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研究》

犯罪心理研究 ,本文是犯罪心理研究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和犯罪案件的数量成正比。实际上,决定犯罪案件数量的只是40%的具有危险人格的犯罪人,这部分人以犯罪为生甚至以犯罪为乐,往往是惯犯、累犯、系列犯;另外60%的犯罪人属于危险心结犯罪,这些人平时生活正常,人格也正常,但因为曾经的心理刺激留下创伤,就像埋下定时炸弹,一旦内部外部的时机成熟,就会引爆。

犯罪心理研究 书籍简介

犯罪悬疑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往往大受欢迎,但专业的犯罪心理研究对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犯罪心理研究》结合了很多大案要案,将复杂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在《犯罪心理研究》中,李玫瑾主要探讨了究竟什么人在犯罪,他们为什么要犯罪,也就是犯罪人的基本类型和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以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否稳定持续为标准,她把犯罪人分成了两大类:危险人格犯罪和危险心结犯罪。

犯罪心理研究

犯罪心理研究 作者简介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她是我国首批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还参与过多件大案要案的分析和侦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经常看法制节目的观众对她应该不陌生,每当有重大案件发生,很多媒体都会首先邀请她担任访谈嘉宾。

犯罪心理研究 阅读收获

关于破案追凶题材的网剧很火,其中主角运用犯罪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和具体技巧侦破连环杀人案的剧情特别引人入胜。但是专业的犯罪心理研究对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所以作者结合了很多大案要案,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

《犯罪心理研究》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国首批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被称作“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还参与过多件大案要案的分析和侦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在《犯罪心理研究》中李玫瑾主要探讨了究竟什么人在犯罪,他们为什么要犯罪,也就是犯罪人的基本类型和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以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否稳定持续为标准,她把犯罪人分成了两大类:危险人格犯罪和危险心结犯罪,这两类的比例大概是4:6。而研究清楚犯罪心理,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抓捕嫌疑人,另一方面可以找到预防犯罪的关键环节和途径,有效减少犯罪人群和犯罪案件的数量。同时让公众知道犯罪心理是怎么回事,从一个案件中得到警示和启发。

《犯罪心理研究》你将读到:

  1. 危险人格就是所谓的天生杀人狂吗?

  2. 反社会人格犯罪都是情感白痴?

  3. 一个平日里老实本分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杀人?

  4. 弗洛伊德理论可以解释犯罪吗?

  5. 犯罪心理画像是怎么帮助破案的?

书籍信息

书名:《犯罪心理研究》

作者:李玫瑾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研究 思维导图

犯罪心理研究

赞(2)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犯罪心理研究》
分享到: 更多 (0)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