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开始崛起,渗透到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他们在立场和观念上和儒家士大夫存在矛盾,由此引发了冲突。明代宦官做事只重实效,不顾道德,这反而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明代宦官 关于作者
蔡石山,1940年生于台湾嘉义,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交通大学讲座教授。曾分别执教台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柏克莱分校;曾任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为享誉国际的历史学者。1996年至l998年获沃尔顿基金(Walton Family Grant)以从事中国明代史研究工作。 著作有《西洋史学史》《一个宦官的传奇经历:郑和的一生》《明代的女人》等。
明代宦官 关于本书
《明代宦官》是蔡石山对明代宦官问题进行研究的最新著作。他广泛取材,试图向读者说明,明代宦官怎样成为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又为何会与士大夫产生冲突,以及明代宦官为何会不自觉地成为距离工业革命最近的群体。
明代宦官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明代宦官》,这是一本新书,作者是蔡石山先生,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和阿肯色大学,这本书是他对明代宦官问题进行研究的最新著作。
你大概会说,宦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不就是在皇宫里面,伺候皇上一家饮食起居的人吗?至于明代宦官,那就更没什么新鲜的了,他们是各种影视片里的常客。类似《新龙门客栈》这样的电影里面,经常出现说话阴阳怪气的公公们。而且只要这帮人一出现,那一准没好事。他们聚在一起,不是残害忠良,就是鱼肉百姓。明代宦官的典型代表大概就要数“九千岁”魏忠贤了,他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不知害死了多少人。这么一群道德败坏的人,有什么了解的价值呢?
今天这本书,却为我们展现了明代宦官的另一面。在作者看来,如果摆脱道德化的视角,重新看待明代宦官,就会发现他们独特的功能和意义。比如说,明代宦官是除了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担负起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职能。明代宦官和士大夫遵循着两种做事的逻辑,宦官经常能做到士大夫做不到的事,这成为双方发生冲突的根源。作者甚至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明代宦官是当时距离工业革命最近的一批人。在他们和儒家士大夫的斗争中,暗含着现代文明的曙光。这些观点你可能觉得很新鲜,我刚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和你是一样的感受。作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拥有长期在海外讲学的经历,能够跳出传统中国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明代宦官这个独特的群体。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作者的观点:第一,明代宦官怎么就变成了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第二,明代宦官和士大夫是怎样产生冲突的?第三,为什么说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的冲突里面,暗含着现代文明的曙光?
明代宦官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说明代宦官是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这个该怎么理解呢?这要通过对比才能看清楚。
在明朝以前,哪怕是在宦官势力强大的东汉和唐朝,宦官的活动范围也局限在皇宫里。东汉末年发生过“十常侍乱政”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也被写进了《三国演义》。当时有十个位高权重的宦官,被称为“十常侍”。十常侍想要杀掉大将军何进,他们在皇宫外根本没有势力,就只好假传太后的旨意,把何进骗进宫来才动手。但是到了明朝,宦官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在宫里,他们还担负起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的职能。比如率领船队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一位宦官。他在下西洋这件事中的角色,既是军队的统帅,又是国家的外交官。有意思的是,在明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特别警惕,曾经下令,禁止宦官读书识字,还在皇宫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令者斩。这里的“内臣”说的就是宦官。那问题就来了,朱元璋对宦官这么提防,为什么宦官后来承担起了那么多角色呢?这就要从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说起了。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造反上位的。他本来是驻守北部边疆的燕王,后来发动兵变,率军南下,夺取了皇位。朱棣的王府里有好几位能干的宦官,在战争期间从事情报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郑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朱棣能够夺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朝廷里有内应。朝廷上的官员受到儒家忠君观念的影响,不大可能做内应,宦官们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看到朱棣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就私下和朱棣联系,暗中传递朝廷的最新动向。朱棣即位以后,为了投桃报李,开始重用宦官。当然,朱棣作为一代帝王,不可能仅仅出于感激,就打破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他的这种做法,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目的,那就是用宦官去防范和压制文武百官。
