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帝国 ,这本讲述印度洋的专著,全景式地呈现了环印度洋地区近一千年来的历史。书名中的“季风”是北印度洋地区标志性的气候特征,这种周期性的气候使印度洋的风向、水流都很有规律性,从而方便了周边各地区的航海交流,可以说正是季风,塑造了印度洋世界的历史。本书可以帮你修正很多似是而非的固有认识,比如,它能让你重新认识印度洋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大航海时代等等。
季风帝国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霍尔是英国的历史作家和记者,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还曾经作为记者,在非洲工作、生活多年。
季风帝国 关于本书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着重讲述了从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
季风帝国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霍尔是英国的历史作家和记者,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还曾经作为记者,在非洲工作、生活多年。他说自己一生中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印度洋边上度过的,所以专门写下这本讲述印度洋的专著,用六百多页的篇幅,全景式地呈现了环印度洋地区近一千年来的历史,堪称这个领域难得的佳作。
这本书的名字之所以叫《季风帝国》,是因为季风是北印度洋地区标志性的气候特征,可以说正是季风,塑造了印度洋世界的历史。
那这段历史,能带给我们什么收获呢?我想,它能够填补我们的很多知识空白,帮我们修订很多似是而非的固有认识,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它能让你重新认识印度洋。印度洋地区在今天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好像比较边缘,但你能否想象,曾经,在欧洲人到来之前,这里堪称“世界的中心”?这本书的一个价值就是带你认识这段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印度洋历史。
第二,它还能让你重新认识世界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大航海。比如欧洲人航海,就只是为了经商赚钱吗?大航海真的是促进交流、传播文明,让世界变得更进步了吗?除此之外,大航海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葡萄牙人建立的遍布印度洋的殖民帝国,为什么最后会瓦解?从中我们能看到哪些启示?
下面我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分三部分,来给你讲讲《季风帝国》这本书。
季风帝国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印度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印度洋处在几块大陆之间,西面是非洲;西北是阿拉伯半岛;东北是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印度半岛,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等;东面是中南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南面,就是南极了。
看起来这些地方被大洋隔绝,但其实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各个地区在古代就建立起了很频繁的交往。那么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是怎么突破大洋阻隔的呢?这就要说到印度洋地区一个标志性的气候特征了,也就是本书书名里的“季风”。
所谓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一般到了什么季节就会刮什么风,全球都这样。而在印度洋北部,季风的时间和风向都特别固定,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3、4月,刮东北风;5月到9月,刮西南风,非常准时。风向也会影响北印度洋洋流的方向,在东北风季节,海水向西南方流动;而西南风季节,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动。
在风帆时代,掌握了这个气候规律,那在北印度洋上就可以畅行无阻了:东北风盛行的季节,商船从印度或东南亚启航,向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行驶,一路顺风顺水;西南风季节正好反过来,从东非和西亚地区顺流向东,很方便就到达了印度和东南亚。
