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2018年的时候,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叫做积极型资产配置指南,主要讲的就是应对不同的经济周期,该配置什么样的资产,以及资产间的价格关系和变化逻辑,大家听了之后感觉收获比较明显,那么今天我们再为您带来一本讲经济周期的书,名字叫做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是拉斯特维德。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1:一个花花公子不小心踹开了周期的大门

2018年的时候,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叫做积极型资产配置指南,主要讲的就是应对不同的经济周期,该配置什么样的资产,以及资产间的价格关系和变化逻辑,大家听了之后感觉收获比较明显,那么今天我们再为您带来一本讲经济周期的书,名字叫做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是拉斯特维德,他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员出身,然后在瑞士担任避险基金的基金经理合伙人多年,他还有另一本书叫做金融心理学,也非常出名,回头我们也会讲到。

这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进一步详尽地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大宗商品期货、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掌握市场脉动,顺应经济趋势,在经济萧条时捕捉市场机会,从而获得高收益。

这本书有三大部分,第一是经济周期如何被发现的,第二是将经济周期的规律,详细的介绍了三大周期,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还有康波周期,第三是将如何利用三大周期的共振来获利,避免盲目而造成亏损。在最后一部分我们会介绍,房地产,收藏品,贵金属,商品期货,股票债券还有外汇交易的资产价格传导逻辑。那么我们现在就马上进入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经济周期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叫做约翰劳,他是个天生的赌徒,14—17岁跟着父亲一起学习银行业务,在这期间他展现了自己的数字才华,1688年,父亲去世,他继承了遗产,但是原来的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于是他决定离开苏格兰去伦敦。

到了伦敦之后,他很快又泡在赌场里,并通过自己的数学才华赢得了不少钱,加上人长得比较帅,又有钱,于是得到了很多女性的崇拜,接着他就到处撩妹,结果突然之间倒霉了,先是在赌场里,越玩越大,结果最后输了个精光,让他不得不抵押了房子,之后撩妹也撩到了一个大麻烦,一个叫威尔逊的青年手提利剑,要找他决斗,因为约翰劳调戏了威尔逊的女朋友。双方在打斗过程中,约翰劳意外刺死了威尔逊,当天晚上警察就把约翰劳抓了,所以这就是老齐说的,没事千万别打架,打赢了住监狱,打输了进医院。约翰劳就是打赢了,结果差点被以谋杀罪,被绞死。后来幸运的改判了过失杀人,这才免死。但是死者威尔逊的亲属不依不饶要上诉,这可把约翰劳吓坏了,他决定要越狱逃走,但他是如何逃走的历史没有记载,反正这个人跑出来了。而且他跨过了英吉利海峡,逃向了欧洲大陆,这才开始他灿烂又悲壮的一生。

约翰劳经过此次浩劫,好像心性大变,他在欧洲大陆游历的时候,对各国的财政货币很感兴趣,1700年,他29岁的时候回到故乡爱丁堡,推行他的金融理念,那就是国家要繁荣,就要放弃金银货币,而推行纸币。约翰劳的理由就是,现在金银当货币,供应量太少,所以利率就很高,这限制了经济发展。解决办法就是多发货币,降低利率,而且只要国家开足马力生产制造,也并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他还向苏格兰建议,建立土地银行,该银行可以发行银行券,等于就是用土地来换财富,发行货币的思路。从而减轻国家的债务负担,增加货币供给。但是他的建议,在苏格兰并没有得到支持。所以他失望的又回到欧洲大陆。

他在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等国家走了一圈,但是他始终没有改变喜欢撩妹的坏习惯,竟然有一次还带着一个叫凯瑟琳的有夫之妇私奔了。但这个爱好,也让他结识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比如法国的奥尔良公爵,这人跟约翰劳一样,高富帅,还有权力,他们没事就在一起讨论撩妹心得。

在这期间,约翰劳还是念念不忘他那个纸币梦想,说来也真是太巧了,1714年路易十四死掉了,继位的国王只有7岁,而这时候他那个撩妹的朋友奥尔良公爵,就这么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摄政王,这还真是幸运的没地方说理去。这个奥尔良公爵啥也不懂,但他竟然十分相信这个一起撩妹的朋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路易十四挥霍无度,造成了法国早已经资不抵债,每年的财政盈余在付息之前,只剩下了300万里弗尔,而要支付的利息高达9000万,所以其实法国已经财政崩溃了,奥尔良大公甚至想到了反腐败这一招,查抄了政府官员资产,凑来凑去其实也就凑了两年的利息。现在摆在奥尔良公爵前面的路就是两条,一个宣布国家破产,自己很可能被干掉,另一个就是考虑约翰劳的方法,发行纸币。

于是奥尔良大公和约翰劳深谈了一次,此时的约翰劳已经是一个44岁的富豪。约翰劳就把他20年前,发行纸币,建立土地银行的想法,完整的提了一遍。奥尔良大公,顺坡下驴,当然也就同意了。而且说干就干。

1716年劳氏银行成立,他向外发放银行券,而法国政府规定,所有税收都要用劳氏公司的银行券缴纳,这就相当于劳氏公司拥有了货币发行权。而劳氏公司的股份,25%是硬币支付,75%是债务支付,债务就是法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这部分债券,在各家金融机构手上,如今这些债券,由于面临巨大违约风险已经贬值了80%,也就是原来100面值,现在只值20,原来的利息是4.5%,而有效的实际利率,就是4倍,也就是18%。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买这样的垃圾债,承担了血本无归的风险,但是如果法国政府缓过来,收益其实是很高的。相当于劳氏公司,用股权的方式把,法国政府的债务逐渐吸收回来。但一开始也是微不足道,20亿的债务比,劳氏公司杯水车薪。不过约翰劳已经有了完备的计划。他就是要先制造纸币效果。

纸币一开始采用促销的方式,溢价1%发行,也就是说你花100硬币买的等额纸币,当时就值101,结果很快刺激了套利。对纸币的需求与日剧增,1717年,劳氏公司的纸币价格已经上升到115,这时候纸币开始深入人心。约翰劳建议奥尔良大公,设立一家公司,让这家公司获得两个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权。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密西西比计划,这个公司也就是密西西比公司。

此时的奥尔良大公也经完全尝到了甜头,既然纸币价格不断上涨说明供不应求,那么他就下令银行多印纸币,纸币印的越多,他赖掉的债务也就越多。这一下甚至多印了16倍,让约翰劳都有点感到恐惧。

1719年约翰劳正在全力启动他的密西西比计划,包括殖民地的贸易专享权,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9年的国家税负征收权,还有烟草专卖权,老齐给您翻译下,就相当于把商务部,央行,财政部,烟草总局打包上市,那么你觉得这个公司得值多少钱。此时约翰劳还向外宣布,预期每年光分红就达到40%,而大家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一开始还是得用法国政府的行政债权去购买,用垃圾债券去买优质公司的股票,投资者简单一算,预期收益率高达200%,所以一时间投资者疯了一样的去抢购,当时为了买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人群在大街上彻夜排队,比现在摇号买房可火爆多了。最后股票被超额认购6倍,股票还没发出来就涨了10倍。于是奥尔良大公赶紧下令增发股票,这一增发就是原来的12倍。

此时如果是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十分清楚,这次增发之后,股东权益只有原来的13分之一,即便是200%的收益能够兑现,也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既然公众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那就完全不管不顾了。结果在增发12倍的情况下,仍然3倍超额认购。

于是奇迹发生了,经济濒临崩溃的法国,由于密西西比计划经济迅速腾飞,奢侈品涨价,工匠工资翻了4倍,失业率大幅下降。到处都在盖新房,只要肉眼能够看到的东西,都在不断的涨价。然后就是大量人去抢购物资,东西总是供不应求。在巴黎经济更热,甚至新马车都卖的脱销。搞得交通经常崩溃。

股票价格扶摇直上,但是也会有一些震动,比如此时密西西比公司,已经更名为印度公司,他的股票就不止一次的大幅下跌。但随后又都被强力拉起。所以每一次大跌其实都是强化了人们逢低买入的信心。最后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只要股价大跌,就是进场的绝佳机会。此时的约翰劳非常欣慰,他的金融理念终于创造了持续的繁荣,但真的是这样吗?他殊不知有一场巨大的金融灾难正在前方等待着他,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2:原来制造繁荣这么简单?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说到了,约翰劳的纸币计划和密西西比计划,创造了法国经济的繁荣。他也成为了法国的偶像,他买下了一个花园,建立了500多个帐篷,形成了交易所,让人们在这里交易股票。随着交易越来越便利,人们已经越来越疯狂。印度公司的股价已经从150里弗尔涨到了8000里弗尔,而此时奥尔良大公还在要求不断的加印纸币,他的想法很单纯,既然是纸币让经济繁荣,那么为什么不更繁荣一点?

