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

我是猫 , 用作者夏目漱石本人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没头没脑,简直像海参一样”的小说,大部分篇幅由五位性格迥异的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谈话构成。这些人虽然有着发达的头脑和满腹的经纶,却不谙世事,缺乏行动力,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自以为这是与世无争、保持清高的方式,却不知这实际上只是受到了重商主义排挤、逐渐被边缘化的结果。他们自命不凡,侃侃而谈,却未能忘怀俗世,充满俗情,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抵抗着现实的洪流。

我是猫

我是猫 关于作者

夏目漱石,日本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精通英语,擅长俳句,又有丰富的汉学修养。他的小说语言辛辣幽默,形式新颖,着眼于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私小说的风气之先,被日本民众亲切地誉为“国民作家”。

我是猫 关于本书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小说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之一。本书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只被收养在穷教书先生家中的小猫。作者通过这只猫的冷眼旁观和揶揄讽刺,向读者展示了一群受到重商主义社会排挤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书中超前的社会观和文明观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不仅得到文学界的肯定,而且在当时的平民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四两拨千斤般地实现了雅俗共赏,在日本近代文学的探索期建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是猫

我是猫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经典作品《我是猫》。

夏目漱石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从大学时代起就一直和文学研究打交道,但年近四十才开始写小说,四十九岁便不幸死于胃溃疡,创作生涯不过短短十来年,小说作品只有十五个中长篇和十来个短篇,在日本却被誉为“国民作家”。1984年日本货币改革拉开序幕时,政府为鼓舞国民士气,在日本近代各学科中挑选出为日本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将他们的头像印上日元纸币,而夏目漱石最终作为文学家代表,和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并肩获此殊荣。

其实,从十九世纪以来,日本一直不乏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当代最多作品被翻译成外语、被称为“日本海明威”的三岛由纪夫;独树一帜的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他曾经七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源氏物语》的现代文译者;更别提还有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么,在这样一个星光熠熠的日本文学家群体之中,夏目漱石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受到国民特别的爱戴,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呢?这就要从本期介绍的这本《我是猫》讲起了。

从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一边倒地学习西方国家。除了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文学也受到了影响。当时的文学家有一种通病,叫“重理论,轻实践”。也就是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理论研究和争论上,小说创作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是为理论服务,影响力只限于文学界自身,不为普通民众所认知和欣赏。在举国上下奋力模仿西方文学流派的浪潮中,国粹派逆流崛起。他们把对外来文化的模仿称为“浅薄的开化”,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传统,提倡从江户时代的文学中寻找创作浪漫故事的材料。然而,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没有给文坛带来新风貌。到了甲午战争期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被认为缺少思想性,与之对立的、热衷于暴露社会现实的自然主义进入全盛期,但不久却又呈现出过分注重客观描写、死板枯燥的倾向。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夏目漱石反自然主义的处女作《我是猫》横空出世。1905年1月,《我是猫》的第一章在俳句杂志《杜鹃》上发表,出乎意料地掀起了巨大的热潮,很多读者寄来明信片,表达对作品的喜爱之情。原本只打算写一章的夏目漱石,拗不过读者的热情追捧,只好把故事继续写下去,最后一共写了十一章,连载到第二年八月才完结。

在中国,夏目漱石也有一位忠实读者,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鲁迅对夏目漱石的评价非常高,他说:“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作《我是猫》轻快洒脱,富于机智。”

这部处女作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我认为,这跟夏目漱石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夏目漱石在进入大学后便开始研究英语文学,曾被国家公派至英国留学三年,所以他能够从一个更开阔的全球化的视野看待日本文明的发展特色。另外,夏目漱石又有丰富的汉学修养,还对俳句颇有研究。他的文学修养浸润于东西方两边,自身又具有独特的道德教养和幽默感,所以能在当时的文坛僵局中别开生面,不仅得到文学界的肯定,而且在当时的平民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四两拨千斤般地实现了雅俗共赏,在日本近代文学的探索期建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是猫 第一部分

那么,《我是猫》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夏目漱石对它有过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评价,他说:“这小说没头没脑,简直像海参一样。”这句话虽然是作者的自嘲,但确实说出了作品的一大特点:没有连贯的情节,只由一段又一段自由散漫的闲聊组成,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读下去。

小说主角,也是第一人称叙事者,是一只被收养在教书先生家里的小野猫。小说一开篇,小主角就神气活现地做了自我介绍。没错,就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常常被当作小说史上经典开头的名句:“我是只猫儿。要说名字嘛,至今还没有。”别看这只猫在外表上长得普通,内心却是一只爱思考、有见识、富有正义感的“灵猫”。虽然它有时会去屋外溜达,跟隔壁车夫家粗俗的老黑猫周旋,跟教二弦琴的女师傅家天真优雅的三毛姑娘私会,或者去厨房跟女仆阿三捣蛋,但大部分时间,它还是喜欢趴在主人的书斋里,偷看主人的日记、字画和信件,或者一边打盹,一边偷听主人与门生、朋友的高谈阔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完了还不忘评论、甚至调侃一番。

