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叙述谬误欺骗了你

黑天鹅,叙述谬误欺骗了你。黑天鹅,昨天我们说到了叙述谬误,这其实就是一种欺骗,为了让大家心里好过一点,他称之为谬误。 黑天鹅读后感黑天鹅读书笔记 总结如下。

  1. 《黑天鹅》突如其来的股灾!犹如死神降临
  2. 《黑天鹅》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
  3. 《黑天鹅》叙述谬误欺骗了你
  4. 《黑天鹅》被忽视掉的沉默的证据
  5. 《黑天鹅》为什么赌博一开始的运气会很好?
  6. 《黑天鹅》金融属于极端斯坦!所以别太把预测当回事
  7. 《黑天鹅》计划赶不上变化!预测也要时刻调整
  8. 《黑天鹅》把握黑天鹅机会!才能实现跳跃发展
  9. 《黑天鹅》高斯模型和正态分布

黑天鹅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黑天鹅,昨天我们说到了叙述谬误,这其实就是一种欺骗,为了让大家心里好过一点,他称之为谬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总是过度解释,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那个原始的真相,这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那些,稀有的事件上尤为重要。

大脑的解释行为大约和你的呼吸一样多,这种解释行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发生,所以除非你一直保持警惕,否则很容易让一些错误的东西发生关联,比如看到乌鸦就觉得这一天要倒霉一样。幻觉有时候是可以被刺激的,比如作者提供了个例子,说病人对医生索赔20万美元,因为这个医生对他的帕金森治疗方法,给他注入了左旋多巴,这个东西的副作用就是会让一些病人变成强迫性的赌徒,让他们感觉在随机的数字中看到确定性,但其实这东西都是虚幻的。所以赌博这个事,不光是意志力的问题,还有物质和神经生理上的原因,有些人成了物质机体的受害者。我们常说,有些人天生好赌,可能就跟这种生理上的细微变化有关。

所以,信息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信息的存储也是有代价的,信息的处理和提取也是有代价的,你用来阅读文字,并弄明白其中含义的大脑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记忆和你的调取,都不是完整信息,而只是压缩过和过滤过的信息。

举个例子,一本书10万字你不可能把它背下来,但是如果这10万字,都是由一句话反复重复得来的,那么你就很可能把它背下来,然后储存压缩。所以我们既然找到了这一模式,就尽量的求同存异,然后不断精简,使得自己能够了解更多的东西。我们十分渴求规律,因为我们需要把事物简化,好让他们进入我们的头脑。事情越是具有随机性,他就越复杂,越难以概括,而此时你越是试图去概括他,让他看起来有条理,那么我们就会形成认知谬误,你所认识的世界,比现实的随机性要小的多的多。

比如在小说里,我们经常看到,国王死了,接着王后死于悲伤,这一下让情结变得很凄美,但是这其实是将复杂性简化了,让二者强行产生了联系。实际上王后的死因可能会更加复杂。所以悲伤这个联系词,就是我们对于世界认知的精简和谬误。

记忆就像一台动态自动更新的机器,你记住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回忆,并且在毫无意识之下,每次回忆,你就会改写一次故事。老齐深有感触,有些人有些事,在当时可能深深的伤害了你,但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反而感觉到幸福和甜蜜。比如上大学军训,零下几度的夜里要起来站岗,当时都冷透了,但现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回忆一下,反而变成了很有意思的经历。

中国有个词叫做强词夺理,这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总会给一些东西加上一个看起来生拉硬拽的解释,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是接受的这种教育,语文老师经常会在课文里划出一行字,问你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的意思是什么?比如最经典的语文题,说鲁迅先生说,他的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反应了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态。现在想想真的很逗比,谁也没见过鲁迅,鲁迅也从来没解释过自己为什么这么写,那语文老师怎么就知道一定反映了他沉重的心态呢?还是说,教科书的作者希望此时鲁迅先生有一个沉重的心态呢?所以中国的教育好不了就在这呢!连看书都得让人看出一样的内容。那么还能产生什么个性化,没有个性化,还拿什么创新。