此时有一个王子也想买印度公司的股票,但是约翰劳没有同意,这不禁激怒了他,于是这个王子就做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他拉着两车的纸币来到银行门口,要求兑换成硬币。这下奥尔良大公很愤怒,又命令他把钱都退了回去,不过这么一个小插曲让公众开始产生了那么一点小怀疑,银行能兑换出那么多的硬币吗?如果都去兑换,银行会怎么办?随后几个月,一些先知先觉的,公众眼里的大傻子,从股市上率先抽身,在1万里弗尔的价格附近卖掉了印度公司的股票。然后又开始用纸币去悄悄兑换成硬币,并且逐渐收购黄金,白银还有珠宝。最后把这些黄金白银,一点一点的运往英格兰和荷兰,还有人把股票卖了换成金币,然后自己驾着马车逃到了比利时。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赚够了,然后带着真实的世界公认的金银货币,离开了法国。这样一来法国的货币流通就慢了下来。

此时奥尔良大公,为了维持信心,连续调高纸币兑换价,他本想让那些跑掉的人后悔去吧。但是发现根本没什么效果。随后他又禁止收购黄金白银,抓到就罚没财产。然后还继续加印纸币。但此时以回天乏术,他越是禁止,就越是引发恐慌。人们对于纸币和股票而信心就越是崩溃。

此时大家都在想,印度公司有什么贸易,在那边除了喂蚊子,和被印第安人杀死,还能干什么?

于是印度公司的股票雪崩,50万人亏本,成千上万人破产。欠债的比比皆是,奥尔良大公越是限制硬币,人们就越想要硬币,股票暴跌,银行挤兑,愤怒的人们上街闹事。约翰劳为了避祸,躲进了王宫。

最后法国已经支付不起金属货币了,于是他们又想到了一招,那就是用铜币来代替贵金属。但显然老百姓不能满意,于是骚乱还在持续。后来法国强迫富人去接盘印度公司的股票,但吓得富人们纷纷逃离,于是边境开始抓人,扣留任何想出境的人。

约翰劳最后灰溜溜的跑到了威尼斯,他在亲手制造了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之后,把这个国家推入了崩溃的深渊,而在法国之后,英国也上演了类似的疯狂,爆发了南海泡沫,这个在漫步华尔街里,我们详细的讲过。大科学家牛顿也在这次泡沫中损失惨重。南海泡沫爆发的时候,约翰劳在威尼斯,他一心想返回法国,重建信用体系,但是1723年,奥尔良大公去世,约翰劳的梦想也就破灭了。他只能通过赌博度过余生。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体系会遭遇崩溃。

就在奥尔良大公去世这一年,一个叫做亚当斯密的小孩出生了,17岁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了一个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的教授。并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做道德情操论,于是他声名大振,被巴克卢公爵以2倍的薪水,聘请为家庭教师。并带他一起去游学了欧洲。在法国的时候他吸收了魁奈的重农主义思想,随后斯密返回家乡,专心写书。不久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越来越多的行业,使用了机器。纺织机,蒸汽机还有煤炭的生产,推动英国工业腾飞。

1766-1783年,斯密不知不觉的写了一部经济学著作,叫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叫做国富论,斯密阐述了社会分工是一些国家经济产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斯密第一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向好不是来自谁的恩惠,而是每个人出于自己利益的精打细算。

斯密的理论一出,就迅速引来了无数的拥趸。其中有一个人叫做桑顿。他跟约翰劳一样,都是跟父亲学习会计出身。后来成为了英格兰的一位银行家。这个桑顿突然发现,无论哪个时期,在过了几年,相对繁荣的好日子之后总会经历一场恐慌。发现从1702年到1791年一共经历了18次经济危机。每一次都能够复苏。但是每一次复苏,也都是几年的时间。之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摧毁经济。

1793年就又爆发了一次危机,桑顿的银行一度很困难。后来英格兰银行发行货币后。桑顿的银行才获救。在这之后他就重点的研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周而复始地爆发危机?又该如何阻止危机呢?是该交给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呢,还是应该向英格兰银行那样进行干预呢?就在他考虑这个问题之后,又一次危机爆发,英格兰银行的储备黄金,从500万英镑下降到125万英镑,随后英格兰银行采取了限量供应金属货币。但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797年,英格兰银行承认失败并宣告破产。

随后英国人开始追查原因。桑顿成为了私人银行家唯一一个代表。此时他一开口震惊了世界。后来他的理论汇编成一本书,叫做大不列颠票据信用。这本书要比同时代的书水平高出一筹。于是桑顿也在历史上出名了。他被后世的经济学家成为中央银行之父。从桑顿开始,大家习惯用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利率来考察货币环境。比如我们现在经常用的M2货币供应量,这都是桑顿的理论。桑顿认为,中央银行可以用高利率来,防止资金外逃,也可以降低资金的流通速度,而降低利率就会刺激经济活动。而公众的预期也会影响利率,如果大家预期通胀爆发,那么利率水平就会提高,此外,信用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信用的收缩,比如减少贷款,会造成萧条, 而信用的扩张就会推动经济增长。桑顿觉得看不见的手不止一只,而是两只。一只在推动经济往前发展。另外一只呢,则会让经济有脱轨的冲动。这也成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

后来有一个叫萨伊的商人,也是亚当斯密的粉丝,他解答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叫做萨伊定律,说的是生产商品简单,卖掉商品困难,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一个所有东西都能卖掉的社会呢?

大量提供货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答案是不能,货币只是一个交换的媒介,货物通过货币实现交换,当大家都在生产一种东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个东西过剩,而其他的东西开始稀缺,所以最终价格就会暴跌。你不可能永远维持他的繁荣,因为最后没有东西可以跟他交换了 。

还有一位大师,这就是大卫李嘉图,他是股票经纪人也是金融家,他提议通货膨胀是因为纸币超额发行,应该恢复金本位,此时在英国掌舵金融的正是桑顿,桑顿同意了李嘉图的想法,但没想到很快银行就遭遇了挤兑,差点把他的银行给挤兑破产了。经过这一次浩劫,桑顿就叛变了,不再同意李嘉图的想法,桑顿此时觉得任何货币体系都不能实现自我稳定,所以还得主动积极管理。后来1820年,英格兰银行曾经想试图试一下李嘉图的想法,但很快就引发了新危机,所以马上终止了计划。

李嘉图有个好友叫做詹姆斯穆勒,很支持他的观点,而詹姆斯穆勒有个儿子叫做斯图加特穆勒,自小耳濡目染,也成了李嘉图的支持者。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他认为短期经济受到预期影响,一旦有人预期价格上涨,就会大量买进,而这些买入行为就会推高价格,结果反过来会刺激那些观望者买入,于是就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涨,这是个恶性循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经济会从繁荣而走向脱轨。

这时候发生了1837年的经济危机,刚好支撑了穆勒的观点,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极其不信任纸币的人,1832年美国的货币流通总量是5900万美元,而到了1836年就达到了1.4亿美元,4年翻了一倍还多。这些钱都流向实体经济了吗?并没有,钱都被拿去炒房了。

当时美国的房价暴涨,基本两三年就涨了一倍,全国各地都是如此,那么美国政府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又酿成了怎样的大麻烦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3: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标配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讲到了,美国1837年出现了房价暴涨,而总统杰克逊,签订法令,让买地必须使用真金白银,禁止使用纸币去做房地产投机。另外,政府要把财政盈余分配给各个州,这就意味着每隔3个月就要从纽约的主要银行,提走900万美元。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房地产市场瞬间变得有价无市,房子没有下跌太多,但是几乎没有交易了。现在没人有钱再去买这些东西了。而且债券和抵押品也都卖不掉了。之后大量银行开始破产,有个叫霍恩的美国人写日记记载,当时他在百老汇旁边买了一块地,花了1.5万美元,买完后他就觉得很爽,然后就去旅游了,结果回来后发现美国变天了。房子再也卖不掉了。

随后美国财政部从纽约主要银行提款900万美元,这就引发了一连串破产事件,街上逐渐开始骚乱。房子被大量抛售,银行纷纷破产。美国西北部的失业率达到20%,有记载芝加哥的一块土地,1836年卖到1.1万美元,而到了1840年,连100美元都不到了。

我们再说回到英国,此时的穆勒认识了一位奥弗斯通勋爵,他是当时英格兰最成功的银行家,这个人留下来一段话,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这段话就是最早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讲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有点听糊涂了,作者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讲了两天了,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老齐给您简单梳理下,方便您继续往下阅读,作者的意思是说,正是纸币的出现,刺激了人的欲望,而欲望的增加,才让经济产生了波动,以前我们用贵金属的时候,世界几乎是匀速前进的,但后来约翰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纸币,我们为了获得更繁荣的增长,通常都会让纸币的数量超过商品的数量,这样确保让产品更好销售,从而刺激生产。但也恰恰是这个动作,让经济开始呈现周期波动。有繁荣就得有衰落,有上升就得有下降。那么我们还能回到纸币时代吗?答案是完全不可能了,因为货币数量已经是商品数量的不知道多少倍,如果现在回到金本位,全球任何一个央行都会破产。所以我们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就要适应经济周期的波动,这已经变得不可避免,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原因,也发现了周期,更知道了他不可逆转,那么唯有想办法去尽量控制周期的波动,让他造成的伤害小一点。这就是本书下面要讲的内容。

1847年,英国又爆发了危机,这时候又有一个年轻人,在研究危机的棘手问题,他就是卡尔马克思,他发现在欧洲很多地方, 大家对于经济表示群情激奋,于是出现了共产主义起义,这确实给了马克思很多的启发。于是呢他就有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不仅要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更要为实现两种制度的转变提出明确的路线图,他决定先来剖析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有规律的经济危机的内在机理。这就形成了那部著作,叫做《资本论》。他主要指出。技术革新经常会创造经济繁荣。技术革新又会让资本家添置更多的机器,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由于劳动力与资本的比率下降,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最后他还给出了一个判断,说雇佣工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但是这个呢?显然是不准确的。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让就业更加的充分了。