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将书名取作《我是猫》的原因,整本书都是“以猫眼看人”。这样做不仅是一种叙事视角的创新,而且让人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代入感。猫儿在家里来去自由,可以出入任何地方,可以偷听任何谈话,甚至可以坐在主人怀里感应他内心的波澜,所以用猫儿的口吻讲述,又兼具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所思所想,都向读者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只猫儿虽然聪明伶俐,但也不过是个出生没两年的小家伙,它对世态的观察、对人类的理解,单纯而不抱偏见。这一方面增强了描述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让读者重拾“初心”,借助猫儿的评论和调侃,摆脱世俗成见,反思事物的本质。

其实,这只猫儿不只是观察的工具,同时也是被讽刺的对象。它觉得自己睿智无比,但最终也没能学会捉老鼠。它被教书先生收养,难免沾染上主人的习气。书中有几段猫儿遇到困难时的滑稽表现,作者描写得惟妙惟肖,同时也刻意强调了猫儿既顽固又爱自欺的性格。作者这是在暗度陈仓,表面上在写一只天真小猫的滑稽经历,暗地里却将讥讽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一直都是夏目漱石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作为其中的一员,夏目漱石深知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他们虽然有着发达的头脑和满腹的经纶,却不谙世事,缺乏行动力,心中积聚了再多的苦恼,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他们无权无势,过着清贫的生活,自以为这是与世无争、保持清高个性的方式,却不知这实际上只是受到了重商主义排挤、逐渐被边缘化的结果。作者把这群人称为“太平逸民”和“高等游民”,说他们像藤上的丝瓜一样随风摇曳,似乎自以为超然物外,其实他们仍然未能忘怀尘世,而是充满俗情。他们与重商主义社会格格不入,时常因为无所事事而空虚苦闷。小说中五位明治时代性格迥异的知识分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中,陆续登上了故事的舞台,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抵抗着现实的洪流。

首先登场的是猫儿的主人、教书先生珍野苦沙弥。苦沙弥是中学里的英语教师,长着一张麻子脸。由于胃弱体虚,常年靠服用胃散驱散不适。他性格顽固,还有些神经衰弱。把这些特征放在一起看,能明显看出夏目漱石正是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这个人物。

不仅如此,苦沙弥夫人身上也有明显的夏目漱石的妻子夏目镜子的影子。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这些年有个关于夏目漱石的故事很有名,说他有次在英语课上教学生做英语翻译,有一个问题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的情不自禁用英语说了句“我爱你”,该如何翻译成日语。夏目漱石给出的答案是:“今晚的月色真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查考,却被传为美谈。不过,在现实中,夏目漱石和镜子的婚姻完全没有这样充满诗意。镜子不擅长家务,爱睡懒觉,性格大大咧咧,甚至还有些歇斯底里。在男尊女卑的明治时代,镜子的这些行为不太被大众接受,甚至被冠以“恶妻”的名号。在《我是猫》这部小说中,夏目漱石故意将她描写成一个头顶有块斑秃、性格愚钝、气量狭小的女性,也算是用文人的方式对现实中他深感不满却又束手无策的妻子搞了个恶作剧。了解了人物原型,让我们回到苦沙弥这个人物上来。

苦沙弥从学校毕业九年,推算起来,他的年龄不过三十出头一点,但他挑剔易怒的性格和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让人有一种他是五六十岁老头儿的错觉。猫儿对他更是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他活像脾气乖僻的牡蛎,整天蜷伏在书斋里,从来没有向外界探过头。街的拐角就住着大名鼎鼎的实业家金田,他不知道;金田三个女儿的年纪,他也不知道;甚至警察和小偷他都分不清,还对小偷深深地行大礼,让旁人目瞪口呆。苦沙弥这种牡蛎般的性格,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社交恐惧症。苦沙弥最大的优点,是热爱知识。每次和朋友聊天讲到知识,他总不忘强调知识的可贵。他酷爱买书,即便生活再拮据,妻子再不满,他也要赊账买书。不过,他做学问的方式可实在叫人不敢恭维。苦沙弥消化不良,但食量很大,每次填饱肚皮后就吃胃散,然后在书斋里摊开书本,读不到两三页就发困。别人以为他在用功,其实经常只是大睡午觉,还把口水流到书本上。每天晚上,他要捧一堆书到床铺边上,但几乎看不到两页就犯困。他在学校里教书的口碑也不好。有学生问他“粗茶淡饭”的“粗茶”怎么讲,他把英语中表示“粗野”的词savage和表示“茶”的词tea拼凑在一起,告诉学生是savage tea,结果招来全体师生的嘲笑。虽然学无所成,但他学习的热情依然高涨。他什么都想学一学试一试,但心总是不断变来变去。俳句、谣曲,他都学了些皮毛,有一阵子还搞起了水彩画,但最终只是以画些黑白不分的东西收场。还有一次,他一时兴起,想给他刚去世的朋友天然居士写墓志铭,但写来写去也就是些“念《论语》,吃烤红薯,流清鼻涕”之类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他绞尽脑汁,最后写出了一句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生于空间,探究空间,死于空间。空哉,间哉,天然居士,噫!”连他没怎么读过书的夫人也看得出来,这根本就是七拼八凑。

