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6:把工作当成修行!但求每日精进

干法,把工作当成修行!但求每日精进。昨天说到了积极的心态,有人把你逼上生死关头,反而最会成就了你伟大的事业。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蜕变的机遇,你用积极的心态冲过去了,你就能获得明显的提升

干法 读书笔记

干法 读书笔记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稻盛和夫的干法。昨天说到了积极的心态,有人把你逼上生死关头,反而最会成就了你伟大的事业。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蜕变的机遇,你用积极的心态冲过去了,你就能获得明显的提升。在工作中,他们要求追求完美。

作者的叔叔是海军航空队的飞机维修员,他说战场上轰炸机起飞,维修员要跟着一起飞,但是几乎所有的维修员,都不敢做自己修过的飞机,而是选择别人修过的飞机,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他们知道自己修过的飞机并不完美,所以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一般医生的家人生病,作为大夫,他们不敢自己诊断,更不敢亲自上手术台。这也是缺乏信心的表现。这说明他们在工作中,已经习惯了瑕疵。而在京瓷是不允许的。对他们来说99%的成功,一点意义都没有,一个小瑕疵,整批产品就会成为废品。之前的材料,加工,工时甚至水费电费,全部都泡汤了。

为此他们提出了有意注意的理念,并且强行训练,让员工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再上流水线。不管多么小,多么熟练的工作,都得全神贯注的去做。

作者说,橡皮擦是改不掉错误的,曾经有一个员工给他来汇报报表,结果被他的再三追问下,这个员工感觉不太对头了,连忙说了几个对不起,然后拿起橡皮去改正错误的数字,对此作者非常反感,一个文字和数字上的错误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那次作者故意小题大做,大发雷霆,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员工。他说很多会计,为了便于修改,都会先用铅笔填写数字,错了就擦掉重写,觉得都没问题了,就用钢笔再描一遍。这种做事的心态要不得。一旦使用铅笔,你就会丢掉做事的严谨的态度,不把错误当回事,觉得反正可以修改。但是,实际中,我们的很多错误,其实根本无法用橡皮修正,有的小错误,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话在工作中是不适用的。必须要贯彻完美主义精神。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不过老齐也多说一句,这在工业时代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但在互联网的时代。特别是面对创新的时候,完美主义有了新的诠释,他不是说你得把产品做得完美之后再上线,而是你要争取早上线,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的修正。从而追求完美,所以闭门造车的完美,在互联网时代反而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完美其实不应该有标准,所谓追求完美是个过程,德国有句名言,神寄宿在细节之处,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 可能会引发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比如他们当时做实验的器具,一开始每次只是简单清理一下,但是后来有人纠正,这些器具如果清洗不干净,就会混入杂质,那么会影响最终的产品结果,所以他们必须要用水反复清洗,然后清除掉藏在机器中间的各种粉末。这样下次做出来的成品,才会光滑细腻。但清洗设备这种事,往往书本上不会教你,你只能从实际工作中去感悟。你和其他厂商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别,很可能就是来自于一些没有清理干净的杂质。

作者在京瓷之后,第二个创办的企业是KDDI,是一家日本的电信运营商,他很早就预见到,手机时代即将到来,但也可能是说的太早,太超前,当时周围的人都不认同他的观点。京瓷有专门的半导体事业部,所以他对于手机事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他发现移动电话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一开始需要用肩来扛,后来被缩小到了半导体之内。所以他很早就在想手机上的生意,包括怎么月租,怎么设计通话费。

他说这种对市场的敏锐度是需要磨练的,比如一个老的修车师傅,只需要听发动机的响动,就大概能知道是什么毛病。这其实就是经验,是你长期用心的浸泡在某个行业里,形成的一种第六感。日本人确实挺奇葩的,作者说他就有一种怪癖,看到员工桌子上资料摆放不整齐,他都会感到很不舒服,所以连资料怎么摆放,都要给出严格的规定。老齐觉得,日本人确实已经把管理做到了极致,但是他们也杀死了人的天性。所以这种东西有利有弊。