到了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先是一个黄金交易商人,利用美国财政部大量囤积黄金,市场流通有限的机会,他用自有资金,不断的收购市面上的黄金,推升金价,当老百姓发现黄金只涨不跌之后,纷纷要求买入,黄金价格过了146美元的瓶颈,就开始有人畅想1000美元了,然后这个黄金交易商,开始悄无声息的大量出货,由于所有人都在抢购,直到他出完货之后,黄金都在上涨。于是这个人又开始开空仓,囤积空单。等着黄金的致命一击,果然美国财政部,在黄金价格达到165美元的时候,突然宣布卖出黄金,一下市场就崩溃了。这个黄金商人瞬间赚了150万美元,而所有老百姓损失惨重。

但是大崩溃的主战场还不在这里,而是在铁路上,当时大家都在疯狂投资铁路,但实际上铁路已经过剩了,铁路股票价格虽然在上涨,但运费其实在不断的下降。然后铁路债券违约现象越来越多。随后,铁路债券被疯狂的抛售,每个人都希望赶紧脱手。而此时,美国财政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后一致同意,增加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1300万美元。但是,危机远没有结束。这次大崩溃,让美国失业率上升到了50%的高位。

这2个事情也再次证明了穆勒的预言是正确的,信心很重要,因此投机也很重要。即使你不给他货币刺激,经济繁荣也会发生。相对应的繁荣过后也必然会发生萧条。所以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挥之不去的一个魔咒。在西方经济学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人克莱门特朱格拉,也就是朱格拉周期的发现者。

很奇怪,这么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竟然是一个医生,老齐实在不知道,医生是怎么转行成为经济学大师的。

1862年朱格拉发表了一本著作,具有革命意义,他与之前我们提到的那些人相比,已经认识到了,经济性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些简单的相互独立的事件,而是经济组织内不稳定性,周期性重复发作的体现,换句话说,别人都在找每一次危机的原因,而朱格拉已经能把危机和繁荣串起来看了。

通过朱格拉的分析,经济每经历9-10年就会有一个周期,于是才有了那句话,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所以发生萧条才是正常现象,反而没有发生萧条倒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当时的主流观点则认为,发生萧条是之前哪些地方出了错误。比如垄断,滥发纸币,贸易保护等等。只有朱格拉认为,危机是正常的,是繁荣的持续反应。后来经济学大师熊彼得这么评价朱格拉,说他发现的才是新大陆,而别人发现的只是大陆附近的岛屿。而随后一众经济学家,追随朱格拉的步伐进行研究,有人觉得10年一周期,可能跟太阳黑子运动有关,有人还研究了货币数量论,因此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费雪方程式,mv=pq,也就是货币数量X流通速度=商品服务价格X数量。货币数量提高,或者流通速度提高,由于商品数量不会快速增加,所以往往带来的就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大幅上升。至此,我们第一部分讲完了,从约翰劳创造纸币,到朱格拉已经发现了经济周期的规律。这是一个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世界经济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看看经济周期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20世纪初的美国说起,在1907年之前,美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最近10年出口翻倍,货币供应量也持续增长。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西奥多罗斯福,他在1906年底发表讲话,我们仍然继续享有毫不夸张的空前繁荣。不过此时,一些人开始担心。之前1816年出现过危机,然后是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以及之前的1873年铁路危机。在那之后才平和了一些,而距离当时最近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895年。

在19世纪后期,黄金生产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所有人都在想借钱投资。资金的需求方增多,于是呢,货币利率就开始自发的紧缩。1906年底,英国的利率从4%提高到了6%,而美国的利率则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从3%上升到了30%。利率上升对于债券就是灾难,长债没人买了,铁路大亨都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警告政府必须要增加10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流通。否则会出现商业瘫痪。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1907年3月,美国牛市突然崩溃,很多股票瞬间下跌25%,5月份衰退正是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开始了恐慌的迹象。面对这样的紧张局面,一个救世主出现了,这就是美国金融历史上神一样存在的jp摩根,是一个银行家,那么他又是怎么拯救了当时危如累卵的金融体系的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4:为证明资本主义腐朽!但没想到发现了康波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的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收到了美国发生了1907年的金融大崩溃,而此时一个救世主出现了,他就是JP摩根,此时的摩根也遭受到了损失,而一些金融机构,每分每秒都在承受着暴击,这让他们必须马上联合起来采取行动,摩根马上召集几家银行开会,就一个主题,出钱!让大家必须在15分钟之内拿出2500万美元。这才保证了交易所没有破产。

随后摩根做了一次大胆的创新,他发明了手写的货币,老百姓俗称叫做打白条。他承诺这些白条,以后可以兑换成真实的货币,几天后纽约市长找他,说纽约政府已经资不抵债,摩根说银行可以帮你发行债券,但是钱要先用这种白条支付。对此市长似乎也别无选择。只能相信摩根。最终摩根的计划取得了效果,金融恐慌,被大量的白条托住了,道琼斯指数开始V型反转,从1907年10月的最低点39点,反弹到了危机爆发之前的高点,73点。

1908年的危机虽然过去,但在后面还有几次余震,直到1914年之后,才彻底回到繁荣的轨道上,在这期间人们在不断地反思,到底是怎么突然危机的呢?好像是投资太热,然后储蓄不足,钱少了,借钱的太多,银行就会提高利息,利息高了,很多企业就不赚钱了,很多债务就还不上了,然后投资就都会停止,于是就陷入了危机。

总体来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问题所在,那就是投资过度,消费不足,这一般就是繁荣时候的景象,但是这两块有着天然的矛盾,认为投资过度的经济学家主张紧缩,既然热就要泼凉水,而认为消费不足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应该提振消费,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出来。既然冷就要加点温度。这就有一种日了狗的感觉,到底听谁的?当然还有一种经济学家提出,经济萧条,你释放货币也没什么用,信心崩溃了,大家也就都不借钱了。你把马儿拉到河岸旁,他也不一定就喝水。目前2018年的中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直到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才给了经济周期一个精准定义,他认为一个周期由扩张开始,然后是衰退,进而收缩最后复苏组成,这个变化重复发生,并且1-10年或者12年左右一个循环。他强调了2点,一是总量震荡,不一定什么原因就会引发危机,二是周期也不固定,所以规律性不足。

接下来另一位牛人要出场了,这就是德国科学家约瑟夫基钦,他在1923年分析美国与英国31年的数据,发现了一个新的周期,他与朱格拉周期的区别在于波长不同,朱格拉周期是9-10年,而基钦周期则是40个月,大概3年多一点。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有了新发现,这就是西蒙库兹涅茨,他收集了大量数据,特别他监测了国民收入,然后他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周期,还是波长不同,既不是基钦周期的40个月,也不是朱格拉周期的10年,而是20年。在这个理论刚发表后不久,一个叫做霍伊特的绅士,又提供了一些数据,证明房地产价格的周期平均是18年。

但这些人跟下面这位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1910年一个俄国18岁的学生,研究资本主义的问题,1924年他形成了一个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一共就走了两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长度是53.3年,而在当时他断定,资本主义刚开始要进入第三个长达50年的周期,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尼古拉康德季耶夫,这个周期我们就简称叫做康波周期。

他认为工业革命开始是第一个康波,没有具体的时间点,而第二波康波是从1843年开始,来自于铁路业的繁荣,终结于1887年,第三波康波从1893年的经济危机开始,而在他发表这个观点的1926年, 即将进入高潮。但是康德季耶夫显然自己也并不知道。

康德季耶夫认为,技术发明并不是唯一驱动力,而只是一个触发器,不过,可能是因为他是个俄国人,或者因为康波周期太过漫长,经济学家们认为,他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在经济学家反而是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更被重视,库兹涅茨还得到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反倒是康波周期关注度不高。

1909年,巴布森出版了一本著作叫做货币积累的商业晴雨表,对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做了透彻的分析,他的主要观点就是,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一定会导致负面效果。他还强调了一个10阶段的经济周期模型,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价下跌,4商品下跌,5房价下跌,6货币利率较低,7债券上涨,8股票上涨,9商品上涨,10房价上涨。这本书对于投资很有指导意义,所以很快成了畅销书。

而另外一个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也在同期研究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我们之前讲过,叫做费雪方程式。MV=PQ,指的是货币供给×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商品数量。这个方程式表明货币大量供应,一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带动商品数量提升。一开始是好事,而之后会发生过度繁荣,再往后就是危机。费雪认为,银行信贷是周期的关键,因为只有银行才能创造货币。

商人们增加订单加大采购,开始会让生产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持,但是当商人们发现库存已经很高了,就会降低采购,偿还贷款,所以货币就会自发的收缩。货币越缩越少,就会发生资产价格的下跌。通常伴随债务危机,每个人都试图减少债务,反而加重了总体负担,会形成大的恐慌。在费雪看来,等式左边是我们可以调控的,而右边的PQ是客观存在的,这其中Q是目的,P是参考指标,所以要稳定数量就必须盯住价格。

此外费雪还有一个理论,创造货币的是普通商业银行,而不是中央银行。比如他拿出10万存到银行,银行扣下10%当准备金,其他9万就会贷出去,而拿到贷款的人,则把这9万块钱支付给了供应商,供应商拿到9万元,又存到了银行,银行依旧留下10%,把剩下8万1贷出去,以此类推,银行最后因为这10万存款,创造了90万的信贷,所以这个理论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的情况,之前房地产暴涨的15年,也是M2货币供应量暴增的15年,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央行闸门不严,但更多的是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商在那里不断的创造信贷的结果。