苦沙弥有个比他自己有出息的得意门生,名叫水岛寒月。寒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是位堂堂的理学士,研究“橡子的牢固度及天体的运行”“吊脖子力学”之类的课题,尽是些异想天开、完全不着调的东西。最近他正要起草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紫外线对青蛙眼球的电动作用之影响》。为了造出一颗符合实验要求的仿青蛙眼球,他整天钻在实验室磨玻璃球,据他本人估计,至少要磨上十年才成。寒月是个多情种,长了副美男子的模样,只可惜前阵子吃香菇磕掉了一颗门牙,对他搞恋爱带来了些不利影响。他每次来苦沙弥这里,总喜欢说些女人喜欢他这种半真半假的话,或者讲些社会上的琐事,要不就胡诌一些耸人听闻的事儿,说够了才回去。他曾经对实业家金田家的小姐有意,金田家便托人试探他,骗他说小姐近来曾大病一场,病中迷迷糊糊地呼喊他的名字。他听后一时情动,踉踉跄跄路过“吾妻桥”时,好像听到桥下黑黝黝的河水里,金田家小姐正在呼唤他。于是他稀里糊涂爬上栏杆,纵身一跃,只可惜搞错了方向,跳到了桥的中央,没能完成一场殉情大戏。

多情寒月有个诗人朋友,名叫越智东风。此人性格老实,但特别喜欢附庸风雅。他搞朗读会,念的尽是些江户时代男女殉情的通俗剧。他说自己办过一次相当成功的朗读会,会场隔壁住着的四五个学生跑到窗前观看,被东风夸张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搞得朗读会不得不匆匆散会,有些遗憾。他这个人还有个特点,就是无论去哪儿,总要对初次见面的人解释他名字的读法。日语中的汉字一般有两种读法,分别叫“音读”和“训读”。简单地说,音读是模仿汉语的发音,而训读是日语固有的读法。越智东风这四个字,音读是“Ochi Tofu”,训读是“Ochi Kochi”,后者与日语里的“远近”一词同音,又都合辙押韵,这让东风非常得意,所以他不厌其烦地跟人解释这一点,生怕自己的一番苦心被忽略。

东风因为喜欢附庸风雅,曾经被苦沙弥的老同学、美学家迷亭好好地捉弄过一番。迷亭说要请他去西餐馆吃午饭,说烤鸭、小牛排之类的菜太庸俗,但鼻涕虫汤、青蛙肉想吃也吃不到,就来个“橡面坊”将就将就吧。东风不懂装懂地附和美学家,但实际上,世界上根本没有“橡面坊”这种东西,是迷亭根据炸牛肉丸子的发音编造出来的,结果过了午饭时间,东风的肚子依然空空如也,只好难受地和迷亭分了手。迷亭相貌斯文,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衣着考究,但性格完全不像外表这么靠谱。他最爱讽刺揶揄,跟人聊天经常编造一些开头浪漫、结尾却令人大跌眼镜的故事,或者胡诌一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名人名言来愚弄人,用苦沙弥太太的话说,这叫“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而被愚弄的人也不能说完全无辜,他们听得一头雾水,却又不想暴露自己没有学问的事实,只好含含糊糊地附和他,才使他的诡计总能得逞。玩世不恭的迷亭是整本书里最具亮点的人物。作品发表初期,有人认为迷亭是以夏目漱石的朋友、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美学家大冢保治为原型创作的,但后来作者亲自否认了这种猜测。夫人镜子在她对夏目漱石的回忆录中提到,夏目漱石性格中有诙谐幽默的一面,所以也可能是他把这一面的性格拿出来,单独塑造了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人物。

