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事实》不仅用数据证明世界正在变好,还总结出误导认知的10种思维本能。这10种本能有的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框架,有的让感性冲动绑架了理性思考。比尔·盖茨在2018年的夏季书单里特别推荐这本书,认为它给出非常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克服思维本能的局限。
关于作者
主要作者汉斯·罗斯林,生前是一名国际卫生学教授,专攻统计学和医学,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其他援助机构的顾问,同时也是无国界医生瑞典分部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为公共卫生的发展在全球开设演讲。他的 TED 演讲以可视化的统计数据为最大特点,自2006年来累计超过10场,累计点击量上千万,涉及世界经济、人口、环境等多个主题。
核心内容
这本书用海量的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证明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大多数人之所以把世界想象得很糟,是因为受到了思维本能的误导,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用数据做决策,克服思维本能的局限。
前言
一本英文新书 Factfulness,直接译成中文就是《直面事实》。这本书用海量的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证明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大多数人之所以把世界想象得很糟,是因为受到了思维本能的误导,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用数据做决策,克服思维本能的局限。
先来问个问题,你认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如果想起世界上还在爆发战争,还有那么多难民,还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更糟。那么,关于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状况,你能回答上来吗?我们先做几道自我测试题,测一测你对世界了解多少。
-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么国家,是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还是高收入国家?
- 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是50岁、60岁,还是70岁?
-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用上电,20%、50%还是80%?
问题问完了,我们来公布一下正确答案,看看你答对了吗:
-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
- 世界人均寿命是70岁。
- 世界上80%的人都能用上电。
你有没有都选对?如果都选对了,恭喜你,你至少是人群中的前20%了,如果选错了,那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对我们这个世界认知不够。
这本书的作者多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每次演讲时都会拿13道题来让听众选,其中就包括咱们刚才做的这3道题。听众里有达沃斯论坛的高层领袖,有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还有北欧国家普通的中学老师,你猜,单个问题的最高正确率是多少?26%。这个概率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让动物园里的大猩猩随机来选,正确率会是33%,比所有听众都要高。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说,因为人类固有的思维本能,会阻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他在书里列举了10种本能,并且一一给出了对策。比尔·盖茨在2018年的夏季书单里特别推荐这本书,认为它给出非常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克服思维本能的局限。
这本书的作者汉斯·罗斯林,生前是一名专攻统计学和医学的教授,多年来为公共卫生的发展在全球演讲。2006 年,他的 TED 演讲获得了几百万的点击量,让他一举成名。比尔·盖茨曾表示,盖茨基金会给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健项目捐赠了几十亿美金,主要原因就是看了他的演讲。
介绍完作者的情况,我就来给你详细分享书的内容。本书主旨就是它的标题“直面事实”,围绕这个主旨,我给你提炼出了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数据证明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把我们的视角拉长拉远,就会从数据上看出人类取得的巨大进步。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在变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错误的基本认知?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到底是哪些思维本能会误导我们?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些本能?