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一战之后,德国出现了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通过膨胀,6个月时间汇率下跌了99%,1923年的鸡蛋价格是1918年的5亿倍,而德国人则出现了货币幻觉,也就是他们认为马克才是正常的,其他都是不正常的,一切都是因为别人害我,导致的奇怪现象。而实际情况,就是德国要偿还外债,所以造成了纸币泛滥。一开始德国政府看到印钱可以逃债,而且汇率下降的还比较温和,于是就不断加码,但突然之间汇率就如脱缰的野马完全失控了。

有经济学家认为,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然后必然崩溃这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早结束,早崩溃,伤害小,要么推迟结束,但是越晚崩溃伤害也就越大。

此时,几位伟大的经济学大师也登场了,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就表示,在经济的繁荣周期央行可能会错误的允许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从而让储蓄增长落后于投资需求,这就是在为后来的通胀创造条件,毕竟谁也不反对让自己再爽一会。而这个时候正是1929年大危机之前的持续繁荣,这些话没人听得进去。有一个叫做索马瑞的人,在1928年警告说,利率和股票收益率严重不匹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债比过低,相当于他已经在提示危机了,但此时根本没人理会他。1929年3月,利率水平已经提高到14%,随后利率继续涨到了20%,

此时我们前面提到的巴布森就警告说,根据他的研究,繁荣已经大幅偏离了长期趋势,这段话触动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投机客,这就是杰西利佛莫尔,之前我们讲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他听完巴布森的演讲,立马出掉了30万的股票,随后逐渐增加空头的头寸。后来他的交易被报纸报道了出来,说他正在做空高估股票,那么李佛摩尔又是怎么回应的呢?1929年的危机,会如何上演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5:凯恩斯对经济周期发起挑战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说到了李佛摩尔的做空被报纸曝光了,而李佛摩尔则给予了正面否认,他说是因为股票价格已经处于了荒谬的地位,所以才会下跌。不过有记者质疑他,说欧文费雪可认为股市还很低,此时李佛摩尔大怒,说教授懂个屁啊。虽然欧文费雪也有很多投资,但他注定因为29年这次大危机,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之后只要大家想到了29年的疯狂,就会翻出他错误的言论。甚至最后没人记得他那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只记得他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教授。

李佛摩尔一路做空,他利用29年的大危机大发国难财,31年他的财富达到了3000万美元,当时堪称富可敌国了。而整个股票市场可就惨了,1933年股票市场损失了85%,以至于华尔街上高层酒店的客房都不敢接生意了,因为住店的比较少,过来跳楼的比较多。经济也出现了巨大的滑坡。而工业生产跌去了1/3,耐用品消费下跌了75%。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白领的工资下降了40%,而蓝领的工资呢都下降了60%。此时银行开始紧缩,不愿意往外发放贷款,即使有充足的抵押品,他们也不愿意放贷。这引发了全社会的批评,但是没有用,他们就是一毛不拔。于是银行家在大家眼里,跟十恶不赦的混蛋画上了等号。

银行过分保守,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的货币过分收缩。对此,美联储已经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量的人员失去了工作,失业率攀升到了25%。而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0亿美元下降到了390亿美元,相当于退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

在1930年。另外一位经济学大师开始登场了。这就是凯恩斯当时呢,他正在打理国王学院的基金。在经济危机中也损失了不少,直到1934年基金才从坑里爬了出来,此时巨大危机开始已经过去了四年之久,但是仍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那么凯恩斯就开始想了。到底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什么时候才会起作用呢?此时他除了继续打理他的基金,并在之后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外,还着手于宏观的研究,1936年他理论终于问世,就是一本重要的书,叫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这本书在当时堪称救世主,因为资本主义已经面临了分崩离析的风险,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家犯下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认为经济会自动纠偏。而现在他要猛烈的抨击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必须要通过积极地运用政府预算,从稳定价格的政策转到直接稳定就业和总收入上来。也就是说他主张的是政府干预。

当然,凯恩斯主义在一出生开始就遭遇到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挑战。比如有的经济学家是说,投资下降之后,资金的需求少了,于是利率也就下降了,然后就会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所以长期看,经济就会复苏。但凯恩斯认为,长期看我们都会死,事实上当经济下滑,所有的企业都在恐惧,反而投资活动受到抑制,资金需求下降,但是资金的供给更少,这就是他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就是无论你注入多少货币,利率都不会再下降,因为大家心里害怕,债券只能被抛弃。你等待经济自己复苏,但有可能先等到的是经济崩溃和自我灭亡。

由于当时经济实在是太糟糕了,再加上几年的持续萧条,让民众对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相当反感,都在期待救世主,所以凯恩斯在大辩论中,占据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甚至他呼吁政府不要怕浪费,只要钱投下去了,就会带动乘数效应。

但有一个人坚决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甚至认为凯恩斯的支持者,都是智商有问题。这就是另一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他跟凯恩斯一边大,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很显然他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者,凯恩斯理论大行其道的时候,熊彼得的理论呢,还只是个框架。后来他才提出了著名的三周期模式理论,他认为经济的变动受到,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康波周期的共振。而世界历史上比较长的萧条,都是三大周期共同向下产生的影响。

老齐多说一句,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之前我们讲过,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第一次康波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康波从1843年开始1887年结束,第三波康波从1893年开始,而熊彼得做了一定的调整,他认为在1825-1830年,这是第一波康波结束的时间点,1873-1878这是第二波康波即将结束的时间点,而1929-1934是第三波康波结束。所以危机才会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他还提出,之所以经济复苏如此之困难,就是因为政府使用了太多的反商业原则,比如给富人加税,对企业征收未分配所得税,强制最低工资,以及国企参与市场竞争,还有强行反垄断。正是这些反商业政策,才让危机久病不愈。这哥们说话确实愣,他这个表述相信没有政府喜欢听,所以也难怪凯恩斯上位,奥地利学派只能靠边站。如果支持他,那政府岂不是相当于猛抽自己的大嘴巴。所以根本没人理他,他的书也才卖了1000本。

后来,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位货币大师,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归结为货币波动,在他看来,任何一次危机爆发前的一个季度,其实货币供给已经开始收缩了。如果美联储能够阻挡这次货币收缩,那就能够避免危机,但遗憾的是,美联储没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另外,他还批评了普遍的一个观点,认为扩张阶段应该提高利率,抑制经济过热,衰退应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弗里德曼说这都完全不对,他认为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敢花钱,于是其实造成货币储备的减少,这会降低债券价格,也就是说在利率上升的时候,货币是扩张的。那么反过来,利率下降也很可能跟货币下降一起出现,老齐给您翻译一下。就是说越有信心,越扩张。越没信心,反而越是收缩。所以你光调整利率有的时候是没用的。举个例子,美国70年代石油危机就差点被这个东西害死,当时也是发现经济下行了,于是释放货币,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但结果经济没起来,反而让通胀到了10%以上。后来里根上台搞供给侧改革,先压通胀,不顾经济的压通胀,然后大减税,这才把美国给从崩溃的边缘给拖了回来。而站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经济下滑,还要加息。其实就是弗里德曼的观点。你得先解决预期的问题。如果通胀预期挥之不去,那么钱就进不了实体经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决策者,在房子上调控了这么多年,都没想明白。导致房价越来越高,实体经济越来越冷。一放水楼市就涨,一收缩,实体经济先死。2018年终于算是找对了路,通过冻结流动性的方式,坚决的先杀死炒房预期,必须让楼市停涨甚至下跌,否则这样下去终究是一条不归路。

接下来,我们说一个理论叫做蛛网模型,说的是生猪减去玉米价格比率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生猪市场,也就是说猪肉卖出高价,卖的好的时候,恰恰是养殖户们手里猪最少的时候,而等他们去大量养猪了,接下来就是猪肉价格最低的时候。也就是说养殖户总是踏不准节奏,他们追着市场去跑,但是却屡屡受伤。而这个理论也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我们的投资也是一样,当大家发现经济好的时候,都去扩张生产了,等你的钱投下去了,马上就是巨大的经济寒冬。很多人都死在了这上面。甚至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也陷入了这张蛛网里,他们追着市场跑,往往反而造成了恶性结果,比如经济已经过热,马上就要自我调整,货币收缩了,结果中央银行出来连续加息,一下让货币失血过度,反而造成了巨大危机,反过来经济即将走出寒冬,但中央银行连续降息释放货币,反而为下一次过热埋下了祸根。

在全社会的供应链条中,每个企业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于是有人设计了一个游戏,这里面有四个部门,啤酒厂,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四个部门将根据市场的反馈,各自进行经营调整,结果我们发现,消费者需求直接反应在零售商上面,而零售商的波动是最小的,往往是零售商先变化,然后才是经销商,批发商和啤酒厂,这些需求会在后三者身上成倍的反应。从而造成明显的周期波动。那么这个游戏能说明什么问题,三大周期到底又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6:危机是可以预测的!周期也是能够识别的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说到了啤酒厂模型,说的是零售商针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往往会成倍的传导到经销商,批发商和啤酒厂身上,比如零售商多增加了10%的销量,啤酒厂可能要多生产一倍的库存。

