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华为与思科的竞争,一开始还是自由竞争,但后来随着华为在美国市场获得的生意越来越多,华为威胁论就出来了,这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任正非传读后感和任正非传读书笔记总结如下。
- 《任正非传》:前半生惨到极点!
- 《任正非传》:伟大的华为!从卖减肥药起步
- 《任正非传》:苦战义乌!以情动人
- 《任正非传》:华为的自我革命!向管理要效益
- 《任正非传》:外御强敌!内战群狼
- 《任正非传》:南征香港!北进俄罗斯
- 《任正非传》:逆袭欧洲!反攻美国
- 《任正非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 《任正非传》:世纪之讼 步履艰难
- 《任正非传》:华为的虚拟股改革
- 《任正非传》:人才战略,鲶鱼效应
- 《任正非传》:积极布局,死磕未来
今天我们继续讲任正非传,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华为传,基本都是以华为的第一视角写的。昨天我们说到了,华为与思科的竞争,一开始还是自由竞争,但后来随着华为在美国市场获得的生意越来越多,华为威胁论就出来了,这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思科内部也开始针对华为进行阻击,也成立了打击华为小组,他们会在一些公开场合,谴责华为的技术背景名不副实,甚至说华为的技术是抄袭思科,然后思科动用了法律武器,向华为发难,指责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思科造成极大的侵害。
而此时华为竟然服软了,也开始息事宁人,答应思科不再海外销售指定型号的那些产品,但绝不承认侵权,这其实已经输了一半,让人产生了很多不好的联想,也让思科的底气更足了。接着就是步步紧逼。嘲弄华为是做贼心虚。而华为的研发副总裁费敏则表示,这么做只是为了表示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诚意。
华为于是开展了一场内部自查,然后把结果反馈给思科,说我们虽然在设计和性能上与思科类似,但是抄袭一说完全子虚乌有,当然思科并不相信,反而更加剑拔弩张。而此时华为把十几款路由器撤出了美国市场,但这下让华尔街日报抓住了,大肆宣扬华为做贼心虚的铁证。甚至思科的全球副总裁还打到了深圳,表明要起诉华为的想法,希望得到深圳政府的支持。这时候,华为已经是百口莫辩。
中国有句话,叫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思科借着侵权的借口频频对华为施压,2003年思科在美国德州东区联邦法院起诉华为。思科的律师足足准备了77页的文件,甚至比咱们这本书还要长。列出了华为罪名多达21项,此时华为已经相当危险,如果华为这次栽了,那么也就意味中国产品侵权的事将被坐实,以后其他的中国公司都将难以在美国立足。
此时有人建议,华为应该公开源代码,但任正非没同意,他觉得思科很显然不光是要打侵权官司,他的目的还是抑制华为在美国的扩张,如果华为公开源代码,那么就相当于自断一臂,作茧自缚,思科的目的就达到了。此时任正非也急眼了,他给出了最高指示,敢打才能和,小输就当赢。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
任正非给出了2点方针,首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以毒攻毒的措施,其次,摒弃之前退让的处事风格,要以攻为守,以战图存,任正非知道,这官司在国内打,一点意义都没有,最终的战场是美国,所以他调兵遣将,将得力干将分批派往美国。甚至在俄罗斯攻城略地的李杰,都被调过来了。然后华为还开始在美国积极笼络媒体,跟思科展开口水大战,以追求舆论上的反击。给司法施压。2003年3月,双方当庭对质,思科的CEO钱伯斯当庭发难,认为华为应该针对侵权做出巨额赔偿。而任正非此时才知道,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对手的能力。
其实思科的公关能力在美国都算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庭审之前斥资1.5亿美元,做了宏达的广告计划,在中美两国进行宣传,甚至一些中国媒体也开始导向思科。所以此时华为在海外战场陷入颓势,而在中国战场也得不到支持,陷入了巨大的被动。
思科开始针对中国企业的软肋进行进攻,他们大肆宣传,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是有短板的,即便开发出高科技产品,也一定是通过侵权实现的。这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其实这也不能怪思科,确实中国企业在过去很多年,就是这么搞过来的,知识产权保护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巨大的麻烦。深圳在美国人眼里,也是一座山寨电子产品之城。
经过这一通宣传,华为在欧洲和拉美的客户,都开始望而止步。最后诉讼结果,还是华为败了,而且败的有点惨痛,不但美国人认为华为错了,就连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华为是错的。华为在美国承受灾难,在国内也没有获得任何的援助,陷入了一种内外完败的窘境。