数据证明世界正在变得更好
我们先来分享第一个重点内容:数据证明世界正在变得更好。
作者强调直面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数据。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展示方式,数据只是一盘散沙。作者的基金会甚至为数据可视化专门开发了一款软件,这款软件能把数据转换成图表,已经被谷歌收购。作者在这本书里也收入了大量的数据和可视化图表,严谨又详实。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使用的数据,都来自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网站上的公开数据。先来看看,作者给出的数据怎么证明世界在变好吧。
你知道吗,非洲有个国家叫莱索托,被南非整个包围着,是一个国中国,以前是英国殖民地,独立之后发展得很糟糕,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大约一半人口都挣扎在极端贫困线上,每天生活费不到10块人民币。就是这么个国家,它的发展水平约等于1891年的瑞典。也就是说,一个多世纪之前,我们眼中发展得很完善的北欧国家,生活也就在这个水平上,更别说其他国家和地区了。作者的奶奶就出生于瑞典的“莱索托时代”,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极端贫困了,全家衣服都由奶奶手洗,家里没有水龙头,只能靠自己每天打水,祖父母辈里没有一个人念书超过4年,全部是半文盲状态。到作者这一辈,他出生于1948年,小时候在乡下,奶奶把他放到泥沟里洗澡,差点被泥巴淹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后来,他上了大学,还读到博士毕业,创办了基金会,在全球演讲,可以说是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作者之所以要分享自己的经历,是因为他想说,看这个世界是不是变好,就要看好的东西是不是在增长,不好的东西是不是在减少。
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不好的东西在减少,而且是锐减。比如,合法的奴隶制消失了,儿童死亡率从44%下降到不足4%,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80%下降到9%。有人会说,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跟我没什么关系,在我的几十年人生中,也许世界就是变糟了呢?那么,再来看看这几十年间的进步。作者还是用数据说明,比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口比例在1996年达到顶峰之后,现在已经减半;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排放,1970年有166万吨,但是到2016年已经减少到2万吨了。别忘了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正在增长:在20世纪初期,即使在最自由民主的国家中,妇女也是没有政治权利的,但是最近几十年,女童受教育的比例从65%稳步上升到90%,人口整体识字率从可怜的不到20%猛增到2016年的86%;接种疫苗的人口比例从22%暴涨到88%;现在全世界有一半的人都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而互联网在1980年还不存在。
你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世界在变好?作者自己都说,虽然“世界正在变得更好”特别像心灵鸡汤,但这是摆在我们眼前、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些数据就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公开,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看。对了,这里还有一个作者独家数据:在1962年,每100万人中只有200把吉他,到2014年, 100个人里面至少就有一把吉他。这个数据怎么证明世界在变好呢?试想一下,在1962年,吉他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能拥有一把吉他,要么是有钱人,要么是精神贵族,但在今天,吉他是很普通的乐器,足不出户都能买到,更多的人能享受闲暇生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要分享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作者列举了大量数据,说明在过去的两百年里,好的东西在增长,不好的东西在减少。数据告诉我们,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重点内容: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世界贫困人口这几十年来已经减半,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是这么伟大的成就,根据作者的调查,只有7%的人知道正确答案。你可能也觉得这个正确率低得有点离谱儿。而且,人们选择的错误答案非常一致。比如,咱们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是20岁、50岁还是70岁?正确答案是70岁,但是大多数人选的是50岁。作者认为,这说明人们并不是无知,而是被错误的知识蒙蔽了。这些错误的知识来自哪里呢?作者总结了这么几个来源。
首先来自书本和老师。作者对挪威的一些中学老师做了问卷调查,吃惊地发现,这些担负着教书育人重大职责的老师,也搞不清楚世界的真实状况,他们的知识也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已经过时,这些错误答案放在60年代、70年代还是正确的,但是世界变化太快,如果不及时更新,到现在就变成了错误知识。事实上,很多人走出校园以后,脑子里的知识就不再更新了,这就导致对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
