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本文是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本书核心内容是:通过诸多名家的经验之谈,通过大量具体和深入的讨论从采访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告诉读者如何写好非虚构写作。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书籍简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内容来源于尼曼基金会上发言人的建议和经验之谈,经过提炼和修订,面向更为宽广的讲故事人群体:非虚构叙事的从业者、学生和教师。书中就采访、写作技法以及写作伦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告诉读者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如何处理写作结构以及写作伦理。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作者简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集结了来自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有关非虚构写作议题的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每年秋天,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都会举办三天会议,主题是“非虚构叙事艺术和技巧”,包括讲演、工作坊和讨论会,主角是上千名在该领域最著名的作者和编辑,美国的每一个州、几乎世界每一个大洲的国家都会有参与者。这本书的作者中,既有像获得过普利策奖、国家杂志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纽约客》资深作家凯瑟琳·博这样的著名记者,也有凭借《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的好莱坞编剧诺拉·埃夫龙。这本书的编者马克·克雷默则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总监和驻留作家。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阅读收获

不少人从小就对写作抱有兴趣,即便不是有志于成为一个职业作家,大家也会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件事,可能是人类思想深处最原始的某种需求。但想要讲好一段故事,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

“非虚构写作”需要紧扣真实故事,依据实际发生过的历史写就,因此也被称作“叙事新闻”。这种写作方式发源于20世纪前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非虚构写作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一大批美国潮流杂志上非常流行,开创了这种写作的繁盛时期。直到今天,这种写作已经是我们日常所能触及的媒体文本的主流形式。非虚构类写作混合了人物经历、学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它不仅要把真实事件描述明白,还要融入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内容来源于尼曼基金会上发言人的建议和经验之谈,集结了来自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有关非虚构写作议题的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经过提炼和修订,面向更为宽广的讲故事人群体:非虚构叙事的从业者、学生和教师。书中就采访、写作技法以及写作伦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告诉读者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如何处理写作结构以及写作伦理。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你将读到:

  1. 什么是所谓“参与式采访”?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

  2. 叙事结构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有着怎样的特别意义?

  3. 一段好故事应该具有的三个层次是哪些?应如何处理?

  4. 什么是写作伦理?非虚构写作可能会遇到哪些写作伦理问题?

  5. 如何处理好故事真实性与当事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书籍信息

书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原作名:Telling True Stories

作者: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译者:王宇光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思维导图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赞(2)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