前面我们提到,为了抵抗与重商主义社会格格不入导致的空虚苦闷,书中的几位知识分子采取了不同的处世方式——苦沙弥顽固不化,寒月沉溺于无用的研究,东风附庸风雅,迷亭插科打诨、玩世不恭,而最后要讲的这位被猫儿称为“哲学家”的八木独仙,推崇的则是出自东方禅学的“消极的处世态度”。独仙直到第8章、全书过半才初次登场,但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在和苦沙弥的一次长谈中发表的言论,摆脱了全书讽刺揶揄的主基调,严肃地提出了源自东方文化的禅宗及儒家的消极处世理论,勾勒了整部作品在哲学层面上的意义。当时,苦沙弥因为在言语和态度上表达了自己对实业家金田的不屑一顾,金田便收买人狠狠地捉弄了他。苦沙弥脾气又大,搞得肝火上升,苦不堪言。独仙为了劝慰他,对他讲了那个后来反复被读者引用和感慨的名句:“电光影里斩春风。”

这是一句偈语,出自宋朝末年。当时有位高僧被元兵所杀,临死前口念绝句:“乾坤无地托孤穷,喜得法空人亦空。尊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意在表达“四大皆空,生死如一”的消极世界观和人生观。独仙认为,西洋人积极的处世态度,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欲望和苦恼。比如说,对面有棵柏树,嫌它妨碍视野,于是把树砍掉,可是前边的公寓又会挡住视线,拆掉公寓,后面的另一栋房子又会看不顺眼,这不是永无止境吗?西洋人干的事情,都是这样。拿破仑也好,亚历山大也好,没有一个人满足于已取得的胜利。而日本的文明很不同,它是在周围的环境根本不可能动摇这个假定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人能做的只有不断修炼心灵,使它获得自由,在达到消极的顶点后,才能求得安身立命。这番话让苦沙弥很受用,还喜不自禁地假装成自己的观点转述给迷亭。谁知,迷亭一听就知道是独仙来过了,便直言相告,这套理论独仙从大学开始已经反反复复讲了十年,还获得了不少人的吹捧,但这些人也都命运不济,其中两个还走火入魔,死的死,疯的疯。苦沙弥听了,又生气,又惭愧,又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魂不守舍了很久。

我是猫 第二部分

在小说的结尾,五位知识分子齐聚苦沙弥家,对社会前景做了充满思辨的讨论。他们谈到,随着现代社会中人的“自觉心”,也就是自我意识,越变越敏锐,人们开始过分懂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一条利害鸿沟,个个都成了密探式的人物,偷偷摸摸干些利己的事情。即使英国所讲的“教养”,也是在“自觉心”的前提下对人亲切,表面上看来人际交往变得和谐了,但实际上彼此都非常苦恼,就跟相扑的力士一样,旁人看来极其平稳,实际上两人暗中正使着极大的力气。人类个性的发展还会导致夫妻分居,婚姻关系将不再存在。艺术也同样岌岌可危,因为艺术之所以能够繁荣,是由于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存在共同的个性,但在个性越来越强的社会里,你写的我不懂,我写的你不感兴趣,艺术也就整个灭亡了。

对社会和人生的悲观,一直是夏目漱石作品的情绪基调,在他这本充满幽默感的处女作里已经初露端倪。他对文明的前景怀着深深的绝望,发现通过医学和哲学都找不到出路,便通过嘲讽世俗和嘲笑自己来对抗厌世。自小说初次发表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但它辛辣幽默的写作技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另类揭露,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依然占据着空前绝后的地位;书中超前的社会观和文明观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在给读者带来欢乐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这正是一部意义绵延几个世纪的伟大文学作品应有的样子。

我是猫 总结

好,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1. 夏目漱石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家,被称为“国民作家”,头像曾被印在日元纸币上。他年近四十才开始写小说,四十九岁便死于胃溃疡,留下的小说作品有十五个中长篇和十来个短篇。

  2.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下,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明治维新,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出现了模仿西方文学的各种流派之争,但文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品为数稀少。在此背景下,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横空出世,打破僵局,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3. 用夏目漱石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没头没尾,像海参一样的小说”。故事主要描写了五位明治时代性格迥异的知识分子,时不时地聚集在一起高谈阔论,以抵抗被重商主义社会排挤所导致的无所事事的空虚苦闷。

  4. 整部作品以猫眼看人,兼具第一人称和上帝视角两种叙事方式的长处,读起来既有亲切感、代入感,同时又能将事情交代清楚,突出对比,增强讽刺效果。还能让读者透过小猫的眼睛,重拾“初心”,摆脱世俗成见,反思事物的本质

  1. 小说自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它的写作技法、超前的社会观和文明观、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享受和启发,让它成为真正不朽的文学经典。
赞(4)
转载请标明出处:读后感|读书笔记 » 《我是猫》
分享到: 更多 (0)