其次就是媒体的作用。很多人把媒体的报道当成世界的真相,但是在问卷调查中,记者、编辑和纪录片导演这类媒体人士对世界现状的了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并没有更聪明,也会受到错误知识的蒙蔽,所以会做出扭曲真相的报道。另外,作者提醒,媒体就是唯恐天下不乱,他们永远是“报忧不报喜”,而且老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既是媒体的规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媒体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报道,我们也不必把媒体所说的话当作真理。比如,美国犯罪率从1990年起就在下降,但是在社会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犯罪率上升了,这是因为媒体的头条新闻是关于犯罪的报道,而不是犯罪率逐年下降。最近这些年,因为互联网等传播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容易听到来自全世界的坏消息了。比如,留学生被难民强奸的报道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留学生家长都会认为欧洲遍地是难民,子女时刻有危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但是这两个原因也不是全部。作者对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各国领袖和专家同样做了一次测试,这些人能接触到最新的最丰富的信息,他们也不太可能被新闻误导。他们在一些问题上,比如世界上有多少极端贫困的人口,正确率能达到61%,但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基本卫生医疗条件等问题上,他们还是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因此,还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在继续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类在长期自然斗争中进化出的大脑的本能机制,人类是会被自己的大脑欺骗的。就像人类控制不住自己吃垃圾食品的本能,人类同样控制不住自己把世界想象得很危险。这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本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不适用于当今飞速变化的世界。比如,刚才提到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就是一种悲观本能,也就是说,人类天性更容易注意到不好的东西。在远古时期,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威胁,是一种生存本能,它遗留到今天,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不知不觉地发生作用。这种悲观本能不仅助长了我们杞人忧天的倾向,还会让人夸大眼前的困难。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自己的青春时期无限美化和怀念,认为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你看前些年,社会舆论担心80后是自私堕落的一代,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奉献,这种担心被证明根本没什么道理,但它仍然会继续落在每一代年轻人的身上。
前边我们说过,数据已经向我们表明世界正在变得更好,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担心的事情,比如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等,不能放松警惕,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在继续抗击那些不好的事物的同时,我们也能为人类取得的成就高兴,这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杞人忧天,毫无理由地悲观失望,凡事都夸大不好的后果。要应对这一本能,需要我们对严峻现状有一份清醒的认识,同时也看到正在转好的趋势。
反思和控制我们的思维本能
我们人类还有很多其他的本能,在面对急迫的危险时,这些本能简单粗暴而有效果,一旦人们开始思考复杂的现实,这些本能就会干扰理性。况且,人性中还有对戏剧性和冲突的爱好,有时候干脆就用感受代替理性,比如当人们说“世界正在变得更糟”时,更多地是在表达“我感觉很糟”,但是,理性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如果连领袖和精英都不能正确看待世界,那么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应该怎样应对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我们来分享第三个重点内容,也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反思和控制我们的思维本能。作者一共总结了10种困扰我们的思维本能,这些本能要么影响我们的认知框架,要么用感性绑架了我们的理性。我选了几种对我们影响非常大的本能,给你详细分析一下。
先说影响我们认知框架的本能。第一个最重要的本能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你想想,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西方和非西方、或者南北差距的概念?这些都是二元对立思维的表现。这个本能来自于远古时期,当时的人类非常弱小,为了适应环境,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食物分成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把动物分成友好的和危险的,这个过程几乎用不着思考,靠直觉就能判断。今天,我们非常容易接受二元对立的概念,把世界分成我们和他们,这是我们对世界的最大误解。
那么,世界真的是被一道鸿沟分开的吗?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看看生育率和婴儿存活率的数据,这两个数据很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把所有国家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常我们会认为,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低,一个家庭就两三个孩子,婴儿存活率高,高达95%以上;发展中国家则相反,生育率高,一个家庭至少四五个孩子,但存活率较低,最低的只有一半婴儿能活。像美国和西欧国家当然在发达国家那一端,而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图表上处于另一端。这好像没什么不对,然而,作者会告诉你,这是1965年的图表,在2017年的最新图表上,婴儿存活率最低的国家也在85%以上,这还是占世界人口比例很小的小国,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全都和发达国家在图表的同一端。那另一端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这说明,到今天,很多人还在以1965年的认知来谈论这个世界,我们想象中的那道隔开世界的鸿沟并不存在。作者经常使用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世界上有多少人生活在低收入国家?大多数人选的是59%,而正确答案是9%。没错,只有9%的人生活在低收入国家。而且低收入国家的生活也没你想象得那么糟,人均寿命超过60岁,大部分小孩都接种了疫苗,大部分女童都能小学毕业。