还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菲利普斯曲线,说的是失业率跟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但这个东西一直也有争论,有经济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错误的,就业是经济周期动态的结果,通胀不是就业的独立驱动器,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制造通胀,但是对于就业的作用其实并不明显,比如弗里德曼就说,通胀不能减轻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连续的通胀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通胀预期上来,那么就会让通胀和高失业率并存,这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滞胀。也就是通胀上升,但并未带来繁荣,这是经济中最可怕的现象。老齐多说一句,其实我们搞经济的都应该明白,制造通胀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能制造通胀预期,一旦形成通胀预期,就非常危险,必须要强力打压他,否则会对经济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力。

后来有经济学家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分成三个变量,产能,产量和订单,其中订单是先行指标,其次变化的是产量,最后变化的是产能,而一个周期的平均长度是47年。然后还创造一个模型,来模拟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是22.2年,还有基钦周期,长度4.6年,把他们叠加在一起,似乎就能发现什么趋势。至于能产生什么趋势,我们后面再讲。

成功预测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巴布森就曾经说过,通过研究股票,来预测经济,要比通过经济预测股票市场容易的多,所以股票市场成了经济的晴雨表。有人还给了危机前的几大预警信号,分别是1信贷和债务增长过快,2房地产,股票和商品存货这些投资品快速上涨,并且投机严重。3出借人之间为了新的商业机会展开激烈竞争,4放松信贷条件和贷款标准。5,风险报酬的减少由出借人承担。老齐给您翻译下,就是说一旦你发现银行追着别人给贷款的时候,这就是危机的先兆,比如87年美国的股灾,其实年初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就开始下降,而在86年8月开始,利率就开始上升,结果这都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87年4月,财政部的债券价格开始下跌。87年10月就爆发了股灾。老齐给您总结,当利率开始上升,你还不用担心,但是当利率持续上升,并且上升了一年,你就要小心了。危机可能随时到来。

在美国,有个人做了一个东西,叫做哈德迪牛市指示器,这东西很简单,他选取了100家机构对于股市的意见作为指标,当70家意见是买入的时候,这个指示器就会提示你卖出,而87年的8月份,这个警报器就开始不断的报警。在10月16日这天,美国股市暴跌千点,接下来东京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以及欧洲的股市全部都下跌。当时大家都在不断的卖出,而且不光是人在跑,还有25%的计算机也发出了卖出指令。索罗斯几乎在价格最低的这一天卖掉了所有股票,而彼得林奇则损失了20亿美元。但是当所有人都觉得股市要完了,29年危机要重演的时候,股市奇迹般的止住了跌势。

后来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席勒教授,经过研究发现,造成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使用了同样的交易止损策略,这就形成了市场的非理性趋势。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开始出现。这颠覆了之前的理论基础,之前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弗里德曼都认为,个体虽然不聪明,但是群体水平要高的多,大家都在拼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就是推动了经济的进步。甚至他们认为,大家投机没什么不好,但是现在行为金融学则观点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大众意识,反而是错的。跟大众反着操作,你反而能够获利。你要想成功投资,就要把大众想象为你的交易对手,大众买你就卖,大众卖,你反而要买。有人比喻这是选美比赛,你要选出的不是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个,而是要选出大多是人都认为最漂亮的那个,你才能赢得比赛。

之后,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斯塔特曼还有罗伯特席勒,这一众心理学家兼经济学家的人走到了台前,给大家解释投资的问题。

比如有人提出,我们总存在后见之明的认知偏误,就是我们总觉得,可以在股票开始上涨之前,就能发现他,于是产生强烈的悔恨感,等到市场一回调,就强烈的要买入。而当股价越涨越高,我们的悔恨就会更加强烈,所以就会本能的越买越多。这就好比在赌场里,那些赢了钱的赌徒,他们一定会继续玩下去,想赢到更多的钱。这个游戏什么时候结束呢,那就是当他们输掉所有的钱才会截止。经济学家把他们,暂时赢到的那些钱,叫做庄家的钱。

在股票上涨的过程中,也会有人提前离场,也会有人发出预警而提前做空,但是股票通常会继续上涨,这时候反倒会让这些人亏损,并且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这其中有不少人,经受不住打击,可能会再次返回到市场当中,比如南海泡沫中的牛顿同志,就犯了这个错误。而我们现在不少买房的人,正在犯这个错误,明明卖了,过几天房价又涨了,还得带着更多的钱,返回到这里。直到被动的被套牢为止。

在2000年之前,当时就有很多经济学家预警,将有大的泡沫破裂的风险,他们的理由是,跟踪的300多家公司,必须在未来5年按照96%的速度增长,才能证明当时的股票价格是合理的,而这个增长速度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市场上成长最快的微软,每年的增长率也只有53%。随后,2000年春季开始了泡沫破灭,全球市场发生了暴跌。之所以选在这一年,是多周期共振的结果,在泡沫的最后阶段。繁荣导致了严重的瓶颈,所有人都在追求高回报,而资金供给者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另外,自由资本的流动推高了利率,这使得投资的利润减少,而资本更加稀缺。一旦趋势逆转过来,将会发生很大的问题。老齐给您翻译下,就是说,在繁荣的末期,信用货币大量被创造,而实际的财富则越来越少。10个锅,可能就剩下了2-3个盖子,一旦有一个地方出错,就会马上吸走所有的资金,而其他的地方,就会发生资金雪崩,说白了还是钱太少,撑不起那么高的估值。而一旦开始下跌,信用迅速消失,全都得拿钱来兑换,于是就发生了大危机。简单来说,每次危机就是生意太多,而钱不够用了造成的。

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试图解释经济周期,什么消费不足,过度储蓄,货币,债务紧缩等等,各种学术派别五花八门,他们也在寻找阻挡危机的办法,甚至熊彼得这样的经济学家还说,危机没什么不好,他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清醒剂,这其中凯恩斯主义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他主张逆向调控,宏观干预,深得很多政府所青睐。后来还有了新凯恩斯主义,说的是通过公共开支,和货币扩张,两种途径创造充分就业的机会。

这里要先说一下,资产泡沫对于经济的杀伤有多大,作者说,如果一个资产价格涨到了GDP的6倍,然后掉头向下跌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跌去了GDP的200%,这样的损失有多少呢?假设财富效应值是公认的4%,那么损失的200%X4%=8%,再假设每年GDP的增长率只有2%,那么也就相当于4年没有任何增长。如果泡沫膨胀到GDP的700%,之后损失了500%,那么再×4%,就相当于损失掉20%的GDP,也就相当于10年经济增长归零。所以资产泡沫对于经济的杀伤是很大的。这也难怪,像2000年泡沫,和1990年日本泡沫之后,都得用10年才能从坑里爬出来。而我们2007年发生了6000点泡沫之后,已经11年了,还没从股市的坑里爬出来。那么明天我们就来具体讲讲,面对经济周期的挑战,中央银行该做哪些事情,这些做法又将怎样影响资产价格,我们可以通过央行的行为,得到什么信号,来指导我们的投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7:如何通过周期理论去预测资产价格走势?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讲到了,央行该如何调控经济周期。央行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三个,一个是利率,降息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并减少全社会的储蓄,第二是向商业银行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这是流量工具,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量,第三,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就把更多的钱,固定在商业银行体系里,反之就是让他们多放贷款。总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就是货币的数量和价格。

央行关注的东西,就是费雪方程式,后来被改进也叫作纽科姆方程式,的左半部分,也就是MV,央行能够精确管理的就是那个M,也叫作货币供应量,央行制造了几个M的定义,比如M0,就是指现金,M1就是可以用来支付的货币,是M0加上支票,而M2是M1加上储蓄账户,以及货币市场基金。M3是M2加上定期存款,反应那些流动性较差的货币。还有M4和M5,我们一般不常用,就不说了。大家重点记住M1和M2的意思就行,M1主要是活期,马上就能用于投资的钱,M2相对固定,是中期定期储蓄。

在作者的研究中,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任何衰退,几乎都伴随着资产价格下跌,而且往往是资产价格先下跌,而后出现衰退,而在衰退之前,资产价格往往会先有一个暴涨的过程。如果没有暴涨,往往也不会暴跌。第二,房地产资产的价格下跌,要比股票价格下跌,对于经济的影响大的多。比如1990年日本的衰退,工业用地价格下跌了22%,住宅地价下跌41%,资产价格的综合跌幅超过GDP的2倍,个人财富缩水一半,日本在1998-2002之前几乎增长率降到了0,作者说日本央行犯的错误就是,他们观察错了对象,他们在80年代的时候,货币供应量的参考指标不是MV,而是错误的选择了P,换句话说日本人看到物价没有涨,于是就大幅度的供给货币,所以才酿成了惨案。这段话老齐觉得非常有借鉴意义,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房地产效应,我们也是大量供给货币,虽然没有引发通胀,但货币其实已经出来了。特别是在2015年又给加了一把火之后,现在已经很难控制了。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价没涨,不代表货币就合理。

有人说,为什么日本不主动控制泡沫呢,这其实极其困难,之前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就说,主要有两个原因,1是刺破泡沫,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比他自己泡沫破裂伤害还大,2是央行不能确定是否真的存在泡沫,比如1996年格林斯潘说过非理性繁荣,但是随后4年股票价格仍然在上涨。所以一旦出现泡沫,我们通常都会小心翼翼,会陷入一个等死与作死的烦恼,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而在犹豫的过程之中,往往泡沫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变得不可收拾,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经济学家做了研究,也产生了这么多理论,但是危机仍然不可避免的原因。