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印度洋周边各个地区的彼此联系也就更紧密和频繁了。书里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交流的活跃程度:14世纪有位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生在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曾经乘船横渡印度洋,游历了波斯、印度,还到过中国。而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在福建还遇到了一位摩洛哥老乡,在当地经商。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有相当的基数,这种超小概率事件是很难发生的。可见,有多少没有被历史记下名字的人,借助季风和印度洋的航线来往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印度洋世界看成一张网的话,那么这个网的中心连接点就在印度半岛,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到西亚、非洲、东南亚、中国都很方便。所以,当时世界上最紧俏的商品,像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来自西亚地区的纺织品和工艺品,来自非洲的黄金、象牙,还有作为劳动力的奴隶,再加上印度出产的棉花、珠宝,这些大宗的商贸活动都在印度交汇。
而且难得的是,当时印度洋世界奉行的理念是自由通航、自由贸易,并不会受宗教之类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印度西南沿海一个叫卡利卡特的著名城市,是14-15世纪印度洋的商贸中心。卡利卡特的统治者虽然信奉印度教,但这座城市里有很多穆斯林和犹太商人,大家基本都能和平相处,这种包容的氛围在当时的欧洲是很难想象的。
卡利卡特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古里”,郑和七次下西洋每回都要来到这儿,而最终郑和也是在这里去世的。这也让我们看到,贸易往来,除了能产生巨量的财富,还能带动政治和文化交流。
当时的印度洋世界,欧洲人其实也是参与者之一,只不过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中间商,每年从印度洋地区进口香料。而这点贸易份额对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总量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就像本书作者说的,如果当时印度洋周边的各民族了解欧洲的情况,他们会惊诧于欧洲的贫穷落后。
欧洲人习惯把地中海看成是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世界中心,因为地中海的航线可以让周边各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所以这个眼光看来,印度洋不就是一个放大了N倍的地中海吗?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区都通过印度洋相互连接,无论从贸易的规模,还是从文化交流的广度上来比较,印度洋的体量都远远大于地中海。
所以,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谁才更有资格被称为“世界的中心”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好,上面说的就是大航海时代之前,印度洋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印度洋周边的各地区虽然相隔遥远,但是能借助季风很便捷地通航,这就形成了一张发达的贸易网,带动了亚非欧三大洲的互动。所以说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印度洋是处在事实上的中心地位的。
季风帝国 第二部分
作者在写作本书时,为我们刚才讲的这部分内容,取了个标题叫“隔离的世界”。但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说,这完全是欧洲人的视角,并不是印度洋真的与世隔绝,而是欧洲人被隔离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地带。而接下来,在15-16世纪,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闯入这个世界,印度洋的游戏规则就被改写了,古老的自由通航与贸易原则被打破,印度洋变成了欧洲强权轮番把持的殖民帝国。
所以在第二部分,我就带你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来重新认识一下大航海时代。
为什么说是重新认识呢?大航海是欧洲从中世纪迈向近代的重要一步,关于这段历史,传统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公元15世纪,欧洲人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深入未知的海域,历经各种险阻,最后,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同时欧洲人也传播了文明,建立起了全球化体系最早的雏形。
你看,这么说来,欧洲人航海的动机,就是商业利益;他们的行为,就是各种不畏艰险的探索;产生的影响呢,就是促进了交流和商贸繁荣,让世界变得更文明、更进步。反正大致就是这么一个叙述模式,非常简单,也非常正面。
这样的描述不能说不对,但是它把历史给简化了,掩盖了这段历史的很多侧面:比如说,欧洲人航海就只是为了商业目的吗?他们真的是凭借一己之力解锁了印度洋这个前所未见的世界吗?还有关于他们的评价,他们真的是这个传播先进文明的使者吗?
下面我就结合本书的内容带你从大航海的动机、行为和影响这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一下大航海时代。
我们先说动机,欧洲最早开始航海的是葡萄牙,那他们航海的目的仅仅是“下海赚钱”吗?