怎么才能破解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呢?这要从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连续体开始。作者建议,我们应该用一种连续的概念来代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比如,我们可以把所有国家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分成四个等级,一级是最低的,相当于现在的极端贫困标准,四级是最高的,你可以大致理解成俗话说的有车有房。粗略来说,世界上有10亿人生活在一级,有50亿人生活在第二级和第三级,还有10亿人生活在第四级。作者经过17年的宣讲努力,终于打动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宣布不再使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而把所有国家按照这个四级框架来划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控制这种思维本能,就要着眼于整体中的大多数,而不是仅仅盯着极端特例。极端特例暗示着冲突,这容易让人们印象深刻,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固定的认知。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数据,因为数据能展示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反映真实情况。
再说第二个重要的思维本能: 直线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人都认为,世界人口就是在一直增长、不断增长。虽然世界人口在增长是一个事实,但是,它并不会按照直线趋势增长。而直线思维让我们以为,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人口就会这样直线增长下去,资源会枯竭,地球总有一天会负担不起这些人口。直线思维同样来自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本能。自然界中,很多东西的运动轨迹都是直线的,我们的祖先面对危险时,都会预判运动轨迹,从而避开冲撞伤害。直到现在,司机在开车时,直线思维本能还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近两个世纪的人口爆炸增长,直线思维会让人们觉得,增长趋势会持续下去。而且,媒体也经常说,在宗教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某些地区崇尚多子多福,导致生育率非常高。很多人对陌生地区的印象都来自媒体,于是会产生一种误解,觉得一旦有能力供养更多的孩子,这些地区的人们就会疯狂生育,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人质疑,盖茨基金会帮助这些地区脱贫是不好的行为。这种想法无疑是非常荒谬的。现在世界儿童人口是20亿,预测一下,大概100年后,也就是到2100年,世界儿童会有多少?20亿、30亿,还是40亿?连达沃斯论坛上的专家们都回答不上来。正确答案是:20亿。作者判断,在未来的100年里,世界人口的确会增长,但是儿童人口保持平稳,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说明,宗教因素也好,传统文化因素也好,并不会使某些地区多生小孩。以前生那么多小孩,是因为婴儿生下来有一部分夭折,脱贫之后,婴儿存活率会显著增加,如果婴儿都能健康成长到做父母的年龄,无论是什么地区,都会出现生育率下降的现象,也就是一对父母只生两个孩子。那么,人口增长的部分既然不是儿童,那又是什么呢?是成年人。生育率已经下降到稳定水平,人类寿命在继续延长,因此45岁到75岁的人口会在未来继续增长。由此看出,人口增长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单单用直线趋势去预测。
怎样才能破解直线思维呢?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直线,除了直线之外,还有曲线,曲线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有钟形分布的曲线,也有随机起伏的曲线。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婴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身体会很快长大,身高会增长三分之一,但我们不会觉得,这个孩子会一直这么长身体,长到一定程度,身高的增长会慢下来,等到了青春期,可能再猛长一阵子,过了青春期,身高就基本固定了。人的身高增长就是一条典型的曲线,有上升期也有平稳期,这个道理放在其他更复杂的事情上也是成立的。
刚才我们说的这两种本能,二元对立思维和直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框架,接下来我们看看会让感性绑架理性的本能。
首先要说的就是恐惧本能。这个本能很常见也很好理解,当恐惧占据我们的内心时,理性思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会把正常的东西误以为是可怕的征兆,把未来的事情只往坏处想。
作者举了个例子。1975年时,年轻的作者作为瑞典的医生,第一次负责处理紧急事故。这是一起飞机事故,有一名受伤的飞行员躺在医院,流血不止。作者问这位飞行员情况如何,飞行员说话一直在颤抖,作者听不清,就觉得飞行员说的可能是俄语,然后作者立即联想到,这是一名苏联飞行员,在瑞典境内被击落了,这说明苏联正在攻击瑞典,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了!作者就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时候,护士长走过来,十分有经验地处理了伤员的伤情,并且告诉作者说,因为用冰块给飞行员镇痛,所以他觉得很冷,说话哆嗦。其实,这是一名瑞典飞行员,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民航飞机失事事故。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一直无法忘记自己当初的恐惧,也无法忘记自己在恐惧支配下的荒谬想法。