我们在一个随机性很高的行业里,经常会自责,比如可能由于你的疏忽,导致了一份题案出错,拖累了了全组人的业绩,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好受一点?努力的不去想这个事?事实证明,这可能适得其反,你越不想,就越痛苦,最好的办法是,为这个事情找一个必然性,也就是说,这可能不光是你的错误,而是一种必然引导你犯了错误。给这个错误找一个看起来客观一点的借口,然后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提出以后的改正措施和避免措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会让你好很多。所以在投资行业里,很多人都有记投资日记的习惯,说白了就是不断记录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给市场的波动,找到一个看起来有联系的原因,2003年萨达姆被捕,美国彭博社发文,国债价格上涨,萨达姆被捕可能不会抑制恐怖主义。这两个事就这么被无厘头的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市场却偏偏打脸,下午国债价格就跌了,于是他们就又改了一个标题,国债价格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了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同一个事件,成了相反价格走向的解释原因。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有逻辑的东西,似乎更容易说服别人,无论这个东西是否靠谱,比如如果问你美国有多少得了癌症,你会随便猜一个50万,那在问你,有多少人因为吸烟得了癌症,这时候大部分人给出的数字远远大于50万,吸烟看似是一个很好地诱发癌症的理由,而且吸烟的人口众多,但是他却比任何理由得癌症的人数还要多,这显然不合理。可见,原因引发了你的谬误。大家为什么愿意相信阴谋论,愿意相信八卦,相信小道消息,就是给一个没法解释的现象,找一个让别人易于接受的原因。比如股市投资,不是我水平不行,而是那些庄家太坏了。想到这自己就舒服多了。但一问才知道,他买的是中国石油。想操控这只股票,这庄家至少得有5000亿的资金量才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担心一些黑天鹅事件发生,但同时却也总忽视一些黑天鹅。这其实是两种黑天鹅,第一种是叙述中的黑天鹅,也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东西,比如飞机坠机,恐怖袭击,第二种是无人提及的黑天鹅现象,大家懒得去谈,更羞于去谈,因为谈这个会让人家瞧不起,比如你要是说京沪深的房子要暴跌,那么就没人会相信你,一定以为你是神经病。对于这两种黑天鹅,第一种被严重高估,第二种则被严重低估。人们购买保险的时候,其实就是利用了第一种心里,坠机和地震太可怕了,所以我要买保险。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发生火灾的可能。但显然发生火灾的可能要比地震大的多。而一旦发生了地震之后,人们便会觉得他总会发生,比如911恐怖袭击后,很多人都担心还有持续的攻击。这种担心显然是多虑了。这就能解释之前,87年股灾之后,为什么他能如此淡定,因为他清楚这就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股灾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反复发生。而别人则反而高估了,股灾黑天鹅的可能性。

这种事情,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每年有1300万人死于环境,远多于死于恐怖袭击的人,但是这1300万人只是统计数据,无法触动你的灵魂,而死于恐怖袭击的人,却会给人留下深渊的记忆。造成的心里恐慌要大的多的多。在我们买房租房中,如果这个房子里死过人,一般房价会明显便宜不少,其实这也是心里影响,之前死过人,跟之后的使用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但很多人就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作者接下来还引用了,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的内容,我们就不重复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老齐的读书圈里找找这本书,思考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系统1一个是系统2,系统1是直觉,而系统2才是思考,我们大部分推理错误,来自我们以为自己使用了系统2,而实际上却是再用系统1思考,原因就是我们的反应是不经过思考和反省的,他是无意识的,情绪反应要比意识反应更快,比如一条蛇出现在你面前,你在判断他有毒还是没毒之前,就已经开始恐惧了。人的最大麻烦就在于我们无法充分使用系统2,就比如股市跌到这么低的位置,很多人也都知道,这是低位,但是每天看着市场下跌,这心里全是恐惧,这个情绪是你克服不了的,如果此时再有一些坏人,给你天南海北的瞎联系一通,你的系统2就彻底不工作了。剩下的就全是情绪,大家可以想想,你几乎每次都是这么被带入沟里的。牛市顶端一定有人让你买股票入市,熊市底部也一定有人劝你割肉,告诉你还要下跌。那么到底该如何摆脱这种叙述谬误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赞(1)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黑天鹅》叙述谬误欺骗了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