当然商业目的可以说是首要的,但葡萄牙人的航海还有国家战略层面的目的。葡萄牙人的航海,可以看作是伊比利亚复地运动的延续。
伊比利亚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那个半岛,公元8世纪初,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民族摩尔人,渡海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几个信奉基督教的小政权,被挤压到半岛西北边缘地带。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谋划收复失地,这就是伊比利亚复地运动。13世纪,葡萄牙最先光复,但是土地还是太狭小,没有足够的纵深空间来保障安全,所以葡萄牙的国家战略就是,要到海外开拓新的领地。
而且,经过几百年复地运动的斗争,葡萄牙人对伊斯兰世界的敌视情绪已经很深,所以他们的航海其实还带着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宗教和战略意图:绕到伊斯兰世界的身后,牵制,甚至打击他们。
所以说,当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世界的时候,他们不单单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种探险者或者生意人,同时还带着很明确、很有针对性的战略使命。这一点,是一般的书上很少提到的。只有明白了这个背景,才能理解他们在印度洋地区和东方的所作所为。
下面我们再说说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之后,都干了些什么。
1488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大陆的尽头:好望角,这下总算找到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入口。
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奉国王之命,率领三艘全副武装的商船,绕过好望角,向印度进发。
当时印度洋周边大多是伊斯兰教国家,达伽马和他们彼此敌视,但也有人把葡萄牙人的到来,看成翻身的机会。比如位于今天肯尼亚的港口城市马林迪,他们就想跟葡萄牙人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对付竞争对手。等到1498年4月,达伽马的船队来到马林迪时,当地统治者殷勤接待,还提供了一个达伽马急需的专业人才:阿拉伯老水手伊本·马吉德。
这个阿拉伯老水手大半辈子都在印度洋上航行,对风向、洋流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他告诉达伽马说,你们不要顺着海岸线向北行船,而应该向东北,驶向大洋深处。他为什么这样建议呢?因为当时已经是4月了,还记得前面说的北印度洋地区季风的特征吗?印度洋上就要刮西南风了。
果然达伽马4月24日离开马林迪,朝东北方行驶,由于搭上了季风的便车,不出一个月就到达了印度。
那说到这儿,我们再看“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这件事儿,固然主要是他的成就,但同时也离不开两个条件。首先是,印度洋地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贸易区了,有完备的口岸、航线和贸易网络;第二,就是印度洋地区居民的经验分享,如果没有老水手的指点,葡萄牙人怎么敢贸然把船驶向未知的大洋深处呢?所以,与其说是达伽马带队发现了一条“新”航路,不如说是他们在当地老水手的指点下,走上了那条早已存在的印度洋季风航路。
好,再说回达伽马,他在印度的停泊之处,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卡利卡特。卡利卡特的统治者叫作“扎莫林”,这不是名字,而是称号,意思是“海洋之王”。
双方的会面起初很愉快,但扎莫林在阿拉伯商人的鼓动下软禁了达伽马,虽然很快又释放了他,并且赔偿了大量的香料来道歉,但是为时已晚,这个仇已经结下了。
当葡萄牙人准备离开的时候,阿拉伯人再次劝扎莫林把他们干掉,因为现在葡萄牙人已经知道了来印度的路线,一旦他们回到欧洲,很快就会有更强大的欧洲舰队来到。
但是扎莫林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会违背印度洋地区长久以来的自由贸易原则。写到这儿,作者评价说:“如果扎莫林采纳了阿拉伯人的建议,那么印度洋周边各民族的悲惨命运也会晚一点才来。”然而,这个一念之仁,最终就导致了传统的印度洋世界被彻底颠覆。
果然,1499年达伽马的船队返回里斯本,虽然船员死了一半,船也只剩下两艘,但葡萄牙人还是不虚此行,因为印度洋的秘密已经被揭开。葡萄牙国王组织了一支规模大得多的舰队,命令他们再次前往印度。这一回的目的就不再是地理探索,而是在印度建立永久性的贸易据点,准备彻底征服印度洋。
由于实力今非昔比了,这一次的葡萄牙舰队在印度洋上,那就是横扫而过,一路上遇到不够顺从的港口就大肆抢掠,遇到伊斯兰国家的船只就杀人越货。再次来到卡利卡特的时候,很快用武力逼迫扎莫林跟他们签订独家的贸易协定,驱逐其他一切竞争对手。
这样,葡萄牙人在南非、东非和印度,都取得了立足点,这就保证了他们可以控制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他们规定在印度洋海域活动的各国船只,必须持有葡萄牙颁发的通行证才可以航行。这样一来,印度洋世界的游戏规则就被葡萄牙人改写了,原本的自由贸易原则就被葡萄牙人的垄断给取代了。