经过反思,作者总结了几种恐惧:第一种是对物理伤害的恐惧,也就是害怕人和动物的暴力,尖锐的物体,或大自然的狂暴力量。第二种是被限制的恐惧,害怕被囚禁,失去自由、失去对自己的控制。第三种是对被传染的恐惧,害怕被无形的物质感染和毒害。这都是我们的远古祖先留下来的恐惧本能。
从数据来看,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真正面对这些引起我们恐惧的东西了。举例来说,在1930年代,每100万人里有400多人死于自然灾害,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0。一个例子就是,在1942年,孟加拉经历了两年的洪灾、干旱等气象灾害,没有国际机构前去救援,一共有200万人死去,因为没有媒体报道,人们对此很少有了解。但是到了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造成上千人伤亡,由于人道救援及时赶到提供帮助,伤亡数字得到了控制,即便是这样,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现场的灾难图片后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不得不说,新闻媒体在助长恐惧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今天的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比起以前有了更多的处理方法,也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要克服恐惧本能,首先就是要认清新闻不是现实,而是有选择的、带有偏见的;其次是学会分辨,令人害怕不等于危险。有很多令我们害怕的东西,但是距离我们还很远,不必过多的把注意力投入进去。比如,我们已经享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战乱距离大多数人都很遥远。再比如,儿童疫苗注射的比例很高,一般的传染疾病也不构成致命危险。
说完恐惧本能,再来看甩锅本能,就是把黑锅甩出去,让别人背锅的本能。当人们面对问题时,比起理性分析,更愿意找一个替罪羊出来背锅,这样能够很快地减轻自己糟糕的感受,也不用费劲去思考背后的复杂原因。最容易被甩锅的是群体里的少数人,比如,外地人、外国人或者移民。
举个例子,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时,很多西方人的认知就是,如果让印度和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地球资源和环境会承受不了。在温哥华一所大学演讲时,作者听一个听众这样说:“他们不能像我们这样生活。他们的排放会毁了地球的。”而周围其他人没有什么反应,似乎这话说得没什么毛病。但是作者分析说,如果我们把世界上的国家按照前边说过的分成四个等级,那么从数据上看,全球有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第四级的国家,也就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加拿大的人均排放量到今天都是中国的2倍,是印度的8倍。处在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落后国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发展到下一个水平,那时候他们的排放量才从全球的1%上升到3%。作者认为,并不是“他们不能像我们这样生活”,而是“我们不能再像我们这样生活下去了”。
要克服甩锅本能很简单,不要把个体想象得太强大,强大到可以掌控一切,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仅仅追究个体的责任。另外,也不要轻易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很多时候必须反思自己。一旦我们找到了替罪羊,就停止了理性思考,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也不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总结一下,这部分我们分享了几种人类的思维本能,一种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框架,我们重点解释了二元对立思维和直线思维;另一种会让我们的感性绑架理性,我们重点解释了恐惧本能和甩锅本能。这些思维本能都会阻止我们理性思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偏差。
总结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分享到这儿,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我们分享了一些数据。数据告诉我们,其实世界正在变得更好。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其次,我们也遇到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正在变得更糟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脑海中,既有过时很久的错误知识,也有媒体传递的错误信息,还有干扰了理性的固有思维本能,这些都会干扰我们正确认知世界。最后,我们分享了几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本能,比如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悲观本能和直线思维,要应对这些本能的缺陷,我们应该时刻把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放在心上,及时更新知识,学会用数据说话,直面事实。
这本书主要针对西方读者,在作者笔下,很多西方人都是傲慢无知的,他们脑海中的偏见根深蒂固。作者用这些数据能非常直观地帮助听众打破偏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演讲会吸引这么多人。其实,不只是西方读者,我们人类都容易受到思维本能的影响。诺奖获得者卡尼曼就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说,我们人类的思考系统分为无意识的系统1和有意识的系统2,一般情况下,系统1会依靠直觉做出判断,虽然很快,但是容易带来偏见和失误;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必须学会主动激活系统2,理性地做出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