你想,朱棣通过造反登上皇位,朝廷上当然有人不服,所以朱棣登基以后,就对反对派大臣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可是杀归杀,幸存下来的大臣们,他们心里会不会有怨言呢?这一点朱棣心里可没谱,毕竟皇帝都是以猜疑为天职的。于是,朱棣为了提防大臣,就开始重用宦官。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太监去做监军。
当时朱棣刚刚即位,全国人心不稳,他就派出几员大将,去接管边境地区的军权。他对这些大将不太放心,就又派出几名心腹宦官,跟过去监视他们,这就是宦官监军的开端。后来,朱棣从京城的军队里挑选出14万精兵,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叫作“十二团营”。统领十二团营的,居然是宫里的宦官。于是,宦官监军渐渐变成了正式的制度,宦官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也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兵部,成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到了明朝第九位皇帝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兵部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马文升,客客气气地去拜访司礼监的最高长官,也就是掌印太监李荣,想和他商量一起去检阅部队的事。结果李荣那天大概是心情不好,拒绝见他,马文升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你看,这件事说明,司礼监压过兵部一头,成了最高军事决策机关。
除了让宦官监军,明成祖朱棣还有一项制度创举,那就是设置了东厂。东厂是一个特务机构,由宦官进行管理,专门负责监视文武百官,以及一般百姓。请注意,东厂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监视锦衣卫。
锦衣卫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它也是一个特务机关,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朱棣觉得锦衣卫在皇宫外面办公,他们平时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对自己绝对忠诚,都不好判断,于是他又设立了东厂,派宦官去做东厂的首领。这是因为他觉得,宦官是自己身边的人,用起来最放心。东厂位于今天北京的东安门附近,大堂的入口处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字:“朝廷心腹”,大堂上还供奉着南宋名将岳飞。这些都特别能反映东厂的本质:充当皇帝的心腹,对皇帝个人效忠。东厂的管辖范围很广,大到军事将领们的不轨企图,小到老百姓对于朝廷的私下议论,他们统统要管。
明朝末年的魏忠贤就是东厂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东厂的权力登峰造极。魏忠贤利用东厂,不断对士大夫进行政治迫害,还加强了对民间的监管。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晚上有四个人在房间里喝酒,一个人喝醉了,就开始大骂魏忠贤,其他三个还比较清醒,静静地看着他骂,不敢出声。那人还没骂完,东厂的人就破门而入,把他们四个带去见魏忠贤。大骂魏忠贤的那个被当场处死,其他三个人却拿到了赏赐,但他们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
你看,明朝皇帝利用宦官控制住了军队,也控制住了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对皇帝来说,宦官是最忠诚的奴仆,所以明朝皇帝又逐渐派宦官去干别的活,比如在经济活动中担任职业经理人。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宦官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身份看上去完全不搭界啊,但明代宦官真的干过这活,比如替皇帝打理皇庄。皇庄就是皇室成员的私家庄园,这里说的皇室成员可不止是皇帝,还有皇子和各地的藩王。皇庄由宦官负责打理,比如嘉靖皇帝在湖北安陆府就拥有规模巨大的皇庄,这片皇庄包含了36个村子,还有两个大湖,总面积达到了一万多顷。安陆皇庄的管理者就是宦官。
除了打理皇庄,宦官还经常替皇帝打理别的财源。我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当然比农业要挣钱,这一点明朝的皇帝其实很清楚。在当时,挣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矿,尤其是金矿、银矿,那开采出来就是钱啊。明朝的皇帝们不仅喜欢开矿,还主要派宦官去负责开矿,这些宦官被称为“矿监”。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派宦官去开矿,所得的收入大部分属于皇帝个人,不会被政府拿走。比如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陈增的宦官,长期在山东地区采矿。他在当地受到官员和民众的抵制,因为他如果判断老百姓的房子和土地下面藏着矿产,就会对老百姓说:你家里有矿啊,然后强迫老百姓搬走。于是,山东的官员经常向皇帝上奏折告他的状,但是万历皇帝从来只当没看到,因为陈增是在替他赚钱。
除了开矿,宦官们还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长江下游的苏州和松江一带的纺织业。明朝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不少纺织工场,并且雇佣了一万多名工人来做工。负责管理这些工人的也是宦官。宦官为了讨皇上开心,也为了给自己捞油水,当然是变着法子提高产量,拓展销路。苏州、松江一带的纺织品不仅行销国内,也成为大宗出口产品,为国家创汇。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口碑很好,叫作《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一个叫杨金水的宦官,就是江南纺织业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创收,他还亲自出面,和外国商人谈判,争取外贸订单。杨金水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类似他这样的人,在明代历史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前面我已经为你讲了,明代宦官在军事上担任监军,在政治上担任特务,在经济上担任职业经理人,成为除了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这个集团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见东厂的公公在迫害朝廷的忠良。在类似这样的故事里,宦官永远是反派,士大夫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不过,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却指出,明代宦官除了少部分人,大多数都奉公守法。他们和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源于道德上的高低,而是源于做事逻辑上的差别。下面我就带你看看,这种差别究竟怎样导致了宦官和士大夫之间的冲突。