这件事产生的影响,不光体现在经济层面,更让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实力天平发生了倾斜。这也是大航海时代若干重大影响当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展开说说。
你可以想一下,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最着急的人是谁呢?不是印度人,而是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还有威尼斯人。因为15世纪,东非印度洋沿岸的各个贸易港口,都在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控制和保护之下。葡萄牙人来了之后,这些港口就派人到开罗去找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诉苦,请他驱逐葡萄牙人。
而威尼斯是地中海首屈一指的商业城邦,虽然威尼斯人也是基督徒,但是考虑问题特别现实,对于跟穆斯林做生意这件事儿,毫无心理障碍。他们通过跟埃及的合作,收购来自东方的香料,再转手卖回欧洲,这一项贸易的利润,就让威尼斯富甲一方。而现在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从东方的香料货源处拿货。威尼斯人这个中间商没得赚了,这就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情况:威尼斯人主动找到埃及苏丹,提出跟他联手对付葡萄牙人。
于是,埃及出人,威尼斯出船、出钱,再加上印度西部一些伊斯兰教城邦,大家一起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有大小船近200艘,搭载兵力超过2万。然而跟葡萄牙人一交手,军事水平上跨时代的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1509年,葡萄牙的印度总督阿尔梅达率领18艘战舰,在印度西部港口第乌附近海域,跟埃及人的联合舰队开战。葡萄牙人的船都是专为海上作战设计的,装配着多层甲板,侧舷上有成排的火炮,是真正的船坚炮利;而威尼斯人提供的船都是地中海式的帆桨并用船,侧舷上要留出船桨的位置,没法安置火炮,只在船头和船尾装了炮,印度人的战船更是只配备了弓箭。这一对比,高下立判,埃及人和印度人的联军很快被葡萄牙人的炮火摧毁。
这一战之后,葡萄牙人确立了在印度沿海的霸权。他们夸耀说,第乌海战拯救了欧洲,因为要不是他们凭借这场胜利控制了印度洋,从海上威胁着奥斯曼帝国的后方,那土耳其人可能会征服整个中东到印度,获得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那样欧洲就再也没有跟他们抗衡的可能了。
好,以上我们依次讲了大航海时代三个有别于固有印象的侧面,它们分别是大航海的目的、行为和影响。目的方面,欧洲人寻找新航线,并不仅仅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有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行为方面,他们的探险行为,离不开对印度洋世界既有资源和信息的利用,他们的商贸行为,也伴随着非常血腥的战争与掠夺;影响方面,大航海的影响,除了体现在经济层面,也深远地关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战略态势。
季风帝国 第三部分
在16世纪,葡萄牙人通过控制非洲和印度的贸易港口,并且借助季风的便利条件,成了印度洋的主宰,把这个一直以来相对平静、自由的贸易区,变成了由他们统治的“季风帝国”。那么这个帝国后来又是怎么衰败的,我们从中能看到哪些启示呢?本期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
葡萄牙人统治的季风帝国之所以会衰败,首要原因是他们在非洲和印度的统治,是以沿海港口的堡垒为据点,很少深入内陆,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依靠着海上力量来维持印度洋的统治。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葡萄牙本身国土面积就很狭小,人力资源是它的短板,如果没法让它的统治在殖民地扎根的话,他们就没法吸收当地的人力资源来作为补充,只能等待本土的输血。而到16世纪末,葡萄牙本土又出事了。1581年,葡萄牙被它的邻国西班牙吞并,东方殖民地断了跟本土的联系,生存空间又恶化了。
葡萄牙人统治的季风帝国衰败还有一个原因是,葡萄牙人的技术被人超越了。在欧洲,荷兰人改良了新式的远洋航船,运载量和火力都超过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而在亚洲,处在葡萄牙人殖民统治下的阿曼人,也渐渐学会了葡萄牙的航海和造船技术。17世纪中叶,阿曼亚里巴王朝崛起,把葡萄牙人赶出了阿拉伯半岛,更进一步夺取了葡萄牙人在东非的一个个贸易据点。
那葡萄牙人的技术为什么会被赶超呢?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前面我们提到过,葡萄牙人有非常强烈的宗教情结,这有助于他们保持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时也有一个副作用,一旦这种宗教热情过头了,就会产生偏执,包容不了任何跟他们信仰不同的人和事,最终走向固步自封。