有的时候央行也确实在积极地扩充货币,但是被流通速度下降给抵消了,比如2018年,就出现了流动陷阱,市场利率下降,宽松货币,但是M1和M2始终起不来,社会融资也创新低。这就说明社会的流通出了问题,渠道已经不通畅了。而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方法,就是提供近似于0息的抵押贷款,让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抵押,获得央行贷款。并且央行要无限量的购买债券。总之就要做到零利率,这样才能有效刺激货币,疏通渠道。

当然,老百姓是比较反感通货膨胀的,甚至有经济学家说,通货膨胀是最要命的税收,弗里德曼则建议,要想控制通货膨胀,就要控制货币供给。但说归说,做归做,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在经济学最发达的美国,持续的通胀也不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人坚信,适当的通胀会有利于解决就业,刺激经济增长。

说完了央行能做的事,我们下面讲这本书的重点,周期与资产价格,先来看房价。有一个人叫做霍伊特,他对比了103年的房地产交易数据,他把一轮房地产周期定义为20个阶段。这里面我们只需要简单记一下,他认为,房地产周期的起点是从房租上涨开始的,然后才会带动房价上涨,信贷支持,房地产被大量建设,吸收了大量闲置土地。而房子到达顶峰后会出现商业萧条,股市崩溃,银行改变信贷政策。然后才开始下跌。这一个周期非常漫长,平均间隔是18-20年的时间,老齐提醒大家一句,从2000年房改开始算起,我们现在的房地产,刚好是18年。一旦房地产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对于经济的压力是很大的。前面也说了,他的伤害远比股市更大。另外霍伊特还研究,抄底房地产最简单也最困难,人人都能做得到,但问题是,你到时候手里是否有足够多的钱。他发现,很多人都能发现房地产的谷底,但能抄到这个底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拥有较为充裕现金流的人。而大部分人,也能看出底部,但无奈手里已经没有钱了。

作者说,美国的房子一般收益率不会太高,如果1000万美元的房子,一年能带来60万美元的现金流,就是合理的投资,老齐给您算下,大概是年化租金收入达到6%,而现在中国的房子租金回报率不到2%,所以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这个生意已经没法做了,他远远高于融资的成本,也就是说你的现金流是流出的,不但白忙活,还得赔钱,唯一的抓手就是卖个高价,这就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赌你自己能找到一个更傻的傻子。

还是来说周期,房地产周期也要用这个那个公式,MV=PQ,当MV增加,利率下降,信贷更多,带动消费者支出上升,新房开工数量增加,经济活动的Q也上升。接着就业增加,投资增加,大家都抢着买房,房价或者房租P也就上升。老齐记得在2006年以前,北京的租金回报率超过6%,那会租金很高,而房价上涨其实并不快,所以引发了投资热潮,一方面开发商大规模建设,另一方面,老百姓贷款投资。很多人都在那一年之前,反复抵押,通过低首付贷款买房。

房地产周期的后期,土地价格强劲上涨,这是危机预警的强烈信号,说明廉价的融资,带动的大量货币正在冲击土地市场,房地产库存告急,说明大家抢房抢红了眼。然后是不分地段,只要是房子都会涨。房地产进入普涨阶段,比如2017-2018年,我们连三四线都在涨。

作者说房地产的繁荣会吸引当局的注意,很多地方会重新规划,释放更多的土地,来维持房地产的增长。企图让这种繁荣持续下去,不过很快,房地产租金的上涨开始对商业造成冲击,随后企业倒闭增加,租金下降空置率增加,房地产价格开始下滑,但此时由于时间滞后,往往新房还在大规模建设。

崩溃从土地开始,首先是土地没人要了,接下来是建材市场,此时已经开始陷入通缩,然后房价下跌,加剧了更大范围的经济紧缩。租金下降,不再续约,房屋断供,法拍房增加这种现象开始出现。更严重的结果是金融机构被拖垮了。出现系统性危机。危机的残局通常要持续4-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房屋会充分换手,拥有现金流的人,会在这个期间,从债务缠身的人身上接走房产。直到最后租金稳定下来,空置率下降,房地产市场才会重新开启牛市。

作者说,实际利率是房地产的先行指标,利率下降,货币增加,将是房地产重拾升势的有力信号,相反,利率上升,货币减少房价就会下跌。另外,他还给出了6个参考指标,遇到这种情况,投资房地产的人就要小心了,1,房子出售天数明显增加,2一个城市中库存数量增加,3卖方报价与成交价格的比率下降,4,120天以上卖不掉的房子数量增加,5,投资的居多,自住的少。6,抵押申请数量下降。

房地产的周期,一般在经济周期之前,也就是说,新房开工数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先指标,一旦房地产周期逆转,接着就是经济周期逆转,这时候你也就明白,为什么历任政府都在呵护房地产了吧,因为房子一旦下跌,就意味着经济肯定滑坡。但是房子不管你再怎么呵护,他也永远不可能涨到天上去,还是因为那个道理,其他产品的创造是有限的,你就算发再多的货币,最后你也没有东西可以交换了。所以房子总会18-20年一周期的这么周而复始的波动,注意18-20年是指波峰到波峰,波谷到波谷,这么说来,中国的房子已经比别人长了很多,我们已经走了18年,从波谷走到了波峰。而从波峰到波谷还要走4-5年时间。说完了房地产,其他市场,是怎么被周期影响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8:艺术品周期和商品周期的规律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我们还是继续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讲了最重要的房地产市场18年一周期。今天我们看看其他市场,先说收藏品市场。这算是投资市场的偏门,但是却每每带来惊喜的价格,比如1987年佳士得拍卖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开始估价500-600万英镑,但经过后几轮评估后价格提高了1倍,而依据就是,另外一幅名画,斯特拉福磨坊卖出的1000万英镑,买家是英国政府,所以这极大的增强了卖家的信心。但最后拍卖开始,价格很快就叫到了2000万英镑,最终神秘买家以2475万英镑的总价买走,几天后大家才知道,神秘买家就是日本的安田海上火灾保险公司。

梵高的向日葵卖出天价后,对于收藏品市场意义深远,随后很多的作品都卖出了高价。而梵高的另外一幅作品鸢尾花,竟然以1500万美元起拍,最终交易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5390万美元,买家是澳洲地产大亨,艾伦邦德,有意思的是,他也参与了向日葵的竞拍,但在最后一轮叫价中,败给了日本的保险公司。

有人把艺术品的价格编织成了一个梅摩艺术品指数,该指数跟日本的房地产价格走势有着极其强烈的关系。在1986年之后艺术品指数快速拉升,并在1990年到达顶点,比1985年的时候价格涨了580%,而日本的房地产也是同样的走势,在1991年房地产开始掉头向下,艺术品价格也出现了暴跌。

有人说,跟日本有关,就能影响世界,还真是这样,在80年代末,艺术品市场的主要买家真的都是日本人,当时日本企业的老板四处出击,收了一大堆名画,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嘉舍医生的画像,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以及毕加索的杂技演员之家,瑟亚瑞的喜宴等等,但是这些买家有点意思,没过几年,他们其中不少都破产了。

有研究机构指出,高净值人群是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财富需求是这样的,最底层是是养老储蓄,其次是自有住房, 然后是金融投资,再往上是休闲别墅,最高的财富需求就是收藏品。所以当高净值人群到达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艺术品过热的时候。

作者说,艺术品这个东西,从历史上的走势来看,涨跌滞后于股市,而且他们也很少大跌。比如1966年-1975年,美股跌了27%,但是艺术品市场竟然还是涨了1倍,87年股灾也是一样,美股跌了31%,艺术品还是涨了2%。往往在股市下跌之后,艺术品才开始下跌。不过艺术品也有他的问题,那就是门槛极高,没有上亿资金你还真玩不起,而且持有需要花费巨资,你肯定不能买一副毕加索就卷吧卷吧扔床底下。最后流动性受限,当你急需用钱要卖的时候,未必能够马上套现。甚至几年卖不掉,有价无市也是常态。当然,风险也是很大的,那就是买到假货。

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只要富人变得更富有,艺术品就会表现很好。当然富人变得富有的标志,就是金融和房地产的持续上涨。这里老齐多说一句,其实我们有个错觉,认为持有艺术品是可以赚很多钱的,而持有股票很困难,这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实时报价,股票是实时报价的,而收藏品在不拍卖的时候,价格是没有波动的。所以你持有收藏品会很踏实,也不会每天去拍卖行问价格,但股票却不行,你天天看大盘,越看越闹心。但其实如果放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来看,股票的表现其实不比收藏品差。

下面我们看看贵金属的周期,先说黄金,黄金为什么被用来当成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他产量极小,不容易扩张,到现在为止,每年黄金的增加量只是260万千克,相当于每人0.4克,如果将现有的黄金都分配给个人,每人分到也就20克,500个人凑到一起,也就一个高尔夫球那么大的金块。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放在一起,一个长宽高都是18米的池子就完全可以装得下。

有人在2005年算了一笔账,当时的金价在440美元一盎司,黄金的总市值也就是2万亿美元,只相当于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5%,估计到现在2018年底,黄金的总市值也就是6万亿美元,大概只相当于一个,熊的不能再熊的,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当然比黄金数量还少的是钻石,这东西没什么太多的使用价值,主要就是少,只有20%符合宝石品质,45%是准宝石品质,在1970年之前,这些准宝石品质的钻石,都不能被拿来做首饰的。后来抛光技术发展了,才让现在钻石走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其实我们买的都是准宝石品质的东西。全世界的钻石,集合在一起,一个长宽高都是6米的池子就足以装下。