从日本人的心里来说,他们其实也想创新,作者就说,他每天都想着创新,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出来。而不是去步别人的后尘。,但创新太过于艰苦,行走也很艰难,作者常用扫地做例子,他说每天都是一样的扫地,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今天倒过来打扫,或者今天不光扫地,再用拖把拖一下,会不会干净?如果用吸尘器呢?或者我们干脆改良一下吸尘器,这就是创新的过程,你只要天天钻研,每天精进一点。就会慢慢有所长进。最后没准你会成为扫地的专家,甚至开创自己的扫地事业。如果你总想着,反正都是清洁工,实在懒得去想,天天漫不经心,那么你一辈子也不会长进,甚至有一天,连扫地的岗位都会被别人取代。

伟大的企业通常都是由外行创立的,作者说他,原来是学有机化学的,跟陶瓷基本不沾边。而任天堂公司大家都知道,是生产游戏机的,但他最早是做扑克牌的公司,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外行,能创造专业的企业呢?作者说,外行可以自由的想象。大家没有先人的观念,也不拘泥于习惯。总是自由发起挑战。

京瓷成长之后,竟然行业中的领军大企业,也要来他们这里参观学习,这让作者很诧异,后来对方公司的老板解释,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外行企业,能够做到的很多事,他们这个专业企业做不了。这让作者顿时有了满足感。

作者后来又是用外行的身份开始了KDDI的创业,当时他还真不是为了发财,就想这干点什么,他管这个叫做,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他说最后他能把这个事业做成,主要就是这个东西起到了作用,他之所以能以一个小民企,向大国企发起挑战,其实就是基于要解决痛点,从这么一个善良的想法出发。解决了别人的麻烦,自然也就收获了财富,最后KDDI的市值规模,要远大于京瓷。

在工作中,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乐观派,这些人有个特征,很轻易就会接受你的观点,然后表示这很有意思,一定要干,于是卷起袖子跃跃欲试。他说常常会委派这些人为项目领头人。而那些头脑聪明的人中,以悲观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有先见之明。他们经常会形成否定的判断。这很难,这个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悲观派虽然有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情绪可能会阻碍项目的进程。其实老齐可能就属于后一种,我们做投资的,否定的悲观,远比肯定的乐观要多的多,大多数项目我们都觉得肯定做不成。估计就是作者比较不喜欢的那类人。但是老齐觉得,这也得分开来看,得看你是什么老板,如果是孙悟空类型的老板,当然乐观的人会更好一些,如果猪头类型的老板,那么你手底下有个老齐这种悲观型的人,你死的还能慢一点。在这些年,其实我们挽救了很多老板,把他们完全不靠实际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里。否则这些钱投下去,就基本全都打水漂了。老齐还是建议大家,独立思考,客观思考,悲观还是乐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分辨项目的时候最好悲观一点,在决定要做,已经启动的时候最好乐观一点。但现实中很多人刚好相反,乐观的接受,悲观的行动,最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只要肯拼命努力,你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要让人生过得幸福,你就得先把工作做好,从没有见过一个,工作不好的人,可以幸福的生活的。所以当你的能力是定量的时候,思维方式和热情,就成了关键因素。注意,这里面只有一个因素,他可以是负数,那就是思维方式,如果这个项目是负数,那么整个结果就会是负数。无论你有多少钱,只要思维方式发生了偏差,结果都会是负的。你也就不可能幸福。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如何认识你的工作,即使工作很不如意,也一定要找到他正确的意义,要知道你不是在为了老板而工作,你是在为自己在积攒经历。混几年日子,看似白拿了工资,但这点钱对于老板来说不算什么,对你自己而言,你却浪费了大把时间,把自己的一生都耽误了。所以从现在起,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把现有的工作做好,做出彩,只为让自己可以增值。唯有全力以赴,你才能通过工作去对抗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听完了这本书,您有怎样的感悟呢,咱们可以一起交流。

赞(0)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干法》6:把工作当成修行!但求每日精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