其实,在大航海时代之初,葡萄牙人的航海科研机构还允许很多犹太人、摩尔人、阿拉伯人存在,葡萄牙的航海技术,很多都是这些异族、异教的工匠和学者帮助他们完成的。而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出于宗教原因,驱逐迫害过异教徒,这些人被赶走,就等于他们的技术层面出现了很大的空缺。
季风帝国衰败的第三个原因是,葡萄牙人的残暴统治,他们平时横征暴敛,在战时更是动不动就屠城、虐杀俘虏。所以在非洲沿岸和印度,除了早期跟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几个城邦,其他地区的人都非常痛恨葡萄牙人。所以葡萄牙人没有向内陆发展,一方面是满足于自己的海上力量,同时,也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人缘不太好。
17世纪,正当阿曼人一点点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取东非的同时,英国人也已经来到了印度洋,他们先后打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接手了他们建立的印度洋贸易帝国,而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的势力范围,就退缩到了他们最早到达的莫桑比克一带。
好,以上是我们总结的葡萄牙人的印度洋帝国衰落的三个原因,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三个启示:
第一,单纯的海上军事优势,无法保证一个帝国的长治久安;第二, 当一个国家的政策被狭隘的宗教意识形态所左右,那这个国家的前途就很难乐观;第三,一味的高压统治,无法在被统治的群体当中建立认同感,也就很难真正把当地的资源收为己助。
再说深一层,这三方面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一条互为因果的逻辑链。因为葡萄牙人碍于宗教偏见,无法在统治的地区真正建立根基,让自己融入当地,所以他们就只能把统治建立在海岸要塞和战舰上。而他们的统治方式,可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少了,只能采取高压的方式,而高压会激起被统治者的记恨,一旦军事技术差距被抹平,那么被统治者必然就要用武力进行反抗了。
这也就是葡萄牙人统治的季风帝国衰败的原因。
这些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总结出来的,而是在当时就被英国人看到了。所以,当英国人在印度洋地区取代葡萄牙人,建立“第二代”季风帝国的时候,他们很有针对性地改弦更张,把葡萄牙人犯过的错一一修正过来了。
比如,虽然英国人也传教,但是他们就不像葡萄牙人那么偏执,他们对印度的宗教信仰,给予相当宽松的自由。再比如,英国对殖民地虽然也有残酷的镇压,但是他们也有相配套的怀柔手段,像在印度建立全印度人班底的基层管理机构、招募印度人当兵入伍等等。所以,英国人在印度洋地区的“季风帝国2.0版本”,要比葡萄牙人成功得多。
不过到了二战之后,殖民地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印度、非洲等列强曾经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印度洋世界就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国家,特别是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地区,正在从一个沉默的看客,变成印度洋世界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作者把这称为“历史的季风又重新吹起来了”。
季风帝国 总结
好,上面我们跟随着《季风帝国》这本书,快速浏览了印度洋地区一千多年来的历史。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印度洋世界能够借助季风实现便捷通航,形成了发达的贸易网,带动了亚非欧三大洲的互动。所以在大航海之前的世界格局中,印度洋是处在事实上的中心地位的。
第二部分,我们从大航海的动机、行为和影响三个方面,依次讲了大航海时代三个有别于固有印象的侧面,带你重新认识了大航海时代。
第三部分,我们总结出了葡萄牙人统治的季风帝国,之所以会衰落的三个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我想再补充一点,谈谈现在中国跟印度洋世界的关系。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产区,就集中在印度洋沿岸,所以今天印度洋对世界经济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区,对中国来说更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从印度洋通向中国的马六甲海峡,以及建设中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对我们如此重要。虽然进入蒸汽动力时代以来,季风对海上航行的重要性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季风带给印度洋地区的独特气质:联通、自由、顺势而为,仍然堪称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