明代宦官 第二部分
所谓做事逻辑上的差别,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宦官是皇帝的代理人,不受部门政治的影响,做事也只看效果,士大夫内部却存在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做事还受到儒家道德观念的限制。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治理黄河。在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黄河决堤,水淹千里。皇帝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陈政去把河堤封住,结果陈政还没完成任务,就死在了任上。皇帝就又派了一个叫刘大夏的官员去治理黄河,这个刘大夏一向以为人正直而出名,还做过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你可能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明朝有个官员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就一把火把郑和的航海文件给烧掉了,我看你还怎么下西洋。这件事就是刘大夏干的。刘大夏看到黄河水患这么严重,心里很着急,赶紧动员各种资源,抢修河堤,援救灾民。问题是,他的政治影响力很有限,根本没法把各个部门的人团结在一起,去完成救灾的任务。皇帝看到这种局面,决定任命一个叫李兴的宦官去担任抗洪抢险的总指挥。这位李兴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他来了以后,抗洪团队立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李兴直接从皇帝那里要了两万两白银的经费,朝廷还投入了12万的工人,并且调拨了河南和山东一带的粮食,用于赈灾。在李兴的统一指挥下,这次洪灾很快得到缓解,受灾的百姓对李兴这个宦官非常感激,甚至把他视为再生父母。
你看,遇上这些自然灾害,士大夫不好使,还是宦官比较给力,这是因为宦官直接代表皇帝,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以打破各种部门利益。士大夫内部却存在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尤其是那些地方官,他们往往要照顾地方利益,为地方说话。所以遇上急事的时候,皇帝总喜欢派宦官去解决问题。宦官一来,根本不会搭理士大夫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总之一句话,我是代表皇上来的,你们看着办吧。要是士大夫肯合作,双方说不定还能一起把事情做成。要是士大夫不肯合作,那就会和宦官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本质,是宦官背后的皇权,与官员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宦官是皇帝的得力工具,自然也要为皇帝背锅。士大夫不敢公开反对皇帝,就只能拿宦官泄愤,于是士大夫和宦官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炼钢的故事。万历年间有一个叫陈奉的宦官,担任矿监,替万历去采矿。他除了采矿,还对一项事业特别着迷,那就是冶炼高碳钢。当时,中国的工匠们已经知道,把特定数量的碳粉与铁混合,能够提高钢铁的硬度。陈奉当时制定了一项生产计划,想要大批量生产高碳钢,但他做事特别鲁莽,为了讨好主子万历皇帝,曾经挖开唐朝宰相李林甫夫人的墓穴,去寻找黄金,结果受到了御史的弹劾。加上陈奉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经常和老百姓发生冲突,比如损坏老百姓的农田和墓地,这在儒家士大夫看来,是难以饶恕的恶行。于是,士大夫们想方设法阻挠陈奉的开矿和炼钢事业,陈奉在任只有两年,就被召回了京城,他的理想和计划也就此终结了。
这个故事比前一个更为深刻。士大夫弹劾陈奉的主要原因,是他破坏农田,影响生产,还毁坏人家的墓地。这些在宦官看来,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把事做成是第一位的。毕竟,宦官没有受过儒家道德的太多熏陶,没什么心理包袱。但这些事在儒家看来,都是滔天大罪。因为儒家一来讲究民无恒产,则无恒心,要保护好老百姓的固定资产,二来讲究尊敬祖宗,现在你来挖人家祖坟,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暴行。这种观念上的对立,也是宦官和士大夫产生矛盾的原因所在。
总之,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经常发生冲突,这本质上是源于双方在做事逻辑上的差别。所谓做事逻辑,一是双方代表的力量不同,宦官直接代表皇帝,士大夫代表的却是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二是双方的观念不同,宦官做事没什么道德包袱,只管把事做成。儒家士大夫却喜欢用道德尺度来丈量万物,在他们看来,宦官的行为简直如同禽兽,不能容忍。于是,宦官和士大夫的冲突也就难以避免地发生了。不过,知道了这种冲突是如何发生的,那认识还不够深刻。明代宦官和士大夫的冲突里面,还暗含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这又该怎样理解呢?接下来我就带你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代宦官 第三部分