任正非认为,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育,提醒他一定要认清,一个大企业是全方位的,不但体现在市场和产品力上,连媒体公关法务都要结成广泛同盟才行。
思科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只是暂时的胜利,他们忘记了华为的老板姓任,所以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华为随后开始了将产品推向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的策略,也正是在这一年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华为高调了不少。任正非为华为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思路,他们更换了公关公司,也开始找全世界顶级的大律师和法律顾问合作。特别是在美国,华为不惜以高薪聘请大律师,这个并不容易,因为这些律师通常都站在思科一边,他们拒绝为华为服务。而华为副总裁郭平,则不厌其烦的跟他们沟通,把华为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跟他们交代清楚,让他们了解真正的华为,从而消除偏见。最终有些著名律师终于改变了看法, 认为华为没有侵权,而他们的策略是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现在舆论压力一边倒,你去反驳思科,说自己没有侵权,不会有人相信,他们建议华为紧紧抓住私有协议字眼,反击思科的理由就是,说思科利用私有协议,在市场大搞垄断。一开始华为的人根本不了解私有协议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翻了法律词典才知道,所谓私有协议,就是在国际组织制定标准前,某家公司的产品进入市场而率先形成了标准。
这时候郭平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私有协议,实质上就是一种非典型的垄断策略,思科就是借用这种隐蔽的垄断策略,在攻击华为,保持市场份额,老齐给您翻译一下,思科发明了路由器这个行业,他也成为了行业代名词,所以别人进入这个行业,就必然会跟他的产品发生碰撞,而他视为是抄袭,但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垄断。此时,在市场上,其实美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反垄断,于是华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用私有协议的把柄,向美国政府申诉,美国政府开始质疑思科之前的行为。
紧接着就是第三步,拉拢民间团体,在中国能够顺风顺水,华为基本都是深耕关系,而在美国华为又想起了这一招,他看上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的法人代表和股东都是美国的一些退休高官,与美国政府关系保持密切。美国人不喜欢华为,主要因为任正非之前当过兵,他们总觉得这是一家军方背景的企业。而华为积极的拉拢这个团体,就是要消除这个误会。起码美国政府中,也能找到人替华为说话了。紧接着,华为又去死磕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主动向他们澄清,华为并没有侵权,随着盟友越来越多,华为的统一战线也越来越庞大,很多美国人逐渐的对华为有了更新的认识。而此时思科的态度却有些嚣张,2003年1月,有个英国代理商决定于华为合作,但是很快就收到了思科的法律文件,说有思科的地方就不能有华为。这家代理商最后也很不客气,直接向英国和欧盟投诉思科的威胁。
此后,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权威的数据专家发出来报告,说华为没有侵权,而且两家公司的产品性能重合度不到2%,如此一来华为就有了底气,于是任正非就开始想着反攻美国。
2003年3月,华为重返法庭,用私有协议指责思科垄断,说思科因为害怕与华为竞争,而散布错误消息,实质上他是想在市场上搞垄断。华为死死咬住,思科在遏制竞争搞垄断,这对于思科来说,可是个致命的痛点。于是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嚣张跋扈的思科开始处于被动防御。
这次诉讼被称为世纪之讼,开庭3天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3com公司与华为合资成立新公司,建立了同盟关系,这一下可让思科的高管们彻底郁闷了。
一直以来3com公司都是思科在美国的主要对手,思科CEO钱伯斯对这家公司非常忌惮,后来3COM在经营上误入歧途,才拉开了两家公司的差距,但没想到敌人的敌人,却成了朋友,思科跟华为干仗,到把3com推向了华为阵营。庭审的第四天,3com公司的CEO竟然出现在了法庭上,为华为撑腰打气。并且以自己的名誉担保华为在技术上的可信度。那么有了3COM的帮忙,华为是不是赢定了呢?他跟思科还有哪些恩怨情仇,咱们明天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