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钻石价格都很稳定,在1977年开始上涨,3年涨了4倍,1980年形成了比较大的泡沫,随后价格又暴跌,到了85年几乎跌回到了起点,而在这期间,黄金和白银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之后也同样是暴跌,不过黄金白银在78-79年达到高点,而83年,黄金白银基本见底回升。所以黄金和白银的波动,要比钻石早上1年。

后来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黄金有两个周期,一个是48周,另一个是248周,也就相当于4.8年,这个周期与基钦周期或者库存周期类似。而但对于黄金来说有四个领先指标,1是美国招工广告,2是美国工业产出,3是基准利率,这是反向指标,4是美国贷款和投资。换句话说,总体上看,贵金属在经济大好的时候,需求就会表现强劲。所以利率低于通胀率,也就是我们说的负利率的时候,贵金属就会被看好。但往往这时候可能股票和债券会开始掉头向下,所以黄金表现最好的时候,往往是股市和债市熊市的开始。而当黄金跌不动了,股票的牛市也就该来了。所以黄金跟股市大概率相反,黄金表现很差的时候,股市通常会不错,黄金表现很好地时候,股市通常很差。黄金和股市表现都很好,第二年通常就会有灾难。相反黄金和股市都糟糕,第二年往往都有股市不会差。

下面我们来看其他商品期货的投资,我们在讲资产配置的时候,通常会给大家一个比例,比如债券40%,股票40%,商品20%,我们一般简单操作,把商品都换成了黄金和原油,但其实,如果你资金量足够大,商品中应该包括有大量的能源,农产品,工业品,能源里有原油,煤炭,天然气,而农产品有玉米,大豆,棉花,小麦等等,而工业品里则是钢铁,铝,铜,锌,铅等等,在国际市场上,追踪大宗商品的指数叫做路透CRB指数,高盛商品指数,道琼斯国际集团商品价格指数,还有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这东西原来就是给制造业预备的,因为原材料价格变化太大,影响了制造的成本,所以让利润特别不稳定,而有了商品期货市场,就可以通过对冲交易把利润锁定,比如我们在原则那本书里讲过,麦当劳采购鸡肉,做汉堡,他要求鸡肉供货商提供一个不变的价格,但是供货商打死都不干,说这个保证不了,于是达利欧出主意,供货商可以通过期货对冲,在价格高的时候,他们低价卖给麦当劳,看似亏钱了,但是在商品期货市场却做多赚钱了。而价格低的时候,他们在期货上赔了钱,但却可以用较高的价格卖给麦当劳,等于弥补了期货市场的损失。

后来有些职业炒家加入,裸做空或者裸做多,去赌方向,这使得期货市场波动较大。在讲积极型资产配置的时候我们也讲过,商品的周期在股票之后,经常是股票开始下跌了,但商品期货还在上升。比如在美国股市万恶的70年代,正是商品期货炒家赚大钱的时候。到了85年之后股票市场回暖,商品市场到失去了机会。而到了98年,商品又来劲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商品市场反而大涨,从98年一直涨到2003年。

在所有的商品中,铜的反应最灵敏,因为他50%用于电线,20%用于设备制造 ,15%用于材料,所以铜的价格,往往率先预示着经济周期的到来。特别是在衰退期,铜的价格指示作用更加明显,一般铜价明显下跌,就是强周期消失的标志。所以我们一旦看到铜价下降,就要撤出我们一切的关于周期股,和周期商品的投资。而在衰退早期表现不错的,可能只有石油。这让我们联想起了2018年10月份之前的石油走势。所以这可能是一个衰退的信号。说完了商品,明天我们看看大家最最最关心的债券和股票的周期,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9:股票市场的周期特征!现在是什么情况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今天我们来看大家最为关心的股票和债券的周期问题。我们先复习下巴布森理论,也就是成功预言29年大危机的那位,他的理论中就有这么一个循环,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价下跌,4商品下跌,5房地产下跌,6货币利率较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价上涨,9商品上涨,10房价上涨。

债券中分为短债和长债,3个月到3年的都是短债,而3到30年的是长债,他也分为投资级债券和垃圾债,债券越垃圾风险越高,当然相应的收益率就会越高。在经济放缓的时候,产能过剩严重,所有产品展开价格竞争,这时候经济不好,央行就会降低利率刺激经济,释放货币,于是钱多了,新发出来的债券利率更低了,也就没人要了,大家都去抢利息更高的老债,这样债券市场就进入了牛市。

随着经济刺激的进行,消费者支出上升,企业利润增加,这时候经济活力回来了,那些垃圾债违约的少了,这时候高收益的特点就成了优势,所以在复苏期宽信用周期,企业信用债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利率债,随后经济逐渐上升,乃至过热,出现了物价上涨,然后资金需求方越来越多,市场利率提升,短债和长债的收益率都上升,新债又开始重新被追捧,老债反而没什么优势,这时候债券市场进入熊市,债券价格开始下跌。而当过热之后,往往会出现资金荒,债务违约开始出现,此时垃圾债就开始纷纷暴雷,机构也不敢持有了纷纷抛售,这段时间垃圾债表现很糟糕,企业信用债要比利率债还差。老齐甚至认为,在这种时期,干脆就不要持有债券,可以用货币基金替代债券。等待债券利率见顶回落,债券牛市回来之后,我们再重新开始对债券的配置。

根据巴布森的理论,股票的反应在债券之后,债券牛市之后,往往才是股票牛市,高盛对美国经济做过研究,他说熊市一般持续23个月,会造成股票下跌30%,而在经济到达顶峰之前的9个月,股票一般会见顶。也就是股票先见顶,经济后见顶。反过来也一样,不过周期会有不同,股票市场一般会比经济提前5个月走出低谷。所以用股票可以预测经济。

股票市场的运行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利率下降信贷扩张,这时候率先受益的是金融股和可选消费股,可选消费就是汽车旅游什么的,就是不是必须要进行的消费,此时因为贷款便宜,所以金融的业绩和可选消费的业绩预期会转暖。而这个阶段表现不佳的是稳定的消费股,他们业绩后知后觉,往往刚在商品牛市中涨过一轮,所以此时正在挤泡沫,在这个阶段通常没什么好的表现。

第二、三个阶段,分别是消费者支出增加,利润和就业增加。信息技术类的公司,工业类的公司比较利好,这时候就是典型的经济扩张,但是公用事业此时会表现相对迟缓。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之前不久刚涨过。此时正是这些大机构,从公用事业里出来追寻涨幅更快的板块的时候。

第四个阶段,出现瓶颈,这时候经济有点过热了,于是资源股开始上涨,而此时不利于可选消费,因为这些汽车厂商的成本上升了。

第五个阶段,通胀加剧,利率上升,央行已经开始压通胀了,此时后知后觉的稳定消费股,比如白酒医药,又开始有好的表现了,因为他们的业绩最为确定。不受利率的影响,而这个阶段表现不佳的是金融,信息技术还有工业类,也就是前三个阶段引领市场走出牛市的行业,全都会表现不佳。

第六个阶段,经济放缓,表现最好的是公用事业,因为机构们在抱团取暖,这个行业有很强的分红属性,也有几乎固定的业绩。受到经济波动最小。而表现最差的是资源股,这时候商品恐怕已经开始下跌,而资源股则开始暴跌。

其实这个周期,跟我们之前讲积极资产配置的周期有点类似,唯一不同的是,那本书认为,公用事业涨的时候算是阶段一的上半场,然后金融和可选消费涨,是阶段一的下半场,而阶段六,他那本书认为任何股票都会下跌,相对表现好点的可能就是医药。所以这两本书的差别,就在于拆分了阶段一,空出了阶段六

如果把股票按照盘子划分,可以分为小盘股,中盘股和大盘股,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大盘股表现相对出色,因为经济下滑把资金链更紧张的中小企业竞争者都赶出了市场。迫使市场在合并。

而在股票牛市出现之前,往往会出现以下这些早期信号,1定期储蓄开始持续增加,2股市账户上现金余额持续增加,3融资余额持续增加,4基金账户的现金与资产比率持续增加,5债务与贷款的比率上升,6银行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自有准备金较高。7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总之,金融的牛市不会吸收流动性反而会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大家买入了一项金融资产,也一定会有人卖出他得到现金,并且随着价格上涨,大家都会感觉很有钱,然后各种消费也就增加了。老齐这里补充一点,股票牛市什么时候来,这个不好确定,但我们什么时候买,却很好分辨,债券牛市回归,往往股票牛市就不远了,所以在债券牛市回归之后,我们就可以不断的买入了。如果资金量大,现金流十分充裕,甚至可以再提前一点。只要股市的估值在历史估值的下半区,其实都可以不断的买入。慢慢买出一个底部来。所以虽然我们判断不了,但却并不妨碍我们在股市中成功抄底。总之一句话,熊市一定敢买,买完一定挺住。只有这样在牛市回归的时候你才能够赚到钱。而这本书一直在讲周期,这就是告诉我们,经济一定会回归的,股市也是一样。