刚才我说到,宦官做事不讲道德,只看实际效果。所谓实际效果,一是向皇上交差,二是给自己捞油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甚至有点缺德。不过,你可别忘了,现代文明就是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谓现代文明,根本基础在于工业化。说到工业化,就要说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为什么会被发明出来呢?是因为工厂主们希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希望拥有一种产生动力的机械,来取代人力。有了需求才有发明,才有发明的大规模应用,蒸汽机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其实不止是蒸汽机,在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也就是英国,一切新的财富被创造出来,都是源于人的自私自利。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差不多是和工业革命同时代的人,他有一段名言,可以看成是对那个时代的总结。这段话你可能听过,他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打算。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主动给我们好处,而只能说我们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别人为我们提供商品,不是出于对我们的同情,而是想为他们自己赚钱。一切社会财富,都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去看宦官和士大夫的矛盾,就可以看出更多的内涵。宦官做事没那么多思想包袱,注重实效,这反而使他们不自觉地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比如前面提到的宦官陈奉,他对采矿和炼钢都很感兴趣,但因为他破坏农田和墓地的行为,遭到士大夫的弹劾,最终中止了计划。
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就指出,如果陈奉能够完全自主地投身到炼钢事业中去,中国说不定在明朝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贝塞麦这样的人物。贝塞麦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位工程师,他发明了转炉炼钢法,这被公认为是现代炼钢法的开端。作者还认为,陈奉破坏农田和墓地的行为,用当时的道德来衡量,当然是极其恶劣的,但如果明朝时的中国社会能够知道发展工业带来的好处,就会认为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在欧洲工业化的历史上,破坏农田,迁移墓地,都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了。
你看,历史真是特别奇妙,过去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宦官,居然是离现代文明最近的一批人。站在宦官对立面的儒家士大夫,他们的形象也相应变得复杂起来。在当时,他们为民做主,弹劾宦官,这在道德上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传统观念里,夺人土地,挖人祖坟,你还有理了?但在客观上,他们的行为却扑灭了工业化的星星之火。儒家的道德,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行为规范,其中的很多清规戒律,都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比如儒家鼓励节俭,反对浪费,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生产率很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又很高,总得存点余粮,防范灾年吧?再比如儒家提倡孝道,注重家庭,这是因为农业社会是定居社会,一个大家族长期住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那当然看重亲情。但是,工业化就是要改变农业社会的许多传统。比如工业化就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这样才能拉动工业的增长。工业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家庭关系,让农村里的青壮年进城打工,成为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骨肉亲情在这个时候只能降为次要了。工业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财富,但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么残酷。
这些道理,明代的士大夫当然不可能理解。他们所奉行的儒家道德,无形中成为工业化的阻碍。而宦官做事没有道德包袱,只知道自私自利,反而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已经孕育着现代文明的曙光。但是,古代中国的史书毕竟是儒家士大夫书写的,在他们笔下,明代宦官几乎变成了妖魔鬼怪。关于明代宦官的真实面目,还有待后人去进一步发掘。
明代宦官 总结
好的,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明代宦官是除了文官和武将以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他们除了在宫廷中侍奉皇帝,还在军事上担任监军,在政治上充当特务,在经济上担任职业经理人。这背后的偶然原因是明成祖朱棣出于对文武百官的不信任,打破了朱元璋留下的老规矩,开始重用宦官,根本原因则是宦官是皇帝最忠诚的奴仆,皇帝重用他们,可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第二,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的冲突不是由于双方道德品质的高下,而是由于做事逻辑的差异。宦官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同时没有道德包袱。儒家士大夫的背后却存在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同时还受到儒家道德的制约。这种做事逻辑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经常爆发冲突。
第三,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的冲突中,还孕育着现代文明的曙光。宦官做事自私自利,没有道德包袱,这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儒家士大夫喜欢用基于农业社会的儒家道德丈量一切,这导致他们反而经常成为工业化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