速股息率都超过了4.5%。

55%的股票部分,40%配置在国内,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各自配置10%,剩下的15%里面,10%配置香港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美股现在配置5%就够了,这些股票指数的代码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里面,每周五的市场数据表格里都会给到,而且还告诉你他们的估值点位,以及波动区间。

所以这就构筑出了一个十分强大的组合,更加的偏向年轻人,进攻属性更足一些。如果你觉得这种资产配置太没意思,想自己去买股票,最好别超过你资金总量的10%,然后你就可以去精选一些个股,这样即使你股票赔了很多钱,也不会影响你的总体收益。老齐就是这么做的,其实我完全可以不做个股,就是为了增加乐趣,和刺激我始终继续学习,我也会留很少的一部分仓位去精选个股,但说句实话,个股投资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真跑不赢指数,甚至还是亏钱的。但他越是不怎么赚钱,就越能激发我的斗志。不断的去探寻市场估值的精髓。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在这本书里,基本把所有的投资基础知识和不同的投资流派全都梳理了一遍,也用很多数字为您破解了投资之道,但大道至简,买的越便宜,未来投资的收益率就会越高。越有耐心,股市对你的回馈也就会越多。

赞(6)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漫步华尔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