最后我们说下,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外汇交易市场,股市和债市规模够大了吧,然而跟外汇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外汇交易额几乎是GDP的20倍,所谓汇率就是两国间货币的交换价格,这个影响的因素就太多了,比如随手列一下,就有生产率,政府支出,经常账户余额,利率,购买力平价,经济增长率,直接投资,心里影响,进出口价格,央行干预等等。甚至央行的干预会一票否决,你对其他指标分析的再精确,也不如他干预一下的影响力更大。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很客观的投资市场。太多的时候充满了主观色彩。通常情况下一国的经济向好,利率提升,都会拉升货币的汇率,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向好,投资就被看好,于是国际投资者纷纷进入,大量换汇造成了不断的买入,然后推升汇率价格。比如中国在2005年到2015年一直是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因为这十年我们的经济持续向好,投资机会多,大量贸易顺差,美元持续流入,兑换人民币进入国内,所以我们发现了人民币最后内贬外升,对外一直升值,对内却贬值,资产价格,主要是房价不断膨胀。随着贸易顺差缩小,我们的升值之路也开始终结,经济下滑让大量的外汇开始反向流出,他们到商业银行,用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带着美元离开,而商业银行则把收回来的人民币去外管局兑换美元,所以央行相当于放出了美元,收回来人民币,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外贬内升,国内货币少了,资产价格就撑不住了。

本书里专门讲了澳元,由于澳洲的经济基本就是出售能源品或者是农产品,所以澳元兑美元的走势,跟CRB商品指数类似,也就是说商品指数涨,澳元也就涨,商品跌,澳元也跌,而这基本同步。有的时候会略有差别。所以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一旦澳元兑美元开始下跌,那么你就应该本能的想到商品要跌,或者商品上涨,你也应该本能的想到澳元会涨。跟澳元类似的还有新西兰的货币新元,甚至新元比澳元更明显。而加拿大的加元也类似,但是在90年代的时候,曾一度失效。

本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外汇交易对冲策略,咱们明天接着讲。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10:我们该如何运用不同资产布局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昨天我们讲到了外汇交易的对冲策略,这主要是跟周期相结合的,在经济扩张的早期,可以买进债券和股票,同时可以卖出本币进行对冲。这个逻辑就是,如果经济一直不好转,本币也会贬值,所以卖空本币就是给你的建仓加了个保险。

在扩张的后期,先卖出债券,再卖出股票,接着在央行提高利率后,买进货币同样是对冲,他的逻辑是在经济最热的时候,本币会升值。

下降的早期,继续保持货币的做多头寸,不介入股票和债券。

在下降后期,做空货币,同时先买入债券,再买入股票。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但是就像巴菲特所说的,投资其实很简单,但是并不容易。

在一个周期中,有7个驱动因素,是我们可以辨别并加以利用的。

首先是货币加速器,当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或者货币扩张的时候,这就会导致经济扩张,在稍后阶段往往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其次是存货加速器,低存货会让公司增加订单采购,这将造成销售大增。

第三是资本性加速器,销售大增,本能的会让生产企业开始扩大产能生产,追求创造更多的利润。

第四抵押加速器,资产价格上涨,就会创造更大的抵押价值,比如你的房子值200万,那么他能够抵押7成,贷款出来140万,如果房价涨了值300万了,那么还是这套房子,也还是这么一个抵押行为能够贷出210万现金。这会造成更大规模的借贷。

第五,情绪加速器,资产价格上涨,不成熟的投资者会极大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追逐市场热点。

第六,耗竭现象出现,也就是劳动力,实物资源和信贷出现瓶颈,最终私人消费不可能再增长,新的商业机遇,也因为利率和资产价格提升,变得无利可图。

第七,信用崩溃,信用显著收缩导致债务紧缩,形成流动性陷阱。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在读完这本书,你一定要记住这几个数字,一个存货周期是4.5年,一次资本性支出周期,也就是朱格拉周期是9年,通常我们会在这个周期中出现一次牛市,而每一次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是18年左右,其中房价衰落会走4-5年。每个房地产周期会包含4个存货周期,和2个资本性周期,这些波长不一样,所以会有波峰波谷共振的时候,这种共振会让经济的抖动更加明显。

而在整个的周期循环当中,利率处于一个明显的核心位置,他的改变既影响股票,也影响债券,更影响经济增长,所以你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懂财经,就问他一个问题,最近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多少?是正在上涨还是正在下降。如果他这都说不出来,那么就必然只是个推销员,而根本不是什么理财顾问和分析师。

巴克莱银行做了个表格,总结了二战到2005年以来的经济状况,对应的资产表现。分为四个时段,分别是高增长高通胀,高增长低通胀,以及低增长高通胀,和低增长低通胀。那么各种资产的表现如何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高增长高通胀阶段,表现最好的是艺术品,年化平均收益9.2%,其次是房子,年化8.1%,第三是商品,有6.1%,之后是股票的平均表现是年化4.4%,债券则是-0.2%,现金最惨是-0.4%。

其次,高增长低通胀时期,表现最好的是商品,年化上涨15%,其次是股票13.4%,第三是房子11%,然后是艺术品7.5%,之后是现金2%,最差是债券,只有0.1%。

第三,低增长高通胀阶段,表现最好的股票,但也只有4.1%,其次是商品2.8%,第三是现金0.7%,艺术品是0.3%,债券是-0.8%,最差是房地产,-4.2%。

最后,低增长,低通胀,股票表现最好11.1%,然后是房地产,4.7%,之后是商品3.2%,现金2.2%,后面是艺术品和债券,几乎持平。

注意这是一个长期的统计,所以我们看到让人费解的现象,股票在各个时期收益都是正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在一个漫长的50年周期里,股票总是能赚钱的,最差也是年化4%,远好与其他的资产。而房地产在一个漫长的周期里面表现也是很不错的,最差的东西就是看似没有风险的债券和现金,绝对安全,其实就等于绝对的风险。

这里面我们要总结下了,扩张的早期,债券价格先涨,然后股票涨,其中金融消费,it、和小盘股,会先有表现机会,而消费类公用事业,大盘股则表现比较差,这时候也适合买房,商品方面表现整体不佳。

在扩张的后期,债券牛市,股票牛市,工业股表现更好,金融行业股开始变差,商铺住宅火热,全部商品开始上升。

在下降的早期阶段,债券价格下跌,股票下跌,公用事业表现相对较好,而小盘股,可选消费,IT股票暴跌。房地产此时也很不好。商品周期还是上升的,最后下降的后期,利率下降,债券价格止跌回升,股票也止跌回暖,这时候资源股伴随商品价格下跌而大跌。这就是一个周期的总体演变过程。

如此判断,2018年底,2019年初,应该不是下降的末端就是扩张的初期。我们的依据是,利率已经下降,债券牛市开启,但股票还在下跌,金融IT也没有走出来,以原油为代表的商品确实还在暴跌。所以大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也要时刻保持乐观。债券牛都来了,股票牛必然不远了。而且这很可能是一次18年大周期的末尾,所以长短周期共振,让2018年特别的糟糕。但这也意味着,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大周期,而在新周期的早期,我们也通常会迎来共振效应。举个例子,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股市十几年不涨,但一旦他开始恢复上涨,就一下涨到了2000年,在这期间光道琼斯指数就涨了13倍。所以我们读了这么多书,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股市,老齐给您再总结下,股市会长期上涨,在所有的投资品当中,他的长期收益是最多的,但是他经常10年不涨,所以要求我们有足够大的耐心去等待价值的回归。而我们其实只需要用最笨的方法,知道他长期会涨,而且收益最多就够了。你越是想抓住他那个最大的涨幅,就往往适得其反。股市的嫉妒心很强,你越是对他友好,他就对你越友善,你不争,他就对你很大方,相反你越是想战胜他,他就一定会把你打翻在地。所以老齐总讲,做好资产配置,留有足够的后手,只要不是疯狂的高估,那就尽量的留在市场里,这就是最正确的投资之道,最简单也最困难。没有足够大的格局,没有足够多的知识,你根本控制不住内心的煎熬,最后当你走出这个金刚伏魔圈的那一刻起,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最后作者用了熊彼得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可以单独摘除,周期是像心跳一样,是整个有机体的核心。这意思就是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说,周期不可避免,如果你要想去避免周期,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比如有时候的救市政策会把泡泡吹的更大,用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去解决眼前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我们之所以看这本书,就是要了解周期的波动,了解他的波长,知道他的规律,并跟现实结合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当你了解了周期理论之后,就相当于拥有了通往未来的GPS,你知道现在你处于什么位置,所以你可以坦然面对,真正做到别人疯狂我恐惧,别人恐惧我疯狂,拥有这样的心态,不是因为巴菲特不怕赔钱,而是因为他知道,世界经济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周期组成的,而周期虽有波动,但永远滚滚向前。所以心态是格局和知识决定的,是通过你的仓位管理技术来实现的。那些天天在市场喊打喊杀,追逐热点的人,根本体会不到这句话的精髓,偶尔说说,也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

最后我们还是回归一下这本书,我们讲了为什么会有周期,主要是因为约翰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纸币,让货币供给不再是一个常数,货币问题就会引发利率变化,而利率变化会引发经济订单和生产制造,朱格拉先发现了9-10年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危机,之后基钦发现了存货周期大概4.5年一次,库兹涅茨则找到了20年的长周期,与房地产周期基本吻合。而最长的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叫康波周期。50年一次。这些周期会有共振的点,而周期共振往往会让经济和投资产生更大的波动。从资产来看,债券在股票之前,股票在商品之前,商品在房地产之前,一旦债券开始走牛,股票走牛也就不远了,一旦商品上涨,就要防范股市的风险了。最后我们告诉大家,周期永远滚滚向上,站在一个50年的大周期内,股票无论在任何周期内年化平均收益都是上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始终保持乐观